請問大家一天都吃幾公克的塑化劑??什麼管道攝入的?

看守台灣:食在安心:降低食物和塑膠的介面
| 台灣立報 – 2012年10月7日 下午8:09.. .


■陳曼麗

塑化劑風暴正夯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敢喝飲料,連參加婚禮喜宴,還要跟餐館人員要白開水或茶飲。塑化劑大家聞之色變,尤其是工業用移到食品內容物,當然引起很大反彈。經過一年,當大家漸漸淡忘塑化劑,每天食用的食物會不會接觸到塑膠、用塑膠材質的容器或包裝材料可能會溶出塑化劑,確實是會讓人擔心的。

台灣是塑膠王國,工廠每天生產大量塑膠製品,除了桌子椅子車子手機等用品的零件配備外。接觸到食品的機率也滿高的。每天看到裝飲料的杯子,甚至早餐店的一次性用品,用完就丟,午餐使用可以重複清洗的美耐皿,我們每天微量微量吃進去很多塑化劑,經過十幾年,累積的量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答案是肯定的。

當人民素質越來越高,對於生活中的風險希望降低,有些人開始拒絕食物碰觸到塑膠容器。要斷絕塑膠的污染,在用品上可能物非常困難,但在每天吃東西上應該比較容易。我們在家裡的食物盛裝用品,排除塑膠的鍋碗瓢盆和筷子湯匙,尤其是小孩子的奶瓶和餐具。既然是重複使用的物品,當然是要挑用沒有風險的用具。有些國家,從小給孩子用和年人一樣的材質餐具,逐漸習慣大人的生活,融入社會行為。只是,小孩子要有兒童尺寸,讓他們好拿好用。所以,市面上可以見到兒童版的碗盤和刀叉,當然絕對不是塑膠製品。

做塑膠的業者喜歡消費者大量使用塑膠,他們才能源源不斷地有進帳。塑膠材質較輕不易摔破,受到好評。但是長期不會腐爛的廢棄處理成本,卻又是擔心身體安全之外,另一個頭痛難題。現在台灣沒有大的空間能掩埋塑膠廢料,所以都用焚化方式處理,在焚化爐裡的垃圾,40%都是塑膠,這也是我們消費者的貢獻。塑膠經過焚燒,產生的空氣污染,就是直接進入我們的氣管,甚至皮膚也會接收到。賺錢的是一批人,受到後患的是另外一批人。

減少塑膠用品使用,當然是上上之策,但是許多塑膠零件都內建在產品中,要抵制要花大功夫。不過採購權是掌握在消費者手上,我們可以拒絕每天直接的暴露:不買塑膠餐具,也不使用塑膠吸管;接觸到食物的包裝材,例如購買蛋糕,也挑選不是塑膠包裝的。當然,買外帶咖啡飲料,我會自己準備不鏽鋼杯,以降低咖啡和紙杯內膜的塑膠接觸。

生命中會有很多的考驗,尤其現代社會考驗越來越多。自己可以控制解決的事,一定要自己處理,推給別人就太不負責任了。每天你吃什麼?用什麼容器?當食物的美味和容器相遇,我們希望那是健康幸福的!
--------------------
近20年來,許多生態學者、流行病學家、內分泌學家和環境毒理學家皆呼籲環境中,一些具有類似生物體內激素作用之化學物質可能對人類健康與生態造成危害。這些被統稱為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或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是因為具有類似生物體內荷爾蒙之功能,能抑制其作用,進而改變生物體內免疫、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之正常運作。這類化學物質可能產生的人類健康影響包括:女性乳癌和子宮內膜異常增生(endometriosis)、男性前列腺癌及睪丸癌、不正常的性發育、降低男性生殖力、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改變、免疫力抑制和神經行為作用等。

環境荷爾蒙之種類繁多,包括殺蟲劑(如DDT)、工業用化合物(如PCB與烷基酚類)、塑化劑(如鄰二甲苯類phthalate)、金屬(有機錫與鉛)及燃燒或化學品製程之附產物(戴奧辛物質)等。目前已知之環境荷爾蒙至少有70種,其中40餘種為農藥。美國針對「環境荷爾蒙篩選計畫」(Endocrine Disruptor Screening Program,EDSP)於2009年4月15日公布第一階段最終篩選清單(Final List of Chemicals for Initial Tier 1 Screening)67種化學物質[1],日本依據「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因應策略」(Strategic Programs on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SPEED’ 98)於1998年公布包括67種化學物質疑似為環境荷爾蒙[2]。隨著人們對化學合成物質的瞭解,環境荷爾蒙種類將不斷增加。

在眾多之環境荷爾蒙中,聯合國環境部(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UNEP)提出21種各國須特別注意的,並強調這些物質極有可能對全球的生態系統與人體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透過一系列的協商與會議,終簽屬「斯德哥爾摩公約」[3],為全球環境荷爾蒙奠下基礎。這21種屬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的物質能經由大氣傳輸至偏遠地區、累積在食物鏈中,並長期滯留於自然環境中,且須要數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分解;具有持久性、半揮發性、生物累積性與高毒性等特徵[4],被聯合國環境部認為是各國急須進行管制者。
2012-10-10 5:0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塑化劑 管道
上次鬧新聞的塑化劑是拿來作為乳化劑的成分,所以所有含乳化劑的東西都少碰為妙,方是上上策

常有新聞說女性血液塑化劑含量比男性高,我猜最大可能,就是女性使用保養品,如乳液之類,必須用乳化劑調合各種成分,如果化妝品公司貪便宜,就會造成這種現象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