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真相?》Got the Facts on Milk? (2008) 是一部幽默風趣,極富知識性的半卡通紀錄片。該片導演、製作人兼作家席拉.連恩(Shira Lane)自幼即對牛奶與奶製品過敏。
2006年夏天,她的過敏加劇,於是決心放下一切,專心製作此紀錄片。她與音效師珍妮佛.理西迪(Jennifer Ricciardi)及另兩位朋友從美國洛杉磯到華盛頓特區,沿路訪問各階層人士,上從科學家與專業學者,下至奶農及市井小民 ,打破牛奶的許多迷思,並說明為何乳製品有害健康,為世人揭開牛奶驚人的事實。
• 乳糖不耐症。珍妮佛指出由於乳製品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素,人們無法得知牛奶不利人體的真相。一般人無法消化乳糖,是因為正常的斷奶後,身體自然不再形成乳糖酵素來分解乳糖。多數乳糖不耐症患者無法分解它,乳糖大量堆積在大腸,而造成氣體、脹氣甚至拉肚子。許多小孩常有呼吸道問題或耳朵發炎等,即可能是無法消化乳糖而引起的。
• 牛奶的荷爾蒙會致癌。為提高母牛產奶量而注射人工生長激素、荷爾蒙,會導致乳癌。而母牛的乳房為了要多生產一些牛奶,承受很大的壓力,加上每日過度擠奶,很容易得到乳腺炎,發炎細菌極易進入牛奶造成污染。
• 牛奶的鈣質無法強健骨骼,反而會造成骨質疏鬆,對身體沒有益處。席拉說:「牛奶含有動物蛋白,動物蛋白也提供鈣質。不過,當人們同時攝取動物蛋白、咖啡因與鈉時,身體就會變酸性。為了讓身體緩衝回覆該有體質,就必須從其他地方攝取鈣質,通常取自於自身的骨頭。」因此,他們研究圖表顯示,食用最多牛奶的國家,竟然是骨質疏鬆症與股骨骨折發生率最高的國家!這真是一個驚人的發現,與一般人的認知完全相反 ﹗
• 生意人用盡各種方式與說詞,試著行銷每種牛奶的附產品以獲取利益。市面上充斥著含有各式乳製附產品,如奶油、脫脂乳、乳清、酵蛋白、乳酸等,成份不明確的食品。
• 非人道的對待動物。農場與酪農場的動物們整天站在擁擠的柵欄內無法走動,雙腳輪流站立。在此極不人道的環境下所產出來的牛奶怎會健康?人們又如何看著動物受苦,並認同這種對待眾生的方式?
• 畜牧業對整體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並成為加重全球暖化主因之一 。依據聯合國2006年報告 《牲畜的巨大陰影》,母牛頭部與尾部都會釋放甲烷,甲烷吸熱力是二 氧化碳23倍,停留大氣更久,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危險氣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2op7t1dCs&feature=player_embedded
牛奶的真相(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TDLBBDo_M&feature=player_embedded
牛奶的真相(下)
喝牛奶並不符合自然法則
人類在成長之後,還在喝奶的行為,絕非大自然界的設計,這是一種人類刻意的習慣;並且喝的居然是乳牛的奶,而非人類的奶,想藉由別種生物的乳汁來獲取養分,這是一種匪夷所思的邏輯,因為沒有一種生物的天性是要靠喝其他生物的乳汁來存活或維持健康。
喝牛奶無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
電視廣告常可聽到「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更年期婦女每天一杯牛奶,骨質不流失」、「高鐵高鈣奶粉補充人體所需的鈣質」等強調喝牛奶補充人體鈣質的說法。事實上,喝牛奶對於預防骨質疏鬆症並無幫助,其磷含量偏高 反而會阻止鈣的吸收。
乳糖不耐症
母奶中含有約 7% 的乳糖(牛奶則含 4.5% 乳糖),這是供應剛出生的嬰兒唯一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在嬰兒的腸胃中含有乳糖酶,因此能消化吸收乳糖,它會將乳糖分解為半乳糖和葡萄糖,才能被人體消化利用。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體內的乳糖酶就漸漸的消失不再產生,這也表示成人身體已經不再需要靠乳品來供應營養。在東方的成人裡,約有 91% 飲用牛奶後容易拉肚子,這是因為體內已經沒有乳糖酶來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腸胃就會以腹瀉的方式來排除乳糖。雖然繼續以牛奶來進食,成人的體內仍然可以漸漸地回復產生乳糖酶,但是在大自然的生物之中,也只有人類會以這種強迫式的進食方式來抗拒斷奶。
牛奶易引發過敏
牛奶中至少已經發現有 31 種以上特異性蛋白質,使得部分的人,尤其是孩童身體,特別會產生過敏反應。例如引發嘔吐、下痢、腸胃炎、氣喘、濕疹等。由於特異性蛋白質過多,身體無法利用,就要設法來排除,結果是以黏液的形式,從淋巴系統的終端排出,於是,扁桃腺與氣管的黏膜常會形成痰液和黏液,造成鼻涕流出。如果這時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來抑制鼻涕流出來治療鼻塞,反而會使得淋巴系統被黏液堵塞得越來越嚴重,而導致免疫系統減弱,容易感染疾病。
長期喝牛奶易引起血管硬化
過去有許多的研究質疑,長期喝牛奶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與其飽和脂肪酸有關,所以有很多人就改喝脫脂牛奶或低脂牛奶。然而,美國 NASA Langley 研究中心的 Grant 博士,研究 32 個國家人民的飲食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中發現,不僅是牛奶脂肪,連牛奶蛋白質和醣類,都與心血管疾病發生有高度的相關性。
其原因在於,牛奶的動物性蛋白質含有許多同型半胱胺酸,這種同型半胱胺酸在動物性蛋白質中含量多,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如缺血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而乳糖和乳鈣質均會與同型半胱胺酸結合在一起,因此即使改喝脫脂牛奶,也無法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牛奶容易蓄積農藥、抗生素和荷爾蒙
牛飼養環境中的農藥和戴奧辛,及所使用的抗生素及荷爾蒙,都會累積在牛奶之中。餵養牛隻的穀物飼料常使用農藥,而這些農藥汙染的飼料,經乳牛食用後,會累積在其體內和乳汁中,人類經由飲用牛奶後,就會將這些農藥帶入體內,1999 年祕魯托卡馬卡村 28 名學童,就在飲用遭受嚴重汙染的牛奶後身亡。
脂溶性的戴奧辛是在焚燒垃圾時所產生,如焚燒廢電纜和廢電器時產生戴奧辛懸浮微粒,經過雨水或自然沉降而至地表,而受汙染的草料及穀物,經過牛隻食用後,容易殘留在肉及乳汁中,人類為食物鏈的金字塔頂端,若食用這些動物的肉和乳汁,毒素累積就特別嚴重。戴奧辛在人體中最長可停留 7 年以上,在體內極難被排出,容易造成紅疹狀毛囊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關節炎和糖尿病等疾病,長期接觸會罹患多種癌症。
人體內如果非自然形成的荷爾蒙過高,則會有罹患癌症的危險,部分的牧場為了使乳牛的泌乳量增加,會將雌性荷爾蒙添加在飼料中餵養乳牛,使乳牛的泌乳量增加,而乳癌與雌激素有關係,攝食越多罹癌的機率越大。過去的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越多的牛奶及乳製品,會增加攝護腺癌或卵巢癌、自體免疫疾病及孩童疾病的罹患機率。
因為乳品對斷奶後的人們而言,是不再需要的。而且牛奶中含有的動物性蛋白質、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對人體是有傷害的,所以限制或避免乳品的素食者,在臨床疾病上反而是比較少的。
(本文由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陳建中著)
kn4624 wrote:
這些內容多年前、早在...(恕刪)
人體需要的是
植物性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鹼性食物
牛奶給的是
動物性蛋白質/飽和脂肪酸/酸性食物
另外還可能外加一堆
1.細菌、病毒:細菌和病毒在牛的身上本來就會有,但不該在人體身上。如SARS、 H5N1等只在動物身上也有的感染性細菌(礦疽菌)、病毒。
2.殺蟲劑:為了要使牛群生活環境少蟲害,牛農用了大量的殺蟲劑、除草劑在牛生活的範圍,使得牛吃進這些化學藥劑,並間接存在於牛奶中。
3.荷爾蒙:如大量使用生長激素使牛隻快速長大、多長肉、多分泌奶、肉又幼嫩等等,這些人造荷爾蒙都會殘留在牛奶和牛肉裡。
4.抗生素:動物生活在野外,為了怕牛隻生病,因此使用大量抗生素,這種動物用的抗生素毒性很大,在牛肉及牛奶的殘留量很高。因為一般美國畜牧業者太容易就買得到這種不能用在人體的動物用抗生素,因此美國在前兩年表示要嚴格管制獸醫用的抗生素。
5.感染性蛋白質(Prion):即狂牛症,為了使牛隻多長些肉及多分泌些奶,在飼料中添加了肉骨粉,(通常是用不能給人食用的,有帶病但未死的牛、羊、雞、鴨等做成。當然,在先進的外國,已被知道的太嚴重的感染、或病死的就不敢用了。)這導致了狂牛症的重複感染。
6.農藥、除草劑等:在其他農作物中大量使用以保證經濟效果,如穀類、玉米等,採收後餘下的給牛作飼料,於是牛就吃下這些藥劑。
20080630 wrote:
身體就會變酸性
通常測量人體酸鹼值(pH)的儀器都是在攝氏37度恆溫下測量。
此時的K'w= 2.4 x 10^-14 (Eq/liter)^2
數據來源
攝氏37度
pK'w = pH + pOH
pH + pOH = 13.6
酸鹼值中性時 pH = pOH
所以 pH = 6.8
身體變成酸性 pH 就得低於6.8
正常人動脈血 pH 7.35~7.45,在醫學上被判定為酸血症(acidosis)的病人,大部分病患的動脈血酸鹼值還是在鹼性範圍。
這裡也有篇參考資料
Arterial Blood Gas Monitoring
Neutral pH : It is the pH at which there are equal numbers of H+ ions and OH–
ions. Water is more ionized at body temperature than at room temperature; neutral
pH is 6.8 rather than 7.0.
如果健康的人想要吃東西把身體變成酸性,應該不太可能。
健康的人就是每天都吃網路上所謂的酸性食物,身體也不會變成酸性。
多讀書、讀好書、讀懂書
沒錯,我們可以由血液的酸鹼性來判斷身體健康與否,而血液的酸鹼值則是決定於鈣的含量..
人體的血液約佔體重的十三分之一(約有五公斤之多),由血球和血清等合成。以一個健康的來人說,血清中的鈣含量,每一百cc中約有十毫克(mg),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為〔結合型鈣質〕另一為單獨運動的〔離子鈣〕。
在這十毫克的鈣中,單獨活潑運動的〔離子鈣〕約佔四毫克--離子鈣的含量會依身體狀況而有改變;但結合型鈣質的量則不會變化。離子鈣在健康時約為四毫克;但如有疲勞、過勞狀況或輕微病症時,將減少至三毫克以下;如果又有慢性病症狀,將降2.5毫克;罹患更嚴重的病症時,則會減到1.5 毫克左右。
當鈣質充足時,就能造就健康的弱鹼性體質(pH值為7.35);但若是鈣質不足時,則會呈現酸性而多病的體質(pH值在7.0以下)。
當人體血液為弱鹼性時,便能維持血液循環的正常,使得人體各組織器官所需要的水份、營養素、氧氣,都能順利送達各部位,並且讓二氣化碳順利排出,細胞行使正常代謝功能,病毒細胞則無法繁殖生長。反之,則身體功能下降,百病叢生,所以說〔百病之源在於血〕。
@ 酸會啃蝕你的骨:
其實人體的肝、膽、脾等,就是一套中和酸毒的完整系統,能由血液裡的鈣、鉀、鈉等礦物質、離子中製造解毒物質及抗菌的分泌物。而在血液中呈離子狀態的鈣、鉀、鈉等礦物質,則負責中和會物及空氣中溶入血液的過多酸性物質,以及細胞因燃燒醣類所產生的磷酸硫酸、醋酸等;其餘中和未盡者則由腎臟過瀘,去除雜質。
人類肆意的破壞大自然,吃進了不知多少酸毒食品,同時還讓自己暴露於大氣酸毒的污染源中,讓血液中的鈉、鉀、鈣離子自體內消耗殆盡。當血液缺乏中和物質時,不得已就只有溶解人體的牙齒與骨頭來應急,所以人們常因承載過多酸毒而成為蛀牙削骨之人。這也是為什麼當血液呈酸性時,身體比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之一。
骨質也不是偶然發生或突然造成的結果,而是因為現代人都有外食的習慣而造成營養的不均衡,所以建議平時飲食中就要規律的多攝食一些含有鈣磷成分的食物,而除了鈣與磷的食物,平時也要多攝取一些含鋅、鎂、錳、銅、鐵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因為當人體微量元素不足時,也會引起骨質流失,日子久了也是會變成骨質疏鬆症了。
20080630 wrote:
【摘自《關鍵飲食》/...(恕刪)
好無聊, 每隔一陣子就出現一次的沒意義文
喝牛奶並不符合自然法則
人類在成長之後,還在喝奶的行為,絕非大自然界的設計,這是一種人類刻意的習慣;並且喝的居然是乳牛的奶,而非人類的奶,想藉由別種生物的乳汁來獲取養分,這是一種匪夷所思的邏輯,因為沒有一種生物的天性是要靠喝其他生物的乳汁來存活或維持健康。
當中以這個最為經典可笑....
人類是雜食性動物, 最好人類在成長之後, 喝人乳就可以維持健康啦, 甚麼自然法則, 乾脆回歸原始茹毛飲血算了
20080630 wrote:
就是因為人體血液系統需要維持弱鹼性,所以酸性體質的人才會把骨頭內的鈣質溶解出來
不然骨質疏鬆症的鈣質是怎麼流失的??
顆顆顆, 這也是一個經典的可笑之處
試問, 只有牛奶蛋白會如此, 或是蛋白都會如此(還植物性跟動物性哩), 這是跟蛋白質總攝取量有關, 攝取過多的蛋白質, 會導致鈣質流失加速, 這是事實, 但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別把它推到牛奶一人身上, 再則適量的攝取, 保持總蛋白質的平衡, 相對於較高量鈣質的吸收, 有利無害
像美國那種飲食習慣, 總蛋白量早已超過所需, 這才是問題所在, 別亂引用流行病學報告, 導引至錯誤結果
別來危言聳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