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米飯糰 wrote:
打個插好嗎?有沒有人懂得醫療分級制度呀?
就是小病看小醫院,大病看大醫院,如果經由診所醫師轉診到大醫院,掛號費可以比較便宜。
我覺得這個分級制度聽起還很不錯,但是實際的環境似乎不太一樣,而且在執行上似乎困難重重。
舉例來說,如果我本來腸胃不好,有時候會拉肚子,平常會到附近的內科診所看病,最便宜大概150元可以搞定。
但有時候可能出現血便的問題,想要進一步的檢查,這時候小診所的設備儀器可能不夠,需要轉到地區醫院,
但是診所的醫生會幫我轉診嗎?轉診要開轉診單嗎?是不是會轉到診所的合作醫院去?
還是說自己帶轉診單去找醫院就診?
轉診的時候,病歷紀錄要如何跟著帶過去給地區醫院呢?
接下來在地區醫院的看診,是否因為有診所的轉診單,可以有費用的減免?
如果做了檢查,發現腸胃其實沒有問題,於是我想退回診所去,病歷要如何帶回去呢?
其實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最麻煩的還是整合的問題。
有時候腸胃真的很不舒服,但診所的醫師就一直開藥而已,我們也不好意思問醫師可不可以幫忙轉診到地區醫院,
因為不曉得醫師是不是會覺得不被信任,所以我們如果突然跑去看地區醫院,也不好給診所醫師知道,
那這個衛生署推廣的轉診制度到底要怎麼去遵循?
每次只是看到文宣說,叫醫生開轉診單,有轉診單去高層醫院會比較便宜,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有做整合,
更尷尬的是有些地方可能沒有地區醫院,只有醫學中心...那到底是分兩級還是分四級?我也搞不懂?
還是說這些層級的醫院可以變成一個聯盟?
比方說榮總(醫學中心)+振興(地方醫院)+附近的診所,變成一個聯盟,
然後病人就在這個聯盟裡面依照病況尋求協助?
但這又有一個現象,像我之前看某Y醫院,本來是區域醫院,結果他們一直要變成醫學中心,
最後就真的被考核成醫學中心,掛號費也跟著漲價。
如果每個醫院都想辦法變成醫學中心,那除了診所和醫學中心外,中間的部分根本也沒有醫院在做呀?
有沒有人懂這個?
我覺得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吧,小時候說什麼家庭醫師制度也是呀,
也許我把附近的診所當作是家庭醫師,但是真的有很不舒服的時候,診所似乎也沒有主動幫我轉介,
如果有的疾病被拖延怎麼辦?結果還不是自己要去找醫院...
而且有些科還真不容易找到門診耶,譬如復健診所,需要器材和場地,有夠難找...
目前有家庭醫師制度
只是加入的診所不多
這是健保局的相關資料
http://www.nhinb.gov.tw/chinese/04_hospital/02_detail.asp?pid=268&xl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