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台灣醫院分級成效不彰的原因很多,台灣地方小,交通算是方便,又擠了那麼多的醫學中心。健保制度上對醫院分級轉診的規則和制度配套也不夠完善。病人大都又比較相信大醫院,很多人就是會覺得拜大廟比較有效。所以要有效的實行實在很難。台灣醫院大者恆大而壓縮小醫院的生存空間大概不容易解決。而要醫院間的合作更是難上加難......
monmon wrote:
嗯 ! .........(恕刪)
我之前曾在台灣第一間全院電子化的醫院工作。當初在醫院年度評鑑的時候,這部分是拿到很高的分數。醫院簡報中對於電子化之後在效率的改善,成本空間等資源的節省,對病患服務的改善方面多所著墨,而像我這種基層員工也能感受到這種系統的方便之處。不過至於初期得花多少金錢人力投入建置以及後來的維護成本方面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相信是非常龐大的數目,也是阻礙醫院使用的因素之一。我個人覺得在這方面來說,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做比喻,很多人都知道油電車是目前已上市的車子裡面省油性表現最佳的類型之一。但是車子價格卻比較昂貴,省下的油錢得開上很長的路程之後才能在價格上打平。也造成很多人不願投入。
醫院電子化之後,IT部門的重要性在醫院裡就會提升很多。對於IT產業和就業也會有微薄的貢獻。我目前工作的醫院,IT部門就非常龐大,大到每年可以舉辦院內的資訊展。該部門很多產品和軟硬體的產業界多所合作,有些拿到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
前面有些醫師朋友回答了樓主的疑問。不過同時也點出了台灣醫療界一個很嚴重的缺點。就是醫師間互相溝通以及團隊合作等的不足。不同醫院體系之間,同體系醫院之間,不同部門之間,甚至同一部門之間很多時候存在的只是競爭,相互的不信任等。而很多時候需要的就只是溝通和合作就可以解決病患的需求和問題。譬如樓主提到的因為時間無法配合,只好找同科別的醫師看診。其實只要跟原診治醫師說一聲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配合門診時間,請醫師幫忙。如果您是醫師,是否願意將病人轉給同科另一位時間配合得來的醫師,而且跟該醫師溝通該病患的狀況呢?當然如果是因為病患不信任醫師而到處掛不同醫師,這種情況就不能適用。
目前知道的是亞東是跟台大簽約,遠東集團也是用台大的醫生;
榮總跟振興、三總、陽明算是親近的陣營...還有呢?有些東西病人不懂,怕會踩到醫生的地雷...
此外,既然台灣的醫療分級制度淪為口號,
那對於診所、地區醫院或醫學中心的區分,有沒有什麼建議?
譬如小病還是看小診所,還是說建議都去同一間醫院看,方便病歷集中呢?
還是說換醫院看病時,建議把病歷匯出,帶到新的醫院去?
還是說...病歷不重要,到新的醫院重新再做就好了?
病歷到底重不重要,這是我非常迷惑的。
有醫生說病歷非常重要,像我父親就因為病例集中在某醫院,所以連小病也都要坐車去那醫院求診,
但也有醫生跟我說,轉去他們醫院後,全部再重新建檔就好了,他說不會因為沒有病歷,醫生就不會看病。
轉去新醫院,新的醫生幾乎不會跟我要以前的病歷,他們大概知道病人也拿不到病歷,
但有一次我轉去台大,一個教授就叫我去跟原醫生要病歷,我回去要病歷時,原醫生也是給得不甘不願;
還有一次我在台大看診等了幾個小時,我的病歷都沒有送來,醫生也受不了了,叫我先進去給他看,
我問醫生說沒有病歷沒關係嗎?醫生說沒關係他先拿新的病歷卡註記,
結果,等到我下次再繼續看診時,我的病歷只剩下那張病歷卡,過去厚厚一疊的病歷再也沒有看到了,
突然之間我好像從舊的病人變成新病人了,我也不知道能說什麼,因為對醫院來說病歷是他們的財產,
病歷的去向也不是我能干涉的。
病歷是醫院的財產,所以我在想,病人是不是該自己準備一份病歷,方便自己帶來帶去,
也許這算是比較有建設性的做法吧,不然就是像我爸一輩子都只在一家醫院看病,
醫療分級對我爸來說是一點意義也沒有。
法律有規定病歷為病患之財產,只是交由各醫療院所保管。
其次,是有關於電子病歷的部份,
目前的很多人所用或看到的電子病歷,是所謂廣義的電子病歷,
或者說是病歷電子化。簡單講就像我們以前手寫文章或報告,
而今只是改為用電腦key in罷了,置於格式就看各家醫院。
但這些僅能在醫院內部使用,若想離開醫院就需要更多的考量,
例如:普遍性、安全性、一致性、授權與內容修改等等的問題,
絕非一般軟體使用者所能想像。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格式問題,目前在全球並未有統一的格式,
雖然已有HL7標準存在,但就算在美國也是分為幾種。
而這最最最重要的"格式"就成為電子病歷在不同醫院間能否讀閱
的障礙,畢竟病歷內容裡有太多的東西,要放姓名、年齡、性別
還有就診紀錄與各檢查結果及治療........ 等等。
格式不同,就牽扯出是否能正確轉換出先前的病歷內容。
所以,目前真正的電子病歷還有待先進們幫忙,當然還有金援。
附註:未來病患的病歷中或許還是會有部份紙張吧,例如:某些
同意書的簽章等等。
coachrich wrote:
我想模糊焦點了!
陷...(恕刪)
不要再拿醫德或是什麼醫者父母心的高帽壓在醫師頭上了。
現代的醫師只不過是醫療政策制定者、健保實行者下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再也不是像以往年代的醫師一樣在醫院有許多呼風喚雨的權力。
最簡單的,在許多醫院,低階一點的醫師(總醫師、住院醫師或年輕主治醫師)根本沒調床的權力,只有病房主任或更高層的醫療管理者才有權力。
而醫師要開藥或做檢查時,也不能只想到這顆藥或是檢查在學理上是不是對病人有效,還要想說這顆藥會不會被健保局刪掉,然後賠數百倍的檢查。
醫師在看病人時,也不能只聽病人講話,還得努力寫病歷,不然到了醫院評鑑時少寫某些東西或不是照評鑑委員喜歡的格式去寫的話,就會變成醫院不能升級或降級的罪人。
醫師過了正常下班時間之後也不能回去休息隔天有體力上班,而是要再去讀研究所或是到實驗室做實驗,因為教學醫院評鑑要求醫院每年都要有足夠的論文不然會被降級。
資深的主治醫師,也許還能憑自己在醫學會或是醫院的重要地位來擺脫這些外界的限制。但是年輕一點的醫師幾乎都是被上述政策壓的死死的。
我舉門診就好,病人常常說醫師都盯著電腦看而不願意看病人講什麼,事實上常是醫師一邊聽你的抱怨一邊做紀錄,還要看是不是有漏問的地方。因為少寫了某些重要紀錄,可能就會被健保局砍上萬元的醫療費用,或是醫院評鑑時被評為不合格的病歷。若是醫師等病人講完話出去後再用電腦,病人又會抱怨說為什麼醫師一直玩電腦不願意看病人。這些都是現實很殘酷的地方。除非你敢開一家不和健保簽約,也不用接受評鑑的醫院,不然這些外界的壓力永遠都會把醫院壓的死死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