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code wrote:
這還需要研究嗎?
...(恕刪)
當然要研究阿..
同樣吃一輩子的米..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會得糖尿病而有些人不會..
就算是雙胞胎,也可能有一個有糖尿病而另一個沒有
這不就是值得研究的地方..
崑濱伯:呷到83歲嘛沒代誌
「黑白講!美國人吃麵粉,得糖尿病的人比台灣還多!」「有什麼根據嗎?這是一種政治宣傳,心肝很壞,要害死台灣人,封鎖我們的經濟。」
像崑濱伯體能勞動多,白米飯熱量都被消耗掉,要生病也難
我現在是盡量吃糙米不吃白米,太過精製的都不好,不管是麵粉還是白米
flycode wrote:
這還需要研究嗎?
並不是別人對你下毒,或把你放到外太空,或靠念力,或被車撞到才得到糖尿病...
而是靠自己的一張嘴,吃下/喝下某些東西才得到糖尿病,
台灣人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應該是米飯(澱粉)吃太多了,也可能運動量太少了!
像鳥偷吃穀物都連殼吃的,但人吃米則是殼剝得乾乾淨淨吃,
這也是為何老有人講吃糙米比較健康的原因。
既然有"糖尿病可能和澱粉攝取太多,運動量太少有關"的推論,就值得研究,
現在已經是分子生物學的時代了,講求的不再只是巨觀的觀察,更要求微觀
的機制,諸如基因表現,細胞上受器的變化及感受性等等,以往我們說的"體
質",具體表現就是這些東西.
在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背後,往往會有你想不到的複雜機制在作用,今天
我們認為是這樣,搞不好明天一個發現就會顛覆之前的想法,這就是科學
有趣的地方.直觀的思考邏輯往往會限制住人們對真相的探索,正如之前
閣下直觀地認為"注射的止痛藥又不會經過胃,所以不會造成胃出血"是
一樣的道理.
k4210 wrote:
既然有"糖尿病可能和澱粉攝取太多,運動量太少有關"的推論,就值得研究,
現在已經是分子生物學的時代了,講求的不再只是巨觀的觀察,更要求微觀
的機制,諸如基因表現,細胞上受器的變化及感受性等等,以往我們說的"體
質",具體表現就是這些東西...(恕刪)
糖尿病是長期飲食失衡的結果,
又不能活體解剖研究,或找個正常人活體監測到讓他得糖尿病,
所以,就只能靠類似中醫的辦證推論,沒法科學/實際量化研究,西醫則是對症狀用藥物控制。
而吃控制糖尿病的藥物,並沒法解決長期飲食失衡的問題,
而長期飲食失衡的問題,短期的飲食控制在也只能見效,但沒法立刻根治。
糖尿病的問題就和減肥一樣...
又不是一出生就有糖尿病,或一出生就是肥嬰兒,
並不是DNA有問題的糖尿病患,當然就全都是一張嘴吃下去造成的。
要不然,怎麼會十幾二十歲時沒糖尿病,40~60歲時才有糖尿病?
少吃就能減肥! 少吃某些東西,多吃某些東西,就能解決糖尿病的問題。
若不改變幾十年或十幾年長期累積的飲食習慣,就只能靠藥物控制。
真要扯到科學實驗...有種實驗看有沒有人敢做?
有肥油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不足時要暈倒,就讓他在安全的地方暈倒,補充水份就好了!
可能睡個幾小時或幾天,醒來就好了!醒來後若又再暈,就繼續暈睡下去!
只要有補充水份,人類幾天不吃東西也不太會怎樣。當然,這比較適合有肥油的患者。
而不是再給他吃糖類或注射胰島素,強迫要休息的生理機能重新上工,
這不就像明明愛睏得要死,卻被挖起來做工一樣嗎? 不短命才有鬼...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flycode wrote:
糖尿病是長期飲食失衡的結果,
又不能活體解剖研究,或找個正常人活體監測到讓他得糖尿病,
所以,就只能靠類似中醫的辦證推論,沒法科學/實際量化研究,西醫則是對症狀用藥物控制。
是不能找活人來解剖研究,但找老鼠,豬,猴子來研究總是可以的.
在活人身上看到的巨觀表象,藉著實驗室儀器輔助或動物解剖,
用分子生物學的觀點加以詮釋.
當然動物的研究不能百分之百套用在人類身上,但結果卻會
爲新的治療方向帶來啟發,沒有這些科學研究,也不會得岀
"脂肪會增加胰島素抗性""運動會增加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
敏感度"這些結論.市面上糖尿病的藥推陳出新,背後正是這些研究
理論在支持.
flycode wrote:
糖尿病的問題就和減肥一樣...
又不是一出生就有糖尿病,或一出生就是肥嬰兒,
並不是DNA有問題的糖尿病患,當然就全都是一張嘴吃下去造成的。
要不然,怎麼會十幾二十歲時沒糖尿病,40~60歲時才有糖尿病?
基因表現是可以因為外在環境或年齡的增長而誘發的.
美國中西部某一群德裔移民的族群,有相當高的比例會在
20歲左右產生糖尿病.糖尿病的產生不能全歸於飲食或
生活型態(雖然這兩者和糖尿病高度相關),遺傳因子
也是值得探討的.
flycode wrote:
少吃就能減肥! 少吃某些東西,多吃某些東西,就能解決糖尿病的問題。
若不改變幾十年或十幾年長期累積的飲食習慣,就只能靠藥物控制。
在下建議閣下的第二句話可以改成" 少吃某些東西,多吃某些東西,就能解決
部分第二型糖尿病的問題。"會更好一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