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鵬 wrote:
看了大大們的文章,很...(恕刪)
這位許大道出了台灣茶業興衰史.
台灣老茶和老普洱不同之處,是台灣老茶需要定期再做烘培(這是有很大的風險的),而不是像老普洱放著讓他自然陳化.
台灣茶的存放很講究,一不小心就會走味,不似普洱茶可以隨便放.
所以台灣老茶自我認識以來的價格就是這麼貴.
老普洱在民國7X年代可是便宜到爆,台灣人也不喝,只有極少數人在收藏.
只是像古董一樣年代越久所以價格漸漸高了起來.
而"臭普味"其實就是濕倉普洱茶的特色,超過25年以上的才會漸漸沒味道.
濕倉的茶因為製作的控制變數多,所以我都沒收藏.
而乾倉的青餅5年就不錯喝了,而且還"青"的很勒.
茶壺也是,早期一些偷渡過來的很多都有機油味,缺角的....
名家壺只有早期的國家工藝美術師的壺有藝術氣息(老顧,朱可心,蔣蓉,王寅春...),
不似現今的"名家壺"商品味這麼重.
所以說還是老朱泥壺好,泡出來的茶也比較香.
以前可是一兩朱泥一兩金耶......
說到古壺也不能講太多,怕會斷人財路....
免責聲明:以上言論為玩笑話,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
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