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PM2.5防霧霾口罩(CNS 15980) vs 一般醫療用口罩(CNS 14774) 哪一個過濾效果更強?

oyc4388 wrote:SARS是蝙蝠冠狀病毒,傳播方式是口沬和接觸,當年SARS說近距離醫療口罩無效,也就是可能在公車上近距無法有效防護,這次同樣是冠狀病毒,政府說有效就信了吧...上次看新聞醫護好像是用比較厚的外科口罩... 
 
 
 
SARS是發生在2003年,當時台灣的醫療用口罩的規範還是2003年版的(舊版),且這個次微米(只有說小於1微米)是怎麼樣的測試標準,我現在已找不到當時的規範了,但可以肯定不會比2018年版的(新版)嚴苛
 
一般醫療用口罩頂多防護到3微米的病毒、細菌、粒子,SARS的病毒也是冠狀病毒,直徑大小也是0.1微米,一般醫療用口罩防護不了SARS的病毒是很正常的。而2003年的外科手術醫療用口罩也是有相當大的風險無法防護SARS的病毒,但目前的外科手術醫療用口罩絕對是可以防護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直徑大小是0.1微米),因為是依照2018年版(新版)的規範。

 
 
 
oyc4388 wrote:慢慢找不只N95,R95和P95也都買的到,N95好像不防口沫...  
NOISH N95是絕對可以防止飛沫的,因為外層也都是使用防潑水不織布 
美國NIOSH標準在全世界的認可度比較高。按口罩中間層的濾網材質分為N、R、P系列,根據過濾效率每一種又可分為三個級別。N用於可防護非油性懸浮微粒。R、P用於可防護非油性及含油性懸浮微粒,而P系列使用的時間相對較長。N95口罩就是N系列中過濾效率≥95%,MMD=0.3微米(非油性懸浮微粒)的口罩。在“SARS”時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醫務人員使用NIOSH認證的N95口罩。但N95口罩不等於醫療用防護口罩,醫療用N95口罩規定它的過濾效果要達到N95口罩要求,也要具備醫療用口罩的測試規範(美國標準ASTM F2299-03)[共5項],同時具有血液阻隔能力和表面抗濕性。
ASTM F2100標準就是一個醫療用口罩標準,該標準將口罩分為三個等級: 低防護 (Leve l)、中防護 (Level 2)和高防護(Level 3)。Level 3口罩可在手術室使用,也叫外科口罩 (surgical mask)。ASTM認證包括細菌過濾效率、顆粒過濾效率、合成血液穿透阻力和壓力差四個方面的要求。Level 1能阻擋95%的細菌微粒,可以用於一般社區使用者;Level 2與Level 3 則需要口罩阻擋至少98%細菌和微粒。醫療用N95口罩需要同時滿足FDA(採納ASTMF 2100標準:共5項,同時具有血液阻隔能力和表面抗濕性)的上市要求和NIOSH對於N95口罩的要求(過濾效率≥95%,MMD=0.3微米(非油性懸浮微粒))。
chih_haohung wrote:
  其實大家買的實名(恕刪)


你寫一大堆
我也不想和醫療人員搶醫療口罩
那請問現在要去哪邊買
沒有限量的防塵口罩(CNS 14755)呢?
chih_haohung wrote:
  SARS是發生在2003...(恕刪)

講錯了,N95不防油性顆粒,應該是不能防血液
oyc4388 wrote:講錯了,N95不防油(恕刪)
 
 
我哪裡講錯了
我從頭到尾都講 醫療用N95口罩 我從沒有說 N95口罩可以防血液阻隔能力和表面抗濕性。
 
 
NOISH N95是絕對可以防止飛沫的,因為外層也都是使用防潑水不織布
 
美國NIOSH標準在全世界的認可度比較高。按口罩中間層的濾網材質分為N、R、P系列,根據過濾效率每一種又可分為三個級別。N用於可防護非油性懸浮微粒。R、P用於可防護非油性及含油性懸浮微粒,而P系列使用的時間相對較長。N95口罩就是N系列中過濾效率≥95%,MMD=0.3微米(非油性懸浮微粒)的口罩。在“SARS”時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醫務人員使用NIOSH認證的N95口罩。但N95口罩不等於醫療用防護口罩,醫療用N95口罩規定它的過濾效果要達到N95口罩要求,也要具備醫療用口罩的測試規範(美國標準ASTM F2299-03)[共5項],同時具有血液阻隔能力和表面抗濕性。
ASTM F2100標準就是一個醫療用口罩標準,該標準將口罩分為三個等級: 低防護 (Leve l)、中防護 (Level 2)和高防護(Level 3)。Level 3口罩可在手術室使用,也叫外科口罩 (surgical mask)。ASTM認證包括細菌過濾效率、顆粒過濾效率、合成血液穿透阻力和壓力差四個方面的要求。Level 1能阻擋95%的細菌微粒,可以用於一般社區使用者;Level 2與Level 3 則需要口罩阻擋至少98%細菌和微粒。醫療用N95口罩需要同時滿足FDA(採納ASTMF 2100標準:共5項,同時具有血液阻隔能力和表面抗濕性)的上市要求和NIOSH對於N95口罩的要求(過濾效率≥95%,MMD=0.3微米(非油性懸浮微粒))。
chih_haohung wrote:
  我哪裡講錯了我從(恕刪)

我說我講錯了,語意不清抱歉
42 CFR 84 才是認證
認證字號:如TC-84A-5410

NIOSH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任何廠商 品牌 都可以宣稱N95。
沒送測 就是沒通過NIOSH 42CFR N95 跟自稱等同又是一回事。
其它附加。多了商品需求,如防燃符合ASTM D2859-96測試規範

又例如 3M 1870+ FDA批准可用作外科手術口罩,衛署醫器輸字第012732號(有送台灣衛生署)
ASTM F2101細菌過濾效率 >99%
ASTM F1862

還有3M 9210+ 衛部醫器輸壹字第016812號 (新加坡製)



當然3公尺 也有配合 台灣的醫療用口罩。

BFE 細菌過濾效率 > 99% 衛署醫器製壹字第005885號


電視上看綠色N95 型號3M 1860。1860S 大號跟小號的差別。



N95 測定方法3微米。不表示無法去撈到80nm的粒徑汙染源。

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PageSystem/reportFileDownload/C10802256/001
上面連結是 參訪美國口罩管理制度、檢測與認證機構發展概況 ...
這麼有興趣。可以到學校去旁聽。呼吸防護具....
用孤狗查資料。搞得變成一知半解。
有興趣 去考執照阿!!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技師考試 工業安全技師
應考資格

一、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或經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專科以上學校工業安全衛生、職業安全衛生、職業安全與衛生、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工業化學與災害防治、工業工程、工業工程與管理、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工業管理科、系組所畢業,領有畢業證書者。
二、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或經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專科以上學校相當科、系組所畢業,領有畢業證書,曾修習工業安全、風險危害評估或風險評估或危害評估、機械製造或機械加工法、工業衛生、工程材料或機械材料、電工學、化學工程、熱工學或熱力學概論或工程熱力學、工程力學或應用力學或材料力學、自動控制或程序控制或控制系統導論、勞工安全、勞工安全衛生法規或工業安全衛生法規、人因工程或人體工學、工業管理或生產與作業管理、設施規劃、工廠佈置、統計學或工業統計或工程統計或生物統計或統計分析或機率與統計等學科至少六科,每學科至多採計三學分,合計十八學分以上,有證明文件者。
三、高等檢定考試相當類科及格者。
Xantia_L wrote:N95 測定方法3微米。不表示無法去撈到80nm的粒徑汙染源。
 
 
 
你是筆誤嗎? 我記得是0.3微米
 
我同意,但NIOSH只要直接改測試標準就好了   直接訂定MMD=0.080微米(80奈米)粒子的測試,否則這不是廢話嗎!
不織布(non-woven fabric, non-woven cloth),又稱無紡布,是一種以針軋機械或梳理機械處理各種纖維原料,用高壓形成或粘合生產的一種布狀物。

不織布,又稱為非織造布或無紡布,是以人造纖維為材料,不經過傳統稨織,而是經過高壓形成及粘合而產生的布形物,常應用於衛生棉、紙尿片、消毒膠布之生產原料。不織布不像織布由經緯編織而成,不織布的製成隨著工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針軋法是透過數千支針刺不斷的上下刺鉤棉花,讓棉花彼此糾結,每一次的糾結會讓棉體越來越紮實

不織布也分新舊技術或廣義狹義。舊技術製成似勞作用的合成絨布。新技術是造成常見環保購物袋 、N95口罩,及十元店內不少簾幕抹布產品。質感上常有平均整齊的壓印點。廣義不織布包含所有不是用線編織成的布狀物,甚至是紙;狹義不織布是指有整齊的留下被壓印處的成品。

不織布紡織袋可用任何纖維作材料,如果附近有紡織品回收廠,這些回收纖維能經過低成本運送作進一步加工使用。

纖維可以是布碎、人造纖維、合成纖維(膠、樹脂等)或天然纖維,不織布的纖維原料常含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或是聚乙烯(polyethylene),簡稱PE。

若是以成網製程別區分,主要可以分為5種製程別,包括:(一)針軋法(Needle Punch),(二)紡黏法(Spunbonded)[防潑水],(三)噴網法(又稱水針法)(Spunlaced)[吸水親膚],(四)熔噴法(Melt-Blown)[吸附病菌與有害物質],及(五)流體法(Wet-Laid,Air-Laid)

不織布是紡織工業中的一個新興領域,具有製程短、產量高、成本低及原料來源廣,同時具有許多功上的優異性能,使得不織布在過去半世紀內獲得了產業用紡織品的重視和消費者的青睞。一般而言,不織布廣泛的定義為:舉凡以針軋機械或梳理機械處理各種合成纖維原料,用高壓形成或黏合生產而成的布狀物,均可稱之。總之,不織布是利用不經編織組合成的網纖維固結在一起(短纖維以膠或熱結合成網狀),以避免鬆散進而成為產品。

不織布紡織品大多以拋棄式耗材及非耐久使用性產品為主,其應用涵蓋範圍廣大,從家庭、工業、醫療、防護、美容、衛生等,例如地工織物、過濾材和建築用材、電子產業用擦拭布、醫療級防護衣及口罩、個人衛生用品等衛材…,全球各地也因消費習慣不同而產生差異,譬如美國60%以上屬於拋棄型產品,西歐及亞洲地區則以耐久型產品為主。

全球不織布產品的使用纖維原料中,人造纖維佔85%,天然纖維佔15%,其中以聚酯纖維(人造纖維的一種)佔最大的使用比例。目前高科技、高機能性的不織布生產以差異化、雙組分、超細、耐高溫、阻燃、抗靜電、抗菌防臭等為主要,其功能複合可用於不用的方法進行。

-------------------------------------------------------------------------------------------------------------------------------------

﹝甚麼是不織布?﹞
有些人以為不織布是布料的種類,只要是不織布都一樣,但其實不然。不織布又被稱為「無紡布」,台灣以「不織布」作為普遍的稱呼,在廣義上被定義為:「不是透過平織(梭織)或針織方式所製成的布,即可稱為不織布」。或者如ASTM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所定義的(ASTM D1117-80):「不織布指的是利用各式製程如溶劑、熱壓、化學或機械方式,將纖維糾結或黏合在一起,而具有織物型態者」,也或者如ISO所定義的 (ISO 9092:2011):「不織布為薄型的棉網(蓆),纖維排列無方向性或方向性的排列,其中不包含梭織、針織和紙類等」;其他的定義還有如「凡是非經傳統編織的方法製造而成,而具有布的特性者」等。

而簡單來說,不織布就是「織布」的相對概念,因為一般針織布需透過機器實體操作「經、緯線」編織而成;而「不織布」則不需透過實體的經緯線編織,故稱作「不織」布。也就是不用經緯織法而製成的布。 不織布可說是一種科技與時代進步的產物,誠如剛才所說,一般織物須由經緯紗交織或針織方法才能織造,其中的製程從原料端到成品端需經過冗長的步驟程序才可製得而成;反觀不織布則是從原料投入就可直接製成布,最大的優點就是製程短、速度快,在生產上有極大的優勢,且應用範圍廣,舉凡在日常生活中皆可看到不織布的產品,如女性衛生用品、紙尿布、環保購物袋,到汽車內裝、大地工程之地工織物,甚至N95口罩都有不織布的應用唷!

小結:
不織布是廣泛的名稱,不是單一的一種布料。
不織布與織布相對,不須經由經緯織法而可製成。
﹝不織布的種類﹞
既然不織布不需要經緯編織,那要如何製成呢?

結論:
不織布是廣泛的名稱,不是單一的一種布料。
不織布的製程隨著技術進步與不同需求而不斷改善,因此種類繁多。
一般生活中較常接觸到的不織布種類主要可分為:熱風布、熱軋布、熔噴布、無塵紙與水針布,以上都是不織布,因此僅標示為「不織布」的布料,完全無法判斷是何種不織布。
熱風布、熱軋布、熔噴布多都是以石化合成纖維作為原物料。
無塵紙與水針布採取的原物料可能為石化合成纖維,或是天然再生纖維。

不織布的製程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各種不同的需求不斷革新,
以下技術演進小學堂:
第一階段:1940~1950年代為全球不織布產業的萌芽期,此時僅有黏合法、針軋法、縫編法、濕式法等不織布技術發展,且為小規模試驗階段,產品以粗厚墊子類不織布產品為主,生產設備大都利用現成的紡織設備改良而成。
第二階段:1950~1960年代屬積極發展期,主要是隨著化學纖維的迅速發展,不織布由1961年前的年產量4萬噸,成長到60年代末期的20萬噸。技術發展到紡黏法,且開始不織布專業機械的發明,也開發出許多諸如服裝、家用、醫用、工業用等用途的不織布。
第三階段:1970~1980年代處於高速成長期,許多傳統的不織布製造技術被新的專門機器設備所突破改進,由量進入質的技術,紡黏法、水針法的普遍應用,尤其紡黏法成長最快,到1980年已占所有產量的20%。
第四階段:1990年代開始,技術成長以及消費市場需求顯現,陸續開發出新的複合不織布技術和產品以因應市場需要。

簡單來說,就是經過了這近80年的發展,不織布的生產已經有各式各樣的製程,可以大方向的分為:乾式製程、濕式製程、直接成網製程三大類,其中又包刮熱軋法、溶劑黏合法、熔噴法、膜裂法、針軋法……等多樣的製程方法。依據製程的不同,便可生產出不同性質的物料,以因應不同需求,以下就簡單將生活中較常接觸到的五類布不織布和大家介紹:
一、熱風布
布料特性:超柔軟高蓬鬆;光面平整不起毛;毛面高突差別大;親水性佳。
常見用途: 包裝紙、尿布底膜、衛生棉表面材導流層、看護墊、過濾用、清潔用品。
二、熱軋布
布料特性:可改變纖維之種類、碼重、顏色,布料結構較強。
常見用途: 手提袋、環保袋、鞋用資材、成衣用資材、工程用資材等。
三、熔噴布
布料特性:布料密度高,較不透氣,適合作為過濾性材料。
常見用途: N95口罩布材、吸塵器集塵袋、河川防治污染吸收處理。
*以上三種類型的不織不都是以石化合成的聚酯纖維做為原料生產的唷!主要是考量布料結構以及防水、防滲透、過濾等功能的需求。
四、無塵紙、水針布
這兩項是目前衛生擦拭用品的主要布料,石化合成纖維與天然再生纖維,都可能作為生產的原料。

﹝無塵紙與水針不織布﹞
而這兩類布料在「水針不織布是甚麼?」已經有詳細的比較過囉!還沒看過的朋友建議先回頭看完再回到這個段落。
一、無塵紙
具多種製程,主要使用化學黏合法,將黏著劑用浸漬、塗佈、噴灑等方式,使鬆散的纖維層黏著結合。
二、水針布
製程為水針法,利用高壓水( 40-120kg/cm2 ) 所產生如針一般的極細水柱( 0.1mm ),直接噴射向由纖維所混合成的棉網,由於水的反彈作用,使纖維和纖維間糾纏結成織布。此種利用高壓水針纏結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原料,不藉任何化學物質所製成的不織布,是一種環保產品。

*註:許多人誤以為不織布的製程都需要添加化學黏著劑才可以使纖維成型,其實不全然唷,其中水針布就不需倚賴黏著劑,而是使用高壓細水柱噴射纖維使之成型。

三、國內的趨向
以國內早期的紙巾市場而言,因技術限制,多以無塵紙為主要布料,然而在「水針不織布是甚麼?」文中說明:「因無塵紙在製造過程中,需添加不耐高溫的乳酸(為了使布料結合成形),超過攝氏50度即會釋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一般餐廳使用的包裝濕紙巾大多是用無塵紙製造,若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會散發出製程中所添加的乳酸的酸味…」因此隨著市場以及技術的進步,市場上的紙巾用品逐漸改採「水針不織布」。

大家很常陷入卻常不自知的迷思,例如:都叫做「嫘縈」,卻有石化合成纖維與天然再生纖維的區別;布的原料都可以說是「棉」,但此棉非棉花田的棉,而只是布原料的名稱;都叫做「不織布」,但可能根本就是性質、功能、成分都完全不同的布料。那你怎麼還會以為,都叫做「水針不織布」就都是一樣的品質和保證啦?為甚麼有些人說水針不織布很環保,但有的文章卻說水針不織布會造成環境汙染、是造成生態浩劫的文明產物?號稱水針不織布就沒問題嗎?

結論:
不織布是廣泛的名稱,用途繁多,像是不同型態不同觸感的尿布底膜、環保袋、衛生擦拭用品,他們的布料都可以是不織布。
標示「水針不織布」不能判斷成分與原料,僅代表製程採用水針法使纖維成型。
一、原料很重要
首先,請在心裡唸三次「原料很重要!」:「原料很重要!原料很重要!原料很重要!」

總的來說,天然再生纖維以及石化合成纖維,經過了相同的的流程,最後的產品可能看起來幾乎一模模一樣樣,但在本質上還是完全不同,因此會有使用上效果與特性的差異。到底為甚麼都是「水針不織布」還會有所不同?那我們就必須了解一下水針不織布的製程。

二、水針不織布製程
簡單來說,水針不織布的製程就是:「棉料纖維經由梳棉整理後平鋪成網,經高壓水針處理使纖維纏結成布。」又可以具體化為五步驟:
1.梳棉(清理) Organize fibers by carding
2.鋪棉成形 Form a drylaid web
3.高壓水針使纖維纏結成布 Staple fibers are entabgled together by high-pressure liquid stream,and form a nonwoven fabric
4.牽伸(牽引拉伸) Perform special in-line processing
5.烘乾、捲繞、包裝 Dry and wind up the sheet

雖然流程會因設備與需求不同而略有差異,但在經過這五項主要的步驟後,水針不織布就能因不同的要求切割包裝,再交由生產末端的工廠進行最後的產品製作。既然流程都幾乎相同,那麼我們強調的不同「原料」,到底在哪個環節有所不同呢?答案就是在第一步驟!

混棉
在第一步「梳棉」的時候,會再新增一道手續,就是「混棉」。工廠會根據訂單要求的比例,將「再生天然纖維」製成的棉原料,以及「石化合成纖維」製成的棉原料進行充分的混合,而混和的過程通常是透過混棉機來進行。你可以想像成把兩種不同原料的棉一起丟到一個箱子裡面,然後不同的棉就在裡面拋呀,拋呀,直到混合均勻,再送到下個流程進行鋪棉。

你可能會想:「那為甚麼要混棉?是根據甚麼比例進行混和的呢?」這就必須考量到最主要的需求以及成本兩方面:

需求:不同棉比例生產出的水針不織布,性能也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石化合成的聚酯棉比例越高,就會有石化製品的特性,如不易皺、快乾、吸水性差等等。通常會依據訂單、以及產品用途的不同來進行比例的調配。
成本:在原料方面,聚酯棉的價格較具優勢,原料獲得較容易且較便宜;在生產方面,使用混和棉(依比例混合聚酯纖維及天然纖維)的生產成本較低廉,而使用100%純聚酯纖維或是100%純天然再生棉則較昂貴,因使用單一種100%的原物料在鋪棉前必須先進行「清棉」,以避免混雜其他成分,因此在生產效率、生產成本上自然較不佔優勢。
因此是否要在布料的製造前先進行「混棉」這道手續、混和的比例多少,完全決定於產品的使用需求以及成本考量。以製造個人清潔使用的紙巾而言,使用混棉的聚酯棉比例越高,則價格越低廉,在成本上極具優勢。但因主要是用來擦拭肌膚,因此對於肌膚脆弱、敏感者較不適合,容易造成肌膚的刺激甚至引發過敏。反之使用聚酯棉的比例越低,甚至完全不添加石化合成的聚酯纖維,雖然成本上不具優勢,但吸油吸水性佳,且質地溫和十分適合肌膚敏感、脆弱者使用,且100%天然棉所製造的產品,因未添加任何石化纖維,還可自然分解,並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是環境友善的選擇。

那麼您一定很想知道到底怎麼判斷產品的原料為哪一種吧?遺憾的是在材質的分辨上,以外觀而言越來越難以區別,因為不同的原料經過相同的程序,成品可能在外觀上幾乎一模一樣;但別擔心,還是有一些區分方法給大家參考喲!

是否添加石化合成聚酯棉的辨別參考方式:
1.價格:石化聚酯棉添加比例越高,成本越低,可以直接轉換到產品價格身上。產品價格過於低廉,基本上必須添加聚酯棉才能生產製造。但須注意,價格高,未必就沒有添加石化纖維。
2.化學測試:將添加石化纖維的布料產品進行燃燒,會冒黑煙,燒完後會剩下黑色糾結的石化纖維;而未添加石化纖維的產品進行燃燒,則會冒白煙,燒完後幾乎不剩東西只有少許的白色灰燼。
3.使用經驗:添加石化纖維的布料吸水性較差,在擦拭油汙上也較不容易;而天然再生棉所生產的布料吸油吸水性皆佳,在清潔上較有效率。
4.肌膚接觸:有石化聚酯棉添加的產品,容易對肌膚敏感者、肌膚脆弱者的肌膚造成刺激;而未添加的產品不論是衣著或是清潔擦拭用品,都較溫和、適合肌膚脆弱敏感的人使用。

結論:
標示「水針不織布」不能判斷成分與原料。
因應不同的需求,在生產水針不織布時,會先依比例將「石化聚酯棉」以及「再生天然棉」進行充分混和的過程,稱為「混棉」。
混和聚酯棉比例越高的水針不織布:聚酯棉比例偏高,因此會有石化製品的特性:不易皺、吸水性差、快乾,以及佔有生產成本優勢,但會對脆弱肌膚造成刺激。
100%再生天然纖維棉製造的水針不織布:成本不具優勢,但吸油吸水性佳、質地溫和、適合肌膚脆弱與敏感的人使用。
是否添加石化合成聚酯棉的參考項目:1.價格、2.燃燒、3.使用經驗、4.肌膚接觸。
joygene wrote:
取自當時CDC的醫護人員預防SARS防塵口罩選用技術問答集,供參考。

Q:測試 N95 口罩的粒徑大小為何?
A:
理想上驗證規範會採取最難捕集但也可行的測試條件進行測試,
因此一般測試微粒粒徑所代表的就是該規範認為最難捕集的粒徑大小
(確保其他粒徑的捕集效率都會比此高,
例如美國 NIOSH 就是選用數量中位粒徑(CMD)0.075±0.02 微米﹙μm﹚,
標準差(GSD)1.86 進行測試,此粒徑對於近年來發展之帶靜電濾材,
一般被認為是最難捕集的粒徑),相同的其他測試規範也有此考量,
因此對於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捕集,均有驗證之效率。


Q:SARS 冠狀病毒粒徑那麼小可能被捕集?
A:
可以的,如前面所說明,防塵口罩有所謂最難捕集的微粒粒徑大小,
這是因為微粒在氣流中的運動特性影響,防塵口罩主要材質是很細的不織布纖維,
當微粒隨著氣流通過這些纖維周圍,若碰到纖維就被捕集下來,
較大粒徑微粒較不容易隨氣流改變方向,捕集效率較高,當微粒粒徑小到一定程度,
因為擴散作用及靜電作用,捕集效率也會上升。
細小粒徑的微粒本身會有隨意震動的特性
(擴散作用,就像有機蒸氣在靜止的教室前面,慢慢擴散到教室後面),
再者微粒粒徑越小相同質量下會有更大的表面積,容易產生靜電,
且在帶相同靜電電荷下,靜電力作用會更明顯,這二個擴散及靜電作用,
對於越細小粒徑之微粒都越強烈,因此捕集效率都會增加。
由於對於較大粒徑微粒及較小粒徑微粒都有特定作用,
因此會有一個捕集效率最差的微粒粒徑,
雖然 SARS 冠狀病毒粒徑就在這範圍,但也仍能被捕集下來。
防塵口罩的功用在於防止 SARS 病毒藉由呼吸道的途徑傳播或造成感染,
雖然根據相關資料<http://www.bamboo.hc.edu.tw/information/sars/>指出:
SARS 病毒的直徑是 80~140 奈米﹙nm﹚(即 0.08~0.14 微米),
以 N95 口罩而言,其具有 95%以上的捕集效率,但需要提醒的是:
SARS 病毒在經由病患說話、咳嗽或打噴嚏而散布時,是會附著在粒徑較大之飛沫上,
由於飛沫之大小遠大於濾材之最易穿透粒徑,因此反而更容易被口罩所捕集。



美國 NIOSH N95 就是選用粒數中位數粒徑(CMD)0.075±0.02 微米﹙μm﹚,也就是相當於質量中位數粒徑(MMD) 0.26微米﹙μm﹚,因此針對冠狀病毒(直徑是 80~140 奈米﹙nm﹚(即 0.08~0.14 微米(um))是無法很高的效率捕捉到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