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日去醫院看報告。
詳細報告解析還沒出來(已經超過兩週了);但是建議的治療壓力範圍是9~12CmH2O。整晚的平均AHI是3次/小時。
這和我的實際設定的使用壓力範圍差異有點大;我的設定是6~10CmH2O。效果蠻好的。
而且我的呼吸機器上自動調壓的壓力範圍表現,也比較接近我的設定值。機器上的壓力動態範圍是6~8.5左右(P95)。最大值9.5

醫院的設備專業多了,醫療人員的專業知識也不我們能揣度的。決定遵照醫囑修改壓力範圍試試。
我知道較高的"末壓支撐",可確保氣道暢通,同時撐開肺泡擴張,提高氧合能力,即排出二氧化碳。提高血中的含氧量,對身體各器官的夜間修復排毒有幫助;雖然呼吸起來會辛苦一些。過度的換氣,血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過低的話,可能降低腦部呼吸動力,可能會產生中樞性睡眠呼吸障礙事件發生。
但是治療效果是要在舒適(好的順應性)與高分成績間取得平衡。
治療的目標還是要能舒服的睡個好覺才是。
手術台上不是比誰的開刀技術高明,而是病人成功活下來的比率誰多?
回到馬偕淡水的睡眠實驗中心,很愜意輕鬆,應該是第4次了,我是位懂規矩的病號,配合度高。呼吸治療師專業親切,手忙不停中,認真聆聽回答我的問題。很謹慎說 ; 還是兩週後回診看報告時問醫師吧。
在貼滿電極,戴上鼻面罩後;還沒關燈開始睡覺時(6床要同時開始記錄),我就先睡著了;當然偷跑的,會被吹哨叫回起跑線重新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