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聞用語與醫療用語...有很大的差別
我個人猜想
新聞用語說:「急救5小時」...不等於..醫療用語「CPR5小時」
裝上ECMO(葉克膜)不等於CPR
CPR更不等於裝上ECMO
所以...對於這件事情...個人猜想當時的狀況.....
就是一個DOA的病人...已經變成body40分鐘的「人」
硬裝上ECMO...讓他有心輸出量...(還好他們沒對準部長的body裝IABP)
再貼個體外電擊器...不斷的電....讓他的心電圖有個心率...
也有氣管插管可以讓呼吸器打一打.......
接著不斷的灌水跟補一大堆有的沒有的....
然後這個body就在沒有尿的狀態下灌了一大堆液體進體內
就變成腫的像水流屍的body
不好意思...各位....形容的很可怕
可是我在的地方...
真的常常有這種....「拯救家屬」的行為
即使跟家屬說差不多了...盡力了.....可是家屬還是不死心
看著儀器說有心跳.血壓有數字.胸部會起伏...
堅持病人有救...就這樣撐了一整天的也有
我者能眼睜睜看著三合一怪物摧殘病人的body
(三合一怪物就是....ECMO:葉克膜、IABP:主動脈氣球胖浦、CVVH:連續靜脈血液過濾,就是洗腎的一種)
不過這些這麼努力想試著救活的行為
只要是病人...我們都是這麼救的
不關他有不有錢....要救人的時候.誰有空打電話去問家屬...你有沒有錢急救?
沒有這麼黑.....
社會上本來就是有名利落差
但是不要講的醫療行為都這麼勢利
還是很多醫護人員是有職業道德
也很努力的為病人著想
不過真心的希望這個事件
讓社會大眾認知...葉克膜不是萬能的
不要再要求我們拯救一個body
不管是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德國之心(也是心室輔助器)都救不回一個body
也不要看著前一陣子某T醫院發表的「無心人」要求我們救一個body
我們幫body執行醫療行為...讓他這麼難看的離開
醫護人員也是很難過的...
PS:還好這不算毀壞屍體罪
betta wrote:創造自己的價值,我認為並不是那麼難
說真的... 人生本...(恕刪)
但如果能幫助他人創造價值,這會讓我感到更有意義
如果人類的發展是依賴接受現實的困境
大家應該都可以接受石器時代的生活吧
我前面就提過了,現在能在這裡討論的人
大致上都還有點能力讓自己或家人不是社會最底層的弱勢
若是醫療環境有改進空間,為何不願意往好的方向討論
若是所有醫療人員都能夠像前面的從醫網友,同時救病床上和病床旁的人
今天討論的議題就不具有存在價值了,而能皆大歡喜
國內的醫療制度如果是採取完全自費,而非目前的全民健保
那當然每個人都有權利依照他能負擔的金額而得到更多的照護
然而目前大家都已納入了全民健保,在這種制度下,每一個人用到的醫療資源都是大家共同分擔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應該還是要有更清楚的規範
影響重大的問題,往往都是從被忽視的小地方累積而成的
一個中文,各自表述
ptx wrote:
創造自己的價值,我認為並不是那麼難
但如果能幫助他人創造價值,這會讓我感到更有意義
欣賞這句話
只是機會來到Mobile01好像還是不會被發現喔??
突然讓我想到一個亞馬遜食人魚的故事
你玩得動嗎?想太多wwwww
遇要看病時, 真的只有一件事是ture
==>沒關係就快點找關係, 有關係那就沒關係
公平, 不是對小老百姓講的
------------------------------------傳說的分隔線---------------------------------------
記得我畢業的第一年, 在南部某醫院服務
一天, 在查房時, 一進去就看到醫院的某個董事坐在裡面陪一個剛剛入院的病人
心中就有一份不詳的預感
果然, 我要take history時....
那位董事就直接說, 這是我xx教會的教友, 他說這兩天頭有點痛,
等一下給他排腦波, brain MRI
結果我病史問一問....沒有head injury, 沒有神經學症狀, 沒有心血管疾病risk...
唯一有的是...前幾天去爬山, 有淋到雨... 還有不算輕的慮病現象
喵的咧....
可能當時年紀小加上血氣方剛吧
我直接對著那位董事回嗆, 沒有適應症, MRI跟腦波要自費
只見那位董事臉馬上就沉下來, 說"我叫你排, 你就排, 這是自己人"<==這句是重點啦!!
最後..這些貴聳聳的檢查還是做啦,
最後..這筆帳還是由全民買單啦
最後..那位"自己人"也證實了, 是感冒造成頭痛,
我開了兩天的普拿疼, 就沒事了, 要他出院, 還希望能在多住兩天觀察一下
而我這個小醫師能夠做的是什麼?
有!!我在Chief complian上寫的是: I am a VIP. I cought a cold and need all examination.
只是不知道最後健保局有沒有查到這一筆, 罰醫院錢

--------------------------------------------傳說的分隔線-------------------------------------
當然小弟用上面的比喻來套用到廖先生身上, 並非完全適當
也希望01的網友們都能無病無痛, 長命百歲
但是人難免有旦夕禍福
真的, 多認識一些醫師是有好處的
因為....很多時候有關係會方便很多滴
5個小時的急救,這時間內要找出最能負責的人,這通常是院長或該科主任,出面跟家屬溝通,跟馬辦溝通,跟劉揆、馬總統報告。要找到負責發言的人,擬好要對媒體說的話。
看過白色巨塔的都知道,權貴的人或家屬進了醫院,惹來了更多的關注,卻不見得有利於自己,有時候反而害了自己,因為沒有人願意負責。因此這是社會事件,從頭到尾它都不是醫療專業的事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