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你家還有在吃味精嗎?

撰文=林鈺雯

在酸甜苦鹹之外,代表第五個味道「鮮味」是二十世紀初由日本東京大學化學教授池田菊苗發現的,是一種最穩定的谷氨酸鹽,後來被大量生產為「味精」。早年從海藻提取或麵筋水解而來,現在則大多使用澱粉、糖蜜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製成,當中主要的化學成分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是「左旋麩胺酸」的單鈉鹽,也稱麩胺酸單鈉,也叫做谷氨酸鈉或麩酸鈉。

舌頭敏感的外食者,會以「嘴唇周邊與舌頭感覺到刺痛」來判別店家湯頭與調味醬中是否有加入味精,用餐後會口乾舌燥一直想喝水。外食選擇時甚至會要求不加味精,而自己做菜時加入味精一定不好嗎?
味精是食品添加物的調味劑-鮮味料之一,跟白糖、鹽與醋都是家中常用調味料,關於味精的壞事主要來自美國七零年代開始流傳「中國餐館症候群」,就是中國菜餐廳會過度使用調味料,讓敏感的人吃了會有口乾舌燥、頭痛噁心等綜合症狀。

事實上,在肉類、乳製品、及農產品中都有味精的主要成分--麩胺酸鈉,根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研究,我們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約20克的麩胺酸鈉,也就是說,鮮味無所不在,要注意的是:吃得多不多。

味精怎麼做的?

現在的味精從發酵法製作出來,方法與酒、醋類似,鈉通過中和步驟則在後期添加。在發酵過程中所選用的細菌(棒形菌)採用了從甜菜、甘蔗、木薯或糖蜜中所取得的氨和碳水化合物進行培養,把胺基酸分泌到發酵液中,從此處分離出L-麩胺酸鹽。發酵所得L-麩胺酸鹽與氫氧化鈉或碳酸鈉中和後脫色精製而得。

麩胺酸鈉有兩種形式。麩胺酸鈉可以和其他胺基酸鍵結的形式作為蛋白質的一部分,也可以一種游離態麩胺酸鈉的型態在植物和動物的組織中發現,含有高量游離態麩胺酸鈉的食品,例如乳酪和成熟的蕃茄,經常被製作為醬料來添加風味。
phanton wrote:
撰文=林鈺雯在酸甜...(恕刪)


其實這些資料,都可以很輕易地在網路上查到,為何就是有一狗票人不願意查,選擇符合自己想法卻無根據的言論去相信.然後很自以為是的說"唉呦!你現在還在使用味精喔(臉上一副不屑樣),我們家早就沒在用了"自覺高人一等,真是TMD狗屁.
說穿了這些人都是無知,內心有自悲傾向,向外尋求自信心.然因本身判斷力不夠,陷入一個可笑卻自負的可憐境地.然後被這些欺世盜名的師父,老師,專家和廠商騙得團團轉.
除了味精之外,濾水器的選擇不也是這樣嗎?最純淨的RO水說不能喝,然後要去買一些很難形容的濾水器,說多好有多好.真是說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再來是水壺,怎麼會花大錢去買塑膠材質的呢?還一堆能量可以把水分子如何.
這些事真的是不勝玫舉,反正有人花錢買心安,有人自負掩飾自悲,這些爛事是永遠都在的
當煮婦二十幾年來沒買過味精 ,原因不是不天然或不健康 ,而是我還蠻常使用沙茶醬 xo醬 醬油之類調味,相信裡頭都已經有味精 ,避免攝取過量就不再加 。

而且不加味精比較能精進廚藝和挑食材的能力,只有鹽和油要煮的好吃才是真本事
不太會耶!!! 如果有些料理需要提味 會稍微用一點而已

阿信師 wrote:
當煮婦二十幾年來沒...(恕刪)


適當的使用味精跟廚藝無關, 反而可以減少其他調味料的使用
大大的作法, 只是讓調味料的廠家幫你加味精罷了
真正的廚藝, 變化多端, 但醬料的使用是很小心的, 因味醬料的味道過於重
一旦一道菜的味道是單純來自醬料, 對我而言那是失敗的菜
即使使用醬料, 也要做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適量OK 要多喝水促進身體代謝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wrote:
小弟的媽媽吃飯炒菜...(恕刪)

rdcmd wrote:
其實這些資料,都可...(恕刪)


說得真好, 我都說, 不懂的人, 沒資格害怕,
要害怕, 也要先弄懂你要怕什麼再來說.
一堆人沒有能力判斷, 又愛聽那些聳動的流言,
你講道理給他聽, 他又不愛聽
從天然食物中發酵而來

所以以後吃米就會醉,不用喝酒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