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

更新~為什麼有人說吃中藥會洗腎讓我來告訴您答案

wachins wrote:
不知道文獻有沒統計出...(恕刪)

大大可以查一下咳嗽大師林口長庚胸腔科主任郭漢彬
在apple報上的專欄.
CHEN.SOLONG wrote:
大大可以查一下咳嗽大...(恕刪)


感謝,看到了。不過內容與我想像的有很大的出入。還是謝過。
okman0419 wrote:
沒看沒關係 因為現...(恕刪)


話說很久以前一直想去中藥房『打工』學點藥材的知識,但發現隔行如隔山且中藥房如樓主家一樣,都是世襲的,外人難以進入,所以做罷。
wachins wrote:
感謝,看到了。不過內...(恕刪)

不過按郭醫師的study, 我真的醫好許多久咳不瘉的病人,
也包括用胃藥(胃食道逆流), 不过這個胃可能和中醫的胃不同
吧.
wachins wrote:
話說很久以前一直想去中藥房『打工』學點藥材的知識,但發現隔行如隔山且中藥房如樓主家一樣,都是世襲的,外人難以進入,所以做罷。


喔 說到這個 其實也不是都是世襲啦 不如我來說說台灣中藥界的發展史好了

就拿我家來說 我家在民國三十幾年由我曾祖父開的 那時一個縣市並沒有那麼多二盤 大概都是一兩間
也沒那麼多中藥房 甚至有的地方小一點的 就沒有二盤 所以我曾祖父除了在本縣市做生意外
也會跑到臨近的小鄉鎮做生意
那時在做生意很好做 而且都做很大 一次就是好幾十斤這樣叫 所以就會有請員工或是自己的人

而那時期也是中藥界對藥材知識了解的最多也是最大的時期 很多藥店的老闆或是中醫師都是在那時養成的
就連很多學術界的教授或前輩 也都是在那時期養成的

因為那時的貨都是原貨 並不像現在都是一斤一斤裝好 切片切好 所以炮製 加工切片 燻磺保存就都要做
也因此就都會請很多員工或學徒來學 而這些一學大概就是十幾二十年
當中有的會自已為是的跑出去開店 不過只是少數 而且也做不久

二盤或中藥房大量出現大概是在第二代出現 因為那時有的會理念不合 有的會是以老邁老
而出去開的這些人 就又會在取一個類似的名字 比如xa xb 或 ax bx的
當然有些會覺得中盤沒那麼好做 或是因為對老闆的尊重 就會直接開小賣 比如xx蔘藥行
而有一些會做一做做出興趣 就會去考中醫師

然後就這樣在過了十幾二十年

到了我出生的那時後 中藥界開始有慢慢的變革 因為飲片的出現 所以原貨越來越少
我記得我小時後有一陣子我家有時還會自己燻硫磺燻到整間臭死人 或是自己切片 炒東西 用醋 用炊的
不過沒多久 就看到一包一包的東西出來了 而那時請的人 對藥材的知識就需要靠老闆得知

當然這當中也有很大的變革啦 有些是老一輩的掛了 有些是下一代沒意願做
當初那批人 也就是對中藥藥材最懂的人 就慢慢的消失 加上飲片一直進步
所以後來學的人或是中醫師 對藥材的認知也就越來越薄弱
加上老店越來越少 所以懂的的人又更少了

也因此 演變到後來 才會讓人家都覺得中藥店都是世襲制的
外人不得而入 其實也不是那樣 因為對藥材的知識是要靠長期的經驗和學習的
只是現在的人 很少會在中藥店做那麼久 就算有也是一直做下去
如果說要在自己出來創業開店就都會很辛苦 因為本來競爭就多了
於是就會變成 一直在進進出出的貨轉手賺個一兩塊就好 而這也失去了做中藥的意義
相反的 如果中藥店的下一代有要做的話 畢竟人家從小就耳如目染 所以在上手就都很快
別人去中藥店打工打兩三個月 所學到的 中藥店的下一代往往都是一兩個禮拜就知道了
所以這也有差別 而且心態不同 學到的也不同

因為我是第四代 也知道這些事 現在繼然覺得要繼承家業 所以我才覺得要對藥材有所堅持
這才算是對的起祖先 和對的起所有消費者
wachins wrote:
話說很久以前一直想去...(恕刪)



所以中醫也反映了中國幾千年的世襲文化,連救人救命的
醫學都要藏幾招.
aab1 wrote:
所以中醫也反映了中國幾千年的世襲文化,連救人救命的
醫學都要藏幾招.


那不是藏幾招喔 我在下面那篇文章就把發展史講給人家聽了

不要以偏概全 和先入為主 除非你是本行專業 不然不懂就不要亂說

不然這樣會很多人對中藥的認知也錯誤

結果就變成了 一盲引眾盲
很少看到中藥房有人跳出來分享這些中藥物上面的知識,而且樓主也說出許多台灣中藥房的演變,說實在一般人真的學不來。

留一手這問題,難道只有在中華文化、中醫才有嗎?隨便拿些理工的論文,裡面的數據有多甜,按照步驟與配比做,通常都做不出來,為何?人性也
上面明明就沒人藏一手,是入門門檻跟一般醫學學習環境不太一樣而已,怎麼莫名其妙會出來「藏一手」這個結論?邏輯是否該檢討一下?

就算什麼都不會,自己也可以沒事去開一家中藥店來學啊?如果家裡很有錢的話。
小白咪 wrote:
可是往往病人自述又是...(恕刪)


現在病人自述的病情和中醫要的症可能差很多.

現代病人只會西醫講的結果, 例如過敏性鼻炎
但是在中醫這個過敏性鼻炎可能是二個症, 打喷涕和眼睛癢.

我中醫把脈然後問症. 脈證相符再下藥.
以期不會開錯藥.
要不然光是一個腹漲, 就有很多種藥可以吃, 怎麼知道去辯證
再來現代人身體不好, 很多證感受不到, 怎麼去主訴自己的證呢? 難呀~~
  • 6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