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man0419 wrote:
GMP藥廠的比例是一定對的 因為太多的固有成方 許多東西也都會被變成公式化的東西...(恕刪)
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以《傷寒雜病論》中小柴胡湯原方為例: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看一下市面常見的科中GMP藥廠產品比例(隨機取樣,有些公司網頁並無詳細資料,非針對特定廠商):
明通小柴胡湯為例
柴胡Bupleuri Radix……………6.5公克
半夏Pinelliae Rhizoma…………4.5公克
人參Ginseng Radix……………..2.5公克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2.5公克
黃芩Scutellariae Radix………..2.5公克
生薑Zingiberis Rhizoma………2.0公克
大棗Zizyphi Fructus…………..2.5公克
以上生藥製成浸膏…………….4.3公克
以重量單位計量的有『柴胡(8)、人參(3)、黃芩(3)、炙甘草(3)及生薑(3)』,明通的柴胡6.5g,所以比例為6.5/8=0.8125,按此計算人參(3)、黃芩(3)、炙甘草(3)及生薑(3)應該2.4375g,他抓2.5g也差不多,但生薑(3)只有2.0g。少了這0.5g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了。
再看另一家港香蘭柴胡1.5、黃芩0.6、人參0.6、大棗0.1、甘草0.6、生薑0.6、半夏1.5。
柴胡1.5,換算一下柴胡(8)、人參(3)、黃芩(3)、炙甘草(3)及生薑(3),所以比例為3的約0.5625,看起來是與原方比例較為接近。
但一家廠牌之中往往又有符合原方比例及不同原方比例的產品,讓我們這種外行也搞不清楚GMP藥廠到底在幹嘛?科中的藥材品質我們不是圈內的真的不瞭解,但比例一定要對,要不然很容易引狼(邪)入室。
wachins wrote:
中醫以平衡身體機能為主要治療方向,或許患者因其他功能相對提昇或下降,故原本不適感相對消失,但並非是原來的高血壓或是血醣相對降低所致。另以發燒來說,中醫處理療效就非常好,這也是儀器量的到的,或所謂的氣分病在西醫檢查起來根本沒發現,但患者自述卻非常明確,這種中醫處理的效果也都很好。
中醫是強調裝步砲協同作戰, 西醫是強調單一兵種作戰能力.
CHEN.SOLONG wrote:
西醫在補氣方面或有不足, 但用藥方面也是協同作戰, 没學過西
醫卻在吹牛, 唉.
(恕刪)
西藥的合法上市有一個原則是:只要對疾病的益處大於副作用,就可以推出,由其是越重大的疾病這個副作用甚至可以大到很明顯的一個程度仍然可以獲准上市。
這個原則應該沒錯吧?
而中醫的原則是,在「不傷病人一根寒毛」的情況下來做治療,從來不會有一種療法是幫你治療A病卻會奉送你一個B病這種事。
也不是有人故意愛惡意排斥西醫,其實光從上面的原則來看,中西醫在治療的心態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不要老是拿中醫上不上期刊或事能不能被老外所驗證這件事來說嘴,這跟要奧斯卡評審看懂中國古典文學之美一樣是不可能的事,用不同的理論體系要去硬套,行嗎?
當然,很多人愛講,科學走到哪裡都是一致的,都是經的起反覆驗證的。
這很簡單。今天只要西醫不是可以通治百病,西醫所發展出來的驗證方式就還沒有資格把話講這麼滿,而中醫只要至少能簡單的治療一種以上西醫療效不佳的疾病(其實很多種),那西醫都必須牽虛一點,尊重中醫的特殊之處。
甚麼叫體質?現在西醫不也在發展個體化治療嗎?雖然現在是根據基因(好像是?)來做人的區別,可是這跟中醫把人的體質區分為寒熱虛實有甚麼兩樣,搞不好200年以後發現原來西醫觀察到的基因分類,正好對硬上中醫的區分方式。
等哪天西醫可以接受100個人得SARS,卻用100種藥方來治好,那中西醫互相更深入的了解才是一個開始。
正統中醫@台灣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886tc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