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指的功能性很少,通常可選擇不接回去
因為接回去還要面臨手術麻醉風險,術後感染等問題
而且接回去若斷指能長期存活
還有不小的機會功能喪失(你想像你握拳時一指僵硬無法彎曲嗎?)
大多數人對醫療總存在有不實際的期望
以為接回去就和原來一樣(其實只是有一個外觀完整卻無功能的手指
對日常生活是很大的妨礙)
而且也和截肢的部位有相關
通常末端指節就直接將傷口縫合即可(連教科書都如此建議)
此外,關於開刀等候時間的問題
通常開刀房會先接生命危及的手術
也因人力配置問題
通常大醫院的手術房會被器官移植等重大手術佔住
盲腸炎,骨折,縫合手術等要等幾小時甚至半天司空見慣
(你希望你親人須及時進行危及生命傷病的手術時被一般急診手術delay嗎?)
我想整個事件應該是溝通及認知上的問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傷病能最先處理
(家屬在情緒激動下,很難將心比心,這能理解)
可是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
就必須有先後的問題
(我相信這病例到各大醫學中心處理,可能抱怨都相同,只是投訴的醫生換名字而已)
因為這樣的情緒
很多好醫生(也會被投訴 上報)
選擇離開醫業
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醫療疏失有其申訴調解管道(衛生局,衛生署)
在是非曲直未獲正式公論時
這樣的論戰對當事人傷害已造成
我相信這事件是一個溝通的問題
而選擇接回斷指對病患長期功能性影響
仍有待時間來評斷這樣的選擇是否較好
(一歲的小孩進行辛苦疼痛的術後復健後還可能有一隻僵硬的手指 vs 我們週遭小指截斷朋友的生活完全不受影響)
內文搜尋
X
....當做LDS聽聽就好 對我來說就算眨低"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