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nksZ wrote:
本來高血壓就是要長期追蹤, 能靠飲食運動調節當然最好, 定期回診, 搭配藥物控制, 醫生看那麼多病人,每個都能靠飲食運動調好才有鬼... 三高可怕的地方是慢性病 ,大多數人平常無症狀, 尤其高血壓是慢性病的源頭
個人經歷做參考, 我沒爆血管之前也是這樣想的 ,知道自己血壓偏高(140-160/ 90-100), 稍胖,但平常完全沒感覺有任何異常 ,, 有吃小診所的降壓藥, 但沒定期量血壓, 平時也沒感覺,也就這樣了
直到2019 12月, 前一天還跟家人去吃麻辣鍋,隔天早上胸口不舒服冒冷汗,以為是吃壞肚子胃食道逆流啥的,11點左右去掛急診, 然後就在急診室看完醫生就翻白眼葛屁了,當然馬上急救, ,心跳停了3分鐘, 我老婆說我臉色很快變灰色, 後來診斷是A型主動脈剝離(心外科醫生的噩夢) 主動脈剝離導致心臟被多餘的血壓迫跳不動... 經過13小時手術救回來, 換了心瓣膜, 人工血管, 心臟血管繞道手術...主因可能是長期高血壓心瓣膜變形撕裂升主動脈, (個人體質跟後天當然也是有點關係) 發病之前無異狀,只有當天早上胸口不舒服冒冷汗,11點左右去掛急診,下午2點半手術到3:00AM; 第一次住院就住了31天, 18天在ICU , 護士說我運氣好,當週開了三個主動脈剝離的只有我完整的出ICU, 掛了一個, 另一個有後遺症.
2022術後也快三年了, 一天吞五顆藥, 血壓控制在110/70左右, 中午有時會較低到 90/60 , 血脂血糖正常, 不露出胸口30cm的刀疤沒人看得出我做過這種手術,,除了腎功能稍差一些其他都還算正常,另外大醫院的藥物比較多, 醫生比較能依照病人的症狀調藥,這是關鍵
2020年一個以前同事暈倒在辦公室急救無效,原因是心肌梗塞,他有高血壓,胸口其實長期悶痛,早上還要用熱毛巾熱敷胸口..但估計是沒有積級治療
吃了降壓藥還是得定期量血壓啊。另外高血壓不是主動脈剝離的唯一原因...
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有哪些?
國際文獻回顧指出,在主動脈剝離患者中,老年患者與年輕患者有著明顯不同的特徵,32%的患者為大於70歲,且多有動脈粥狀硬化、主動脈瘤病史、醫源性剝離或壁內血腫;而平均年齡55歲的年輕患者,有8.5%罹有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較高齡患者則無。另一篇針對40歲以下主動脈剝離患者的文獻回顧亦發現,僅有34%的40歲以下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其中更只有一位有動脈粥狀硬化的病史。
由此可知,主動脈剝離在年輕族群及高齡族群的危險因子並不完全相同。那麼,與主動脈剝離相關的危險因子又有哪些呢?
高血壓
高血壓為最主要誘發急性主動脈剝離發生常見的原因,其中type B主動脈剝離比起type A有更高比例的高血壓患者,而短時間內快速升高的血壓,與急性主動脈剝離有關。
若吸食古柯鹼、或採取高強度的阻力訓練舉重運動,均有可能使得血壓快速升高,而導致急性主動脈剝離。
遺傳性疾病
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 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埃勒斯-當洛斯症候群(Ehlers–Danlos syndromes)等。馬凡氏症候群較常出現在年輕患者中,且大部分同時會有剝離家族病史。其他遺傳性疾病則包含家族性胸主動脈瘤或剝離 (Familial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TAAD)。
主動脈瘤病史
文獻指出,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約有13%先前就有主動脈瘤。
主動脈瓣二葉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
遺傳導致的主動脈瓣二葉畸形,可能使主動脈根部及升主動脈擴大,進而誘發主動脈剝離。
手術
心臟疾病相關的導管手術、或瓣膜/主動脈手術,亦有可能導致主動脈剝離。
導致血管炎的發炎性疾病
如: 巨細胞動脈炎、梅毒、類風勢性關節炎、高安氏血管炎 (Takayasu arteritis)等。
其他
如: 創傷、懷孕分娩、透納氏症候群(Turner syndrome)、使用fluoroquinolone類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