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伯老師 wrote:
常年在大陸,然後每次...(恕刪)
不一定。
原廠藥物過了專利期就會出現非原廠的學名藥,也就是「主成份」相同,但是由其它藥廠做的。
理論上「主成份」相同一樣的劑量應該會有一樣的效果,BUT...製藥好像不是那麼簡單,除了還有其它溶解輔助劑、安定劑或賦形劑…有的沒的外,製藥的方法也不一定能和原廠一樣,於是療效和副作用就會有點差別。例如:普拿疼一顆要十幾塊,我醫院開的學名藥一顆健保價0.5元… (我自己吃0.5元的還是有效啦)
原則上,要能上市的藥都要通過一定的品質,有時也會拿學名藥和原廠藥做療效相等性分析,看看是不是有差很多,所以通過認證的藥基本上是可以吃的。大多的藥健保都有給付,同成份的原廠藥和學名藥也都有,(除非是被健保砍價太慘原廠退出台灣市場就沒有了)。所以如果要關心的話,應該不是藥是不是健保給付,而是醫院/診所進了什麼廠的藥。
BTW,個人感覺是話術啦,感冒大部份都會自己好,除非變嚴重引起細菌性肺炎得用抗生素/流感吃吃抗病毒藥,不然感冒藥物就是症狀治療而已,藥用的重一點你就感覺比較舒服(覺得比較快好?),但是副作用也可能比較大,就自己斟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