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verick- wrote:
如果說是速度和...(恕刪)
世上無完人....
要列舉特地到台灣醫療的上新聞的不少...也不是三言兩語拚速度..
遇生死關還有醫師集合家屬說明及安撫..
如果只是就標題超然討論那OK...
但大大內文就先來一竿子打死⋯⋯不妥
像我弟之前吃飽後常肚子疼..醫生也說懷疑是膽結石..但就是照不出來
醫生無法確認下無法動刀,拖了一陣子才終有次超音波照出來了..
(估計是因為膽結石變大顆了),這才終於可開刀當個無膽的男人.
這狀況你能說誤診嗎...不行吧..大家都是小心謹慎為上.
很多病理狀況需要切片..位置也可能是內臟組織..那檢查非常的細..
那如果第一次檢查不出,第二次檢查出來的狀況能說前次誤診嗎?
別忘了那可是要一點一點的放大來檢查.
我奶奶遇生死關動刀醫生集合家屬做問題回應.安撫和心理準備..
我相信一定有不良醫師,但良醫更多
jason00124 wrote:
成也健保敗也健保.....(恕刪)
十分認同!十分有感!
臺灣的健保制度讓國民就醫方便又經濟,確實可以說是傲視全球 。
但對於藥價的「斤斤計較」,也讓很多國外大廠撤銷甚至乾脆不引進好的藥物,這點實在很可惜!
以小弟自身例子來說:前年(2017)身體不適,求醫一年多,跑遍各大醫院、看遍各個所謂的「名醫」(包含了醫院附設的「自費專家教授門診」),看到都差點要被健保局鎖卡(健保就醫超過180點),但就是怎麼看都看不好,甚至好幾位醫生勸我想開點,要我與病痛和平共存就好。真的很痛苦!甚至有輕生念頭。
後(2018)因緣際會下,輾轉到香港看診。對方也不過就是隱身在大樓裡面一間不起眼的醫務所,但診斷論述正確,用的全是歐美原廠藥品,(有些藥甚至臺灣根本沒有引進,只有相似或是年代比較老的藥),當然費用也很可觀,每次看診的費用大概都是台灣的100倍,所幸看了兩個月就大有好轉,就這樣每個月固定飛香港兩三趟,而今已經近完全康復。
我非醫藥專業背景,但類似的學名藥我在臺灣已服用不少,效果好不好自己最清楚(單純個人感受 請勿戰)。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健保能逐步朝這方面去思考,讓生病的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用藥品質,而非「齊頭式」的大鍋飯,甚至是面臨「無藥可用」,只能拿相似成分藥的窘境。
jason00124 wrote:
大致上就是這種狀況,健保給予大家都有看病的能力,但也限制醫生給予醫療的能力....
健保說不允許的,多半有根據
健保希望少花不必要的錢,醫院希望你多花錢,但未必是必要的。此時有健保審核未必是壞事。比如以前台灣剖腹產氾濫到很誇張的地步,醫師希望多拿補助,又希望在自己方便時接生(自然產多半在半夜),因此隨便建議婦女剖腹產。除非婦女自己有知識,知道剖腹產後遺症比較多,才會力爭拒絕剖腹。所以後來健保局就管制了
醫師自己不濫用剖腹,健保局也沒有必要管。醫師為了賺錢隨便犧牲病人,健保局管制就破口大罵健保OOXX,良心是被狗吃了嗎?
另一個案例是胃藥,以前醫師開藥都附胃藥,含鋁的胃藥吃多了並不好,而且非必要項目,所以也被健保局砍了
當然我也會覺得現在制度不好,開藥賺點錢,醫師當然愛開藥。給醫師足夠薪水,不要從這些小地方賺錢,獎勵優秀醫師,淘汰不良醫師,這些都是該做的。但要罵健保局限制不對,真的研究下來都是醫師自找的
政府更該做的是大環境的改變,宣傳糖的壞處,限制甜食銷售,鼓勵運動等等,會省下很多慢性病藥物支出
Open小開 wrote:
醫生看病就像修車修電腦一樣
像開車高速抖動,幾乎就是定位跑掉
所以第一直覺就是先去做定位在看有沒有問題
不是的話就往其他地方查,這時就是要看師傅的經驗跟專業
不過一直修不好也不稀奇
.
+1
所以醫師誤診其實不稀奇,就像優秀的工程師其實是少數,大多泛泛混日子
尤其現在企業講究去技術化,我認為醫師也去技術化了,一堆標準SOP,課本就是背多分。病人治不好就說病人體質問題,但全世界的人本來就每個都不一樣,怎能用SOP治療?
過去中醫還比較講究八綱辨證來推理,現在中醫西醫化,也毀壞得很厲害
Open小開 wrote:
看病也是一樣原理
這條路不通就往另外一條路走,一直走到通為止..
修東西用試誤法會被老闆罵到昏
人命比較不值錢才能這樣,飛機多摔幾台你看老闆臉色會怎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