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p3ej03 wrote:但是政府不該為了人民的健康來勸說廠商或立法規定一下嗎? 不需要因噎廢食,之前統一噱頭就是低溫殺菌, 而且還把售價調高, 讓很多消費者不能接受,而且高溫是瞬間, 是能殺掉多少營養, 說真的也沒有研究證實過, 還不都是網路傳來傳去的
njp3ej03 wrote:幾乎全台灣大廠牌都是...(恕刪) 要營養喝保久乳就好了後加熱過程大約有10%的維生素B群和25%的維生素CB群跟維生素C不一定要從牛奶來你這資訊落後喔 現在都用72度殺菌妳說的低溫應該是說巴斯德殺菌 這個不符合成本喔 要半小時以上應該沒人會用這種溫度殺菌 很容易出事而且統一有推出過 上架時限很短 風味又差 賣很差推了你們又不買 幹嘛推真正影響口感的是均質跟乳脂肪回填 這不能說太多 濃醇香的秘密真正的鮮奶很難喝很稀 自己去牧場擠來喝就知道搂
沒有魚與熊掌兼得的事情你想要買低溫的就容易壞掉,小瓶裝的就還好,但家庭號你覺得一般家庭應該多久喝完它呢??相對來說,高溫的也許營養成分被破壞了些許,但安全許多。千萬別小看細菌,很多人不知道某些細菌的毒素,比人工化學物質毒很多
話說....別被統一的的廣告給騙了,真正的低溫殺菌(Low-Temperature-Long-Time Treatment LTLT)是用63°C殺菌30分鐘才算,統一的72°C充其量只能算是高溫殺菌(High-Temperature-Short-Time Treatment HTST),義美鮮奶也是同樣用HTST殺菌法只是廣告沒打那麼大而已....
別再說什麼營養了現在人什麼都營養好嗎?過與不及都不好常常看人在那邊左營養右營養不知道有的時候沒那麼營養也是好的嗎?種花種草你整天給他施肥你看他會不會掛掉現在人營養過剩的多營養不足的很少了我看樓主要調整的是心態放寬心是最好的營養
現代人很注重養身, 但關於醫學與營養學, 豈是一般人能搞懂的那很多人就很聰明的, 找了一堆專家, 看了一堆沒數據沒內容的東西只用很籠統的觀念去推銷某些觀念這些專家通常也沒說錯, 但他只講了一小部份, 有更多的東西沒講那很多人視之為圭臬, 然後廣而用之, 說穿了都是自己想的很多時候即使有差, 那個差距可能只是微乎其微這些人不用講數據, 更不用講證據, 一切標準就在自己的感覺何必在這種人身上花時間, 浪費生命
老實講,真的會照72度低溫殺菌的鮮奶有幾家,沒有的到底又是損失多少珍貴成分,有時候嚴格空管品質的鮮乳價格又很不親民,還是見仁見智啦,自己喝了很多年的乳香世家,覺得也還可以,不錯!就依照自己的習慣,喜歡低溫殺菌的就買,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又覺得營養的吧!
網路上找到的資料:何謂低溫殺菌鮮乳眾所週知,慈母哺育嬰兒人乳大部分亦未經加熱消毒,以直接生鮮狀態吸吮最佳,然而牛乳營養豐富經機械榨乳、集乳、輸送、包裝及貯存等過程會因生乳品質差異及細菌孳生影響到鮮乳品質,為保鮮乳之衛生安全,因此將市面販售鮮乳殺菌處理為不得己之步驟。迄今我國牛乳所用之殺菌方法有三種;一、低溫長時間殺菌法(L.T.L.T.):62-65℃保持30分鐘。目前全國僅本縣瑞穗鄉吉蒸牧場所生產的「65℃秀姑巒鮮乳」採用此種方式殺菌。二、高溫短時間殺菌法(H.T.S.T.):72-75℃保持15秒,國內少數工廠採用,但廣告業者誇大宣稱為「低溫」這與生乳的殺菌法理定義不符。三、超高溫滅菌法(U.H.T.):120-140℃保持0.5-4秒,市面超市所販售之鮮乳大剖分採用此方式殺菌。殺菌方式對牛奶的影響最大的不同在牛奶的風味。 攝氏120度以上的超高溫瞬間殺菌,喝起來較有奶香;65度的低溫長時間殺菌,感覺較原味。加熱對牛奶中營養影響最大的就是水溶性維生素和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大約有10%的維生素B群和25%的維生素C流失;加熱程度越深,營養損失就越多。相較於「超高溫滅菌」,「高溫短時間殺菌」及「低溫長時間殺菌」保留了生乳中較多的機能性成份如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乳鐵蛋白(lactoferrin)及維生素也更保持牛乳新鮮自然的原始風味。生乳中有 20%為不耐熱的乳清蛋白,而其中之免疫球蛋白成分,具有調節人體免疫、抑制病原菌 及破壞輪狀病毒功效。乳鐵蛋白可吸附 2個鐵離子,具有增加鐵質吸收、靜菌效果、抗菌作用、抗氧化、細胞增殖等功能,較牛乳中其他蛋白質不易在胃部受到分解。經過高溫殺菌後,牛奶中蛋白質的三級結構遭破壞,影響蛋白質的生理功能。重點是:牛奶並不是你的主食,營養差那麼一點真的沒有差,選一種你愛喝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