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B肝治療,關於抗病毒藥物與干擾素治療

我也是B肝的帶原者
貝樂克應該是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藥,副作用與抗藥性都很低
可以很好地將病毒量控制住,好一點的話可以讓e抗原轉陰性
之前吃了三年,停藥後半年病毒量及肝指數又開始高起來
只好繼續吃,再沒有新的藥出來之前
如果有乖乖吃加上定期追縱的話,應該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我今年 40 多歲已經跟 B肝奮戰 10 多年了
肝安能(效果不好)
肝適能持續吃了兩年多,效果不錯最後 HbeAg 陰轉 GOT/GTP 正常,就停藥了,但大約正常兩年多後
GOT/GPT 又不定時的飆高然後又正常,相當令人沮喪

2012年底

HBV 1.4*10^7
HBsAg 8xxx
GPT 5xx

符合健保補助資格就開始打干擾素,持續打了 48 針,到 2013 年底終於很幸運的 HbsAg 消失並產生 HbsAb.

心得:
1.打干擾素有機會降低甚至消除 HbsAg
2.打干擾素期間你的免疫力會降低很多,要注意隨時保護自己(戴口罩),體重可能變輕,但一般生活其實不會影響太大。
(但我剛打到第四針就因為傳染到一般的感冒卻變成肺炎住院了)
3.干擾素一開始對你的反應如果好(HbsAg 大幅的降低)就值得繼續打下去
4.干擾素對你的反應如果不好那頂多就是改回繼續服藥,保持肝臟健康

加油,給你參考...
請教一下版上的先進,我有朋友它的病毒量大概兩億吧!肝指數大概50~70左右徘迴醫生也只是說,觀察

等到符合健保再治療,可是已經持續一年多了長期這樣下去應該是不行吧!!是否要自備吃抗病毒藥

或是打干擾素比較好,這已經困擾他很久了不知道該怎辦......

abcyang25 wrote:
請教一下版上的先進,我有朋友它的病毒量大概兩億吧!肝指數大概50~70左右徘迴醫生也只是說,觀察

等到符合健保再治療,可是已經持續一年多了長期這樣下去應該是不行吧!!是否要自備吃抗病毒藥

或是打干擾素比較好,這已經困擾他很久了不知道該怎辦......


對,50-70的確不符合健保給付
但也表示這種狀況即使自費施打成效亦不佳.
似乎至少要正常值40*2=80並且連續三月以上才有達到給付標準.
詳細規則請詢問醫師,有標準手冊可參考!
小弟曾吃過肝安能約一年,停藥後大復發,

後來改吃貝勒克,只吃了一年半後停藥,目前經過三年的追蹤肝指數和病毒都正常,但還是有帶原

看到這篇文章心裡驚驚啊!

房貸要背小孩也剛出生...只能希望B肝根治藥物快點出現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B型肝炎治療Q&A

人類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如果沒有產生抗體而不幸變成帶原者之後,病毒會一直存在肝臟內,雖然病毒不會直接對肝臟造成傷害,但卻會激發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去辨識肝細胞內之病毒進而攻擊肝細胞引發肝炎,使肝功能受到影響。如果肝臟反覆嚴重發炎而不治療,就有可能演變成肝硬化,因此慢性B型肝炎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應該接受治療以避免走上肝硬化、肝癌的不歸路。

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方法

針對B型肝炎病毒的特性,目前醫界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多採三種方式:

1.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原理是,採用抗病毒的藥物直接抑制人體中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包括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貝樂克(Entecavir)、喜必福(Telbivudine)以及惠立妥(Viread)。

2.注射藥物:兼具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種作用之藥物,如:α干擾素。

3.其他:利用藥物的免疫調節作用來改善病情,目前僅有α胸腺素 (Thymosinα)似乎具有此等效用,但仍需進一步證實。

至於以上三種治療方式哪一種比較好?並不一定,以治療效果來說,干擾素與口服藥物相差有限;祇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大約有三分之一左右慢性B型肝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一位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都需要治療,必須由醫師依據病情不同來決定。一般來說,當慢性B型肝炎患者血中GOT、GPT值超過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就可以考慮接受治療。  

Q1 . 慢性B型肝炎會痊癒嗎?怎麼判斷B肝已經痊癒了?

A1. B型肝炎的治療目標是將B型肝炎病毒從人體內徹底的清除,達到以下狀況,才算「痊癒」:

 一、抽血檢驗GOT、GPT值降至正常範圍

 二、抽血檢驗B型肝炎病毒量(HBV DNA)變成陰性

 三、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

 四、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變成陽性

 五、肝臟病理切片上肝發炎的現象消失對於急性B型肝炎的病人而言,只要達到以上標準就算痊癒了;但慢性B型肝炎病患即使達到這些標準,仍然是B型肝炎帶原者。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藥物或療法可以同時達成上述目標,但慢性B型肝炎還是可以透過藥物加以控制。隨著新藥陸續上市,以及治療性疫苗積極研發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好的藥物可以真正治癒B型肝炎。

Q2 . B型肝炎帶原者與慢性B型肝炎有何不同?

A2. 血液中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超過六個月以上,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若血中肝發炎指數(GOT、GPT)異常上升,但還沒有到肝硬化的程度,就是所謂的「慢性B型肝炎」。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肝功能正常、腹部超音波檢查也正常,一般稱為「健康帶原者」,但最近醫界傾向不用這個名詞,改稱為「不活動性B型肝炎帶原」因為只要是有B型肝炎帶原,就不同於完全未帶原的人,就應該定期追蹤。

Q3 . B型肝炎治療後,是不是就不會長肝癌?

A3. 由於目前的干擾素或抗病毒藥物並無法使人體中之B型肝炎病毒徹底消失,因此B型肝炎病患治療成功後仍是B型肝炎帶原者,所以仍有可能會長肝癌,需要持續追蹤。

Q4 . B型肝炎帶原者都可以服用抗病毒藥物嗎?市面上的藥局可以買得到嗎?

A4. 並非所有的B肝帶原者都需要藥物治療,若抽血檢查GOT、GPT及腹部超音波檢查都正常,通常不需要用藥。而且,本手冊所介紹的抗病毒藥物都是醫師處方用藥,必須經由醫師評估認為必要才能使用;千萬不能自行決定服用,以免造成反效果。因為這些抗病毒藥物並不是「保肝片」,更不同於一般維他命、保養品,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服用。

Q5 . B肝病人服用抗病毒藥物就可以將體內的B肝病毒根除嗎?

A5. 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肝細胞中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及活性,降低肝臟發炎的程度,避免B肝患者病情惡化,進而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但是到目前為止,各種抗病毒藥物都還無法徹底清除人體內肝細胞的B型肝炎病毒,因此,治療成功後仍然是B型肝炎帶原者。

Q6 . 服用中草藥可以有效治療B型肝炎嗎?

A6. 目前還沒有任何中藥經過正式的醫學實驗證實對慢性B型肝炎具有療效。不管中藥或西藥,要宣稱對慢性B型肝炎治療有效,必須能同時達到以下效果:

 一、血中GPT值由不正常變成正常。

 二、血中B型肝炎病毒消失。

 三、肝穿刺證明肝發炎的情況明顯改善。然而,用中草藥來治療肝病,的確是有其前瞻性。國內在政府、學界及生物科技業者的積極投入下,對於用中藥來治療慢性B型肝炎,確實有一些初步成果,不過目前仍然屬於研究階段。另外,一般人多以為中草藥比較「溫和」,較無「副作用」,其實中草藥也是藥,發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不見得比西藥低,服用時一樣要經過合格醫師指示。

Q7 . 服抗病毒藥物期間可以懷孕嗎?

A7. 雖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懷孕的B肝患者因服用抗病毒藥物而造成畸胎的報告,但也沒有動物實驗證明絕無可能。所以,為安全起見,B肝婦女服用抗病毒藥物期間,最好避免懷孕為宜。

Q8. 服用干安能或干適能之前,是否都需要做肝切片(肝穿刺)?

A8. 不一定,醫師會視個案情況來決定。

Q9. 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B型肝炎後,肝指數已經正常,是否可以停藥?停藥後肝炎會復發嗎?

A9. 肝炎經過治療後,就算肝指數都正常,也並不表示體內病毒已經完全被抑制。停藥時機不適當,可能會使病毒活性復活,引發更嚴重的肝炎。所以,適當的停藥時機是非常專業的問題,要由醫師決定,千萬不能自己決定停藥。 至於停藥後是否會復發,要看個人狀況而定。

一般而言,達到治療目標而停藥後,半年內約有30%~40%的病人會復發;若未達到治療目標(血中e抗原仍陽性)而停藥,四個月內復發的比例則高達70%~80%。

Q10. 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9個月之後,e抗原仍然是陽性,是否應該繼續治療,或是停藥觀察?
   
A10. 目前醫界對於這種情況還沒有一致的看法,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才能有所共識。繼續服藥可以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但產生抗藥性病毒的機會也相對增加;停藥的好處是可以避免抗藥性病毒的產生,可是在e抗原仍陽性的情況下停藥的B型肝炎患者,大約有70%~80%在四個月內會復發。

Q11. 使用干安能產生抗藥性後,改用干適能是否就沒問題了?

A11. 當B肝病毒對干安能出現抗藥性時,干適能可以發揮抑制病毒活性的作用。至於干適能發生抗藥性的機率,約為2%,遠低於干安能。

Q12.使用干擾素治療慢性B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的機會有多少?

A12. 東方人慢性B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擾素治療後,表面抗原消失的比率幾近於零。西方人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治療後B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之比率約在百分之十至二十之間。這種差異可能和帶原時間長短有關。

Q13. 使用干擾素治療慢性B型肝炎成功後,肝炎會不會復發?

A13. 不一定。肝炎病毒是很難纏的,曾有研究針對治療成功者進行長達七年的追蹤,結果有15%的患者e抗原會再度出現,肝功能也會再出現異常現象。

Q14. 干擾素若要在家自行注射,需注意些什麼?

A14.
一、請醫護人員教你注射的技巧,等到技巧熟練以後便可回家自行注射。

二、帶回家的干擾素針劑應放在冰箱的冷藏處保存(約2~8℃),不可以放在冷凍室。

三、注射部位要記得輪換,不要老是注射在相同的部位。

四、最重要的是維持整個注射過程的清潔、無菌,避免污染。針頭若受到汙染或無法確認是否乾淨,應該馬上丟棄。

Q15. 打干擾素的部位又腫又硬,該怎麼辦?

A15. 腫起來的部位可以用熱敷改善,且這個部位暫時不要再注射了。其他注射部位也要經常輪換,以免再發生此種現象。

Q16. 打了干擾素之後,頭髮掉的很厲害,怎麼辦?這情況會一直持續嗎?

A16. 掉髮常見於治療的中期,這是因為藥物的關係。一般而言,在停止干擾素治療後,頭髮會慢慢長回來。

Q17. 接受干擾素治療後,若經常疲倦,體力差,是不是需辭掉工作比較好?

A17. 這要視個人情況而定,因為並不是每一位接受干擾素治療的人都會出現強烈的不舒適症狀。如果副作用強烈且沒辦法進行平時的活動,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要請假或暫時離開工作崗位,等治療告一段落再復職。

Q18.接受干擾素治療若產生很強烈的副作用,可以暫停治療嗎?

A18. 大部分接受干擾素治療的患者,很容易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想放棄。其實對於嚴重的副作用,最好與醫師討論,醫師會視情況以藥物來緩解不適的症狀;特別嚴重的副作用,可減少劑量或注射次數來緩和一下。若真的無法忍受,只好停藥。但千萬不要自行停藥,以免影響病情。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預測肝癌風險新指標!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

要知道自己有沒有B肝帶原,必須驗B肝表面抗原(HBsAg),但光知道「有」帶原恐怕還不夠,現在的技術已可進一步檢測出表面抗原的「量」有多少,對於低B肝病毒量的帶原者而言,可預測病情發展,是極有意義的指標。

諮詢/高嘉宏(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及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

撰文/黃倩茹、黃靜宜

最新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高低,可成為判斷低病毒量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再加上B型肝炎病毒量的檢驗,兩者可說是「黃金雙指標」,更能有效掌握B肝病情,並可評估長效型干擾素用藥療效。

B肝是台灣慢性肝病主因

B型肝炎是台灣最重要的慢性肝病主因,台灣約有近300萬人為B肝帶原者。根據統計,約有30%至40%的B肝帶原者會演變為慢性B型肝炎,一般從B型肝炎帶原者,到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乃至死亡,大約需要30到50年的時間,因此若能在B型肝炎階段進行良好的追蹤檢查與治療,便能有效減低肝癌發生率。

目前追蹤B肝罹癌風險,主要是以B肝病毒量作為判斷依據之一,如病毒量越高,日後的肝癌風險性也越高。但最新研究發現,「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也能掌握疾病進程,醫師可參照這兩個數據,為B肝病患設計適合的疾病處置與療程規劃。

表面抗原:診斷B肝最敏感標記

表面抗原指的是B肝病毒外殼中的一種蛋白質,血中表面抗原檢查呈陽性且持續6個月以上,表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表面抗原的檢測是診斷是否感染B肝最敏感的標記,一般在捐血時,也是以表面抗原來檢測捐血者是否為B肝帶原者。

B肝表面抗原量很多,可分成兩種形態,一種存在完整的病毒顆粒外套上;另一種會產生一種亞病毒的顆粒,在血清中就可看到,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呈現球形或長條型,這是單純的表面抗原,裡面沒有病毒的DNA存在。

只要能偵測到表面抗原,就表示有B肝病毒感染。若表面抗原在半年內消失,可能只是急性的B型肝炎;若持續半年以上,就不太會消失,每年會消失的比率只有0.6%到2.6%。年紀愈輕就感染,表面抗原消失的機率愈低。

至於這0.6%到2.6%的人為什麼會消失?目前還不清楚,只知道跟宿主的免疫反應有關。可能是免疫反應比較強,把病毒清掉了。至於什麼樣的免疫力可以把病毒清除掉?倘若知道就可研發特定藥物,但可惜目前並不完全清楚,仍待積極研究。

定量檢測可預測干擾素治療成效

過去在檢測B肝病毒表面抗原時,只能做定「性」檢測,也就是檢查有或沒有,但目前在臨床上已有試劑,能同時進行有無表面抗原及表面抗原濃度多寡的檢測,也就是進行定「量」檢測。

做定量檢測有何好處?首先,對於正在使用長效性干擾素來治療B肝的e抗原陽性病人來說,用藥後3個月,表面抗原的量若可減少到兩萬IU/mL以下,代表有療效;若表面抗原仍在兩萬IU/mL以上,表示不太有效,可能要換藥或結束療程。

至於使用口服藥的族群,約20%的病人使用口服藥後,表面抗原的量也會明顯減少,但大部分的口服藥對表面抗原的影響還沒那麼大,原因為何?目前還在進行研究中。

表面抗原量 可預測罹癌風險高低

此一檢測適合所有B型肝炎帶原者,尤其是B肝病毒量屬於低病毒量(小於2000 IU/mL)者。一般認為病毒量低的族群屬於不活動的帶原者,罹患肝癌的風險較低,但近幾年大規模研究顯示,進一步檢測B肝表面抗原量,還可以再作細分。研究發現,本身是B肝低病毒量(小於2000 IU/mL)者,如果表面抗原量超過1000 IU/mL,經過15年的追蹤,得到肝癌的風險比起表面抗原量小於1000 IU/mL的族群增加5至13倍。

若表面抗原量小於1000 IU/mL、病毒量也小於2000 IU/mL,則判定B肝患者可能處於真正的不活動階段,未來可能建議患者定期追蹤時間可稍微延長。也就是說,醫師可以依據表面抗原量和病毒量多寡,評估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並建議適合的追蹤時間。

此外,若屬於B肝不活動帶原者,檢測發現表面抗原量小於100或10 IU/mL,每年則有7%的機會可看到表面抗原的消失,即自發性的痊癒,脫離帶原者的行列。

表面抗原定量檢測仍未普遍 期待更多研究佐證

所以表面抗原定量檢測,可預測病人是否會有疾病的進展及會不會往好的方向去走,並評估使用干擾素的治療成效。但對於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族群的成效評估還有待研究。

建議 B肝帶原者每年可做一次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以了解量的變化,但若量本來就很低的(如小於100或10 IU/mL),之後的量也可能會繼續減少,針對這樣的族群就可不用持續追蹤表面抗原量了。但由於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目前尚未列入標準治療中的必要參考指標,也非每個醫院或實驗室都可以提供這項檢測,因此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以提供未來B肝病人診治參考的重要依據。
-------------------------------------------------

〔Q&A〕

Q:慢性B型肝炎會痊癒嗎?怎麼判斷B肝已經痊癒了?

A:B型肝炎的治療目標是將B型肝炎病毒從人體內徹底清除,達到以下狀況,才算痊癒:

一、抽血檢驗GOT、GPT值降至正常範圍。

二、抽血檢驗B型肝炎病毒量(HBV DNA)變成陰性

三、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

四、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變成陽性

五、肝臟病理切片上肝發炎的現象消失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藥物或療法可以同時達成上述目標,但慢性B型肝炎還是可以透過藥物加以控制。

Q:B型肝炎治療成功後,是不是就不會長肝癌?

A:不是。B型肝炎治療成功後,病人成為不活動帶原者,能減低肝癌發生率,但仍非零風險。因為目前的干擾素與抗病毒藥物並無法使人體中B型肝炎病毒徹底清除,可能還是有潛伏的病毒,因此,B型肝炎患者在治療成功後,仍有可能罹患肝癌,因此需持續追蹤檢查。

Q:曾感染B肝病毒而自然產生B肝抗體的人,是不是就不會長肝癌?

A:不一定。曾感染B肝產生抗體者,未來因為B肝而罹患肝癌的風險的確較低,但少數一至兩成者還可以在他們體內看到B肝病毒的DNA,因病毒會嵌入染色體內,或是當初肝臟發炎過有損傷,仍有產生肝癌的風險。此外,肝癌發生的成因很多,除B肝外還有C肝、黃麴毒素、脂肪肝等,所以不能保證不會罹患肝癌。總之,沒有B肝或C肝病毒感染,罹患肝癌的機率的確非常低,但是臨床上少數個案仍有機會產生肝癌。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 中化裕民
 

B型肝炎藥物治療及健保給付相關規定

藥師 張瑞麟

據台灣2011年全國主要死因統計,有13,17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肝癌更高居我國2011年癌症死因第2位。其中B型肝炎是造成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

一. 肝臟的功能

B型肝炎全世界估計約有20億人曾被感染,其中約3億五千萬人(17.5%)終身帶原,而台灣地區成人粗估約有250~300萬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的治療藥物可分為「干擾素(Interferon-α)」與「類核苷(酸)藥物「Nucleos(t)ide analogues)」,目前衛生署通過的藥物共7種:

1.干擾素─皮下注射型藥物,除了有抗病毒作用,也可以達到免疫調控作用

●傳統型干擾素(Conventional in-terferon)

●長效型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2.類核苷(酸)藥物─口服型藥物,主要是抗病毒作用

●干安能(Lamivudine, Zeffix)



●干適能(Adefovir Dipivoxil, He-psera)



●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



●喜必福(Telbivudine, Sebivo)



●惠立妥(Tenofovir, Viread)





以上藥物皆有健保給付,其給付規定如下:

10.7.3 Lamivudine (限使用Zeffix tablets 100mg);entecavir 0.5mg (如Baraclude);telbivudine 600mg (如Sebivo);tenofovir 300mg (如Viread):

限用於參加「全民健康保險加強慢性B型及慢性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畫」之下列慢性病毒性B型肝炎患者:

1. HBsAg (+) 且已發生肝代償不全者;

(1) 以lamivudine(限使用Zeffix tablets 100mg)、entecavir 0.5mg或telbivudine 600mg或tenofovir 300mg治療,療程12~36個月;

(2) HBeAg陽性病患若治療療程36個月內有e抗原轉陰者,則可再給付最多12個月治療。

註:肝代償不全條件為prothrombin time延長≧3秒或bilirubin≧2.0mg/dL,prothrombin time延長係以該次檢驗control值為準。

2. 慢性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HBsAg(+):

(1) 接受非肝臟之器官移植後,B型肝炎發作者,可長期使用。

(2) 接受癌症化學療法中,B型肝炎發作者,經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同意後,可長期使用。

(3) 接受肝臟移植者,可預防性使用。

(4) 接受癌症化學療法,經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同意後,可於化學療法前1週開始給付使用,直至化學療法結束後6個月,以預防B型肝炎發作。

(5) 肝硬化病患,可長期使用。

註:肝硬化條件為需同時符合下列二項條件:

I. HBsAg (+)且血清HBV DNA≧2,000IU/mL者。

II. 診斷標準:

1.肝組織切片(Metavir F4或Ishak F5以上,血友病患及類血友病患經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同意後,得不作切片);或

2.超音波診斷為肝硬化併食道或胃靜脈曲張,或超音波診斷為肝硬化併脾腫大。

3. HBsAg (+) 超過6個月及HBeAg (+) 超過3個月,且ALT值大於(或等於)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 (ALT≧5X) ,符合前述條件者,其給付療程為12至36個月。若治療療程36個月內有e抗原轉陰者,則可再給付最多12個月治療。

4. HBsAg(+)超過6個月及HBeAg (+) 超過3個月,其ALT值介於正常值上限2至5倍之間 (2X≦ALT<5X),且血清HBV DNA≧20,000 IU/mL,或經由肝組織切片(血友病患及類血友病患經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同意後,得不作切片)證實HBcAg陽性之患者,符合前述條件者,其給付療程為12至36個月。若治療療程36個月內有e抗原轉陰者,則可再給付最多12個月治療。

5. HBsAg (+) 超過6個月及HBeAg (-) 超過3個月,且ALT值半年有兩次以上(每次間隔3個月)大於或等於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ALT≧2X),且血清HBV DNA≧2,000 IU/mL,或經由肝組織切片(血友病患及類血友病患經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同意後,得不作切片)證實HBcAg陽性之患者,符合前述條件者,其療程為12至36個月。

6. 若上述治療中出現lamivudine(限使用Zeffix tablets 100mg)、entecavir 0.5mg、telbivudine抗藥性病毒株,可改換對於抗藥株有效之B型肝炎抗病毒藥劑治療,治療藥物及療程之規定詳如10.7.4. 1~3。

10.7.4.Adefovir dipivoxil (如Hepsera Tablets 10mg) ;Entecavir (如Baraclude 1.0mg)
限用於參加「全民健康保險加強慢性B型及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畫」之下列慢性病毒性B型肝炎患者:

1.經使用lamivudine(限使用Zeffix tablets 100mg)、entecavir 0.5mg、telbivudine治療或預防B型肝炎發作出現抗藥株(指於治療中一旦HBV DNA從治療期間之最低值上升超過一個對數值(1 log IU/mL),以下條件擇一給付,(98/11/1、99/5/1)

(1)得以原治療藥物再加上adefovir 進行合併救援治療(rescue therapy)3年;

(2)改用entecavir 1.0mg (僅限於lamivudine產生抗藥性之病人)單一藥物治療3年

(3)以Interferon alpha-2a(如Roferon-A)或interferon alpha-2b(如Intron A)或 peginterferon alfa-2a(如Pegasys)治療1年

2. 若停藥後復發,得以合併療法再治療一次,療程為3年;或以干擾素再治療1年。

3.慢性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帶原者:

(1) 肝硬化之病患。

(2)接受非肝臟之器官移植後發作或接受肝臟移植,須持續接受免疫抑制劑時。上述病患長期使用lamivudine(限使用Zeffix tablets 100mg)、entecavir 0.5mg、telbivudine,以治療或預防B型肝炎發作,若出現抗藥性病毒株者,治療藥物及療程之規定詳如10.7.4.之1項。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健保局電子報
 

探討慢性B、C型肝炎與健保相關之給付規定

文/楊培銘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委員會1000829第53期電子報 (雙月發行)

一、前言

對於台灣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民國98年11月1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當天健保局開始大幅放寬對慢性B、C型肝炎治療之給付規範,不但採用血中HBV DNA 或 HCV RNA 病毒量之測定取代肝穿刺及病理檢查,給付期間也一下子延長至三年,99年7月起更對B型肝炎病毒相關之肝硬化患者提供長期之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這些給付條件放寬之主要目的即在鼓勵慢性B型 及C 型肝炎患者多多接受特殊治療,以遏止肝硬化之產生, 甚至逆轉肝纖維化, 也期望能減少肝細胞癌之發生率。短期內有關慢性 B、C 型肝炎治療之支出確實會大幅增加,但長期觀之,未來所能節省之肝硬化、肝細胞癌以及肝衰竭之相關醫療費用,絕對遠遠超過目前之支出。

二、案例分析

目前健保局的給付規範是:B型肝炎帶原者(HBsAg陽性持續六個月以上), 其血中 HBeAg (+) 或HBeAg (-) 持續超過三個月 ,且六個月內有兩次抽血結果 ALT( 俗稱GPT )在正常值上限兩倍以上(間隔超過三個月),血中HBV DNA濃度 ≧ 20,000 IU/mL (HBeAg (+)時)或 ≧2,000 IU/mL (HBeAg(-)時),即可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注射治療。這個看起來相當簡明且合理之規範,卻因為給付放寬的速度相當快,幅度也大,加上不少慢性 B型肝炎病人在給付規範放寬之前已自費用藥,故在放寬之後,醫師和病人在此過渡時期之調適上 ,難免有些紊亂。雖然健保局同仁能夠有效率地提供不少相關的 Q & A ,以減少醫師與病人之疑慮,但仍有不少被核刪的案件是有討論空間的。本案例即是其中之一。

爭議案例中有相當比例是在爭執開始用藥前 HBeAg (+) 是否持續超過3個月,此規範之原始精神是希
望醫師對慢性B型肝炎病人要有合宜的追蹤過程,因為當血中ALT值上升時,有較高的機率出現HBeAg seroconversion(即血中HBeAg (+) 轉換成Anti-HBe (+) ), 其後病情通常會趨穩,當然就可能不需接受治療;但是至少有四分之三的病人在此情況下不會發生 HBeAg seroconversion 。沿用這個精神來看本案例,其血中ALT值經常高低起伏,甚至在99年1月21日時更升高至 1055 U/L,可見其病情相當不穩定,也顯示本病人之免疫功能雖強,但始終無法有效壓制其體內之 B型肝炎病毒,此時給予抗B型肝炎病毒藥物助一臂之力,很可能就能一舉壓制其體內之 B型肝炎病毒。再看其血中之病毒指標,98年7月21日 HBeAg (+),98年10月2日 HBeAg (+),99年1月21日雖未有 HBeAg 之資料,但其血中HBV DNA = 110000000 IU/mL,顯示患者體內之B型肝炎病毒仍相當活躍,HBV DNA 數量之測量其實比 HBeAg 之檢測對患者體內B型肝炎病毒複製情況之判斷來得更精準,換言之,不必要在99年1月21日是否有測 HBeAg,以及98年10月2日距離98年7月21日是否超過 3個月上面有所爭執。

其它常見之爭議尚有:(1) 六個月內是否有兩次 HBsAg 檢測,以及 (2) 六個月內是否有至少兩次血中ALT值超過正常值上限2倍且間隔超過3個月。關於 (1),若病人過去從來不知自己有無B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則當然要依規範追蹤之;但若已知自己是 B肝帶原者,即使沒有具體資料加以佐證,祇要最近抽血檢測HBsAg呈陽性,應該就可以確認了。至於 (2),較難處理的一種狀況是過去定期追蹤時之 ALT 值皆在正常範圍內,最近ALT 突然升高,且一下子就達八百、一千以上,此時病人及家屬都會很緊張,即使 total Bilirubin < 2 mg/dL ,PT延長 < 3 秒,仍深恐會發生猛爆性肝衰竭,要他們等 3 個月才能確定能否健保給付用藥 ,實在心急如焚 ,本人認為在此情況下應該也可考慮開始給付用藥 ,因為病人及醫師在此時常會決定先自費用藥 ,如此一來至少又有一段時間無法接受健保給付 。即使病人真的出現 HBeAg seroconversion ,目前之給付規範至多只能再服用12個月 ,不會耗損太多健保資源。

三、未來展望

健保局在慢性 B、C 型肝炎給付規範之放寬上,相當尊重消化系專科醫學會之建議,而學會也努力收集歐美及亞太地區之慢性 B、C型肝炎治療準則,並參酌本土情況而後提出建議。醫學界非常講究實證醫學 ,因而對於建議條文之內容可說字?句酌 ,相當嚴謹,以防止醫療資源之濫用及浪費,但這些嚴謹條文也對醫師在治療慢性 B、C 型肝炎病人上有時會造成一些困擾。因此,瞭解這些嚴謹條文及規範背後之精神非常重要,而爭議之調解也必需在此基礎上才有解決之可能。

以台灣目前30歲以上的成年人來說,B肝帶原率(即B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高達15~20%,而一般民眾對慢性 B型肝炎之特殊治療其實是抱著能免則免的態度 ,他們對這些治療之漫長過程、副作用以及抗藥性等等皆有諸多疑慮 ,若再加上審查過度嚴格,將使原本應該接受治療之患者怯步 ,辜負健保局放寬給付規範之美意。對於每一位慢性 B型肝炎患者 ,應以其長期之追蹤情形來協助判斷是否應接受特殊治療,祇要確認其為慢性 B型肝炎患者,有長達一年以上之定期追蹤 ,且有具體檢驗數據,其血中ALT數值,HBeAg 數據及HBV DNA 數值之呈現符合健保給付規範之精神,即可考慮施以合宜治療,不要讓醫師及病人多所顧慮。反之, 醫界也應體察健保局之用心 ,不要隨意不合理地用藥,濫用健保資源 ,反而影響合理用藥之情況。 我們也會建議消化系醫學會繼續調整給付規範
之條文內容,使其既能符合原始精神,又能更有彈性,以減少不必要之爭議。

附件:

1.附件一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規定-word格式

2.附件二全民健康保險加強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畫-word格式

3.附件三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畫問答集-word格式


看到這篇真是大吃一驚啊~
小弟正在吃惠立妥 吃了快兩年了 指數已經正常很久 病毒量也從三億多變成幾乎沒有
還以為醫生說吃三年 三年一到一切正常就可以從此不用吃了
看了各位的經驗 原來 還是有蠻大機率復發! 而且 可能要自費??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