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7 wrote:請問這電腦斷層的報告...(恕刪) 1. 斷層報告是高度懷疑肝癌, 但不大2. 斷層看到的和先前超音波看到的不見得是同樣的東西要請肝膽科醫師確定位置是否相同3. 肝癌和良性血管瘤在超音波下回音一般不一樣4. 長期的超音波檢查下都沒長大的比較是被認為為良性的5. 放射科的建議是給主治肝膽科醫師的參考
所有影像只是參考,要確認是不是惡性細胞,一定要做切片跟主治醫師好好討論治療,可以尋求第二位醫師意見,但絕對不要上01亂亂問既然擔心風險,就先聽醫師說的,一動不如一靜先觀察三個月好好陪家人,早點睡,不要亂想
首先來談談肝穿刺超音波可以提供即時的影像,因此可作為導引肝臟穿刺檢查,或肝臟腫瘤的局部治療(如酒精注射治療、無線頻率電燒治療)之用。一般肝臟穿刺,常基於兩個理由:一是研判肝臟腫瘤的性質;二是研判肝臟有無發炎、肝硬化或其他實質上的變化。肝臟穿刺的方式除了以腹部超音波來導引進行以外,也可利用電腦斷層進行導引。利用超音波檢查先加以定位、確認肝臟要進行切片的位置,用細針經皮膚穿刺一個傷口,直接到肝臟部位取出一小片肝臟組織,做病理化驗。肝臟切片在臨床上有它的重要及不可取代之處。首先,如果病人抽血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升高或有黃疸,但原因不明,包括沒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可透過肝臟切片來確定肝臟發炎的病因及程度。其次,臨床上診斷肝臟纖維化(肝硬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腹部超音波,但超音波只能診斷有無肝硬化,無法對肝臟纖維化做詳細嚴重度的分期,若要清楚知道纖維化的程度及分期,就要靠肝臟切片檢查。另一個重要原因,診斷肝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靠病理組織的診斷,例如臨床初步懷疑有肝腫瘤,但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甚至肝臟血管攝影等檢查仍無法確定肝腫瘤的性質,便必須考慮肝臟切片;另外,有時為了釐清肝腫瘤究竟原發性,亦或由其他器官轉移過來,醫師也必須藉肝臟切片,先確定腫瘤的原發器官後,才能決定往後的治療方向。做肝臟切片這項檢查時,是經由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為導引,加以定位、確認肝臟要進行切片的位置後,在患者腹部局部消毒及打麻藥局部麻醉,以直徑約2~3毫米、大約只有原子筆芯一半的切片針(前方有一凹槽,會切取一小塊病理組織出來,以供化驗),經皮膚穿刺一個小傷口,直接到肝臟部位取出肝臟組織,由於這個檢查過程,如同在肝臟以細針穿刺,也有一說是肝臟穿刺檢查。少數有出血傾向,但卻又必須進行切片的病患,則必須考慮另一個取切片的途徑,從頸部靜脈進入,然後循肝靜脈到肝臟的部位進行切片,避免出血併發症。至於肝臟切片的區域,一般若是主要為了判定肝臟發炎原因,可取任意區域,取1~2個組織檢體;如果是腫瘤,則是依腫瘤的特性及數目來決定穿刺的次數,一般是2~4針。值得注意的是,當醫師要取切片組織時,會要求病患配合呼吸,並憋氣5~10秒,整個過程病人是完全清醒的,在穿刺過程,穿刺針會短暫停留在肝臟裡面,患者會感到些微異物感,但不大會痛,整個過程前後約20分鐘。因此,肝臟切片之前,病患應有一些心理準備,包括充分瞭解這個檢查的效益與風險,因為它畢竟是一種侵入性檢查,可能會有傷口出血或傷口感染的併發症;或者如果切片位置剛好在肝臟鄰近其他內臟器官的部位,也有可能傷及腸道、膽囊或肺臟。這些意外狀況其實不常見,整體而言,肝臟切片檢查出現併發症的機會約不到1~2%。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肝癌病患或家屬都會詢問,醫師經由穿刺取得肝臟組織的過程,是否會增加腫瘤轉移的危險?事實上,在肝臟穿刺過程,切片針與腫瘤實際接觸的面積非常少,而且從取得檢體到病理報告出來,只需2~3個工作天,病人通常在檢查完就會展開治療計畫,除非病患做完檢查就毫不理會,否則因切片檢查而導致腫瘤轉移的機率非常小,患者大可放心。由於肝臟切片檢查,最令人最擔心的就是出血不止,因此醫師在肝臟切片檢查之前,都會先評估病人的凝血功能,如果患者是猛爆性肝炎發作、嚴重肝硬化,或有先天凝血功能異常疾病,血小板過低或血小板功能異常(如長期洗腎)的患者,都不建議做該項檢查。其次,如果患者有嚴重的腹水,或者某些抗凝血劑暫時不宜停用的病人,也都要先由醫師仔細評估是否出血機會升高,再做定奪。在肝臟切片或穿刺過程中,只要沒有傷到肝臟的血管,一般不會有自發性出血,只要病人在做完檢查後,配合醫師指示,側躺臥床4~6 小時,並依穿刺檢查的位置,以沙袋局部加壓方式來止血,大約2~3天傷口就自然癒合。(資料來自肝基會)
我是B肝的垂直感染帶原者,約90年檢查出肝硬化,之後數年肝硬化的併發症,如腹水,食道靜脈瘤破裂,肝昏迷輪流在我身上發生,終於在94年被列入肝臟移植等候名單。現在每年各做2次腹部超音波及CT,還有兩次胃鏡,兩年做一次大腸鏡的追蹤檢查。許多人聞之色變的胃鏡我已做了近20次,就把它當成練習吞劍一樣。身為病人,真的沒有什麼選擇的權利,只要醫師說要做的檢查,我一律照單全收;為了活命,也為了掌握自己身體的情況,我完全可以接受。還好肝臟是極富有生命力的器官,雖然萎縮得很嚴重,但只要還能發揮三至四成的正常功能,還是可以讓患者維持最起碼的生活品質。現在經過多年努力,我總算能與肝硬化和平共處,過著比較平安的日子。我沒做過肝穿刺,但有做過血管攝影。由於我的血小板很低,這幾年來都在48000左右,所以當初要做血管攝影之前醫院就先幫我輸入血小板以免術後血流不止,我想版主的母親萬一需要做肝穿刺的話,醫生也應會考慮這個方法。另外有關肝血管瘤的問題,如果那麼多醫師都認為應該是良性的肝血管瘤,且建議三個月後再來檢查的話,那麼就先接受醫師的意見,等著看血管瘤是否會急遽生長。多久檢查一次,才能發現越小的肝癌?目前超音波的解析力大 約在一公分左右。根據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等對肝癌生長速度之研究,肝癌體積加倍時間的中位數是112天,最快是29天。,1公分的肝癌長到3公分,最快只要4.6個月的時間,因此,如果前次檢查腫瘤不到1公分而看不出來,四至六個月後, 肝癌之大小仍在 3 公分以下。血管攝影應保留於栓塞治療或手術前評估之用。沒有一種檢查可以百分之百檢查出所有的肝癌,因此在治療前,尤其是手術前一定要多項檢查一起診斷。而且AFP雖然有點高,但也都在正常值以下,當然AFP只是個參考值,似乎肝癌的可能性不高。肝內血管瘤,可說是肝臟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大都是在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的。血管瘤本身內含有許多管腔,管腔中富含許多紅血球,因此影像上看起來就像是由血管匯集而成的瘤。臨床上,血管瘤一般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通常是體檢意外發現的,且肝內血管瘤破裂出血的機會微乎其微,除非是血管瘤位於肝臟表面,或血管瘤體積很大、又遭到碰撞,才有可能發生破裂的情況。萬一不幸破裂,須視患者的情況開刀,或栓塞治療。血管瘤長大的速度很慢,同時也沒有惡轉的危險,因此不需要像肝腫瘤一樣,積極進行治療,大約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它的大小,以及有無特別變化即可。但是3公分以下的小型血管瘤,有時不易與惡性的肝腫瘤區分,因此,定期追蹤是最重要的。而肝血管瘤是良性的腫瘤並不會變成肝癌,也不是肝癌的前身。重點乃在於血管瘤的診斷是否正確,如果確定是血管瘤,那就不必太煩惱了。
由電腦斷層的報告看來,肝癌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是肝癌在電腦斷層上的典型表現。目前診斷肝癌的方式不一定須要切片,有位網友說一定要切片是不對的,因為有肝癌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有肝硬化,有肝硬化的病人有一部分會有腹水,這是經皮穿刺的禁忌症,所以目前可利用胎兒蛋白或是二種影像檢查來作為確診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