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dian wrote:輻射塵裡面含有大量同位素碘131, 這個會被甲狀腺吸收, 增加致癌機率吃碘片可以讓甲狀腺裡的碘達到飽和, 降低碘131的吸收率, 降低致癌風險 正解+1再補充一點,甲狀腺在人體脖子邊,每個人約有4到5個不等的甲狀腺體,甲狀腺是調節平衡血液的重要腺體,血液狀態不平衡,會引發內臟不必要的病變..所以血液狀態的平衡是關鍵中的關鍵...
事故發生後輻射曝露的變化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輻射污染變化如下:-初期- 由事故發生後繼續排放輻射性物質的數小時之內:由輻射性物質落塵所引起的體外曝露、與吸進肺部的輻射性物質的體內曝露是最大的問題。最危險的輻射性物質為碘131(容易被人體甲狀腺吸收)。-中期- 已經停止輻射性物質排放後的一個月之間:其中一部份輻射性物質進入水源及食物中,在此期間由附著在地表上的輻射性物質引起的體外曝露、與由地上砂塵因颳風漂浮在空氣中核種的吸入、與攝食經污染的水源與食物等的體內曝露成為最大的問題,最危險的是碘131。-後期- 事故中期以後的數年至數十年之間:由攝食被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體內曝露將成為最大問題。又對 銫137 的體外曝露需要警戒。--核子事故各時期成為曝露問題的輻射物質--事故初期: 氙133、氙135、氪85、碘131事故中期: 碘131、鍶89、銫134、碲132、核能燃料棒物質、鈾235、鈾238、鈽239、其他的微粒子事故後期: 鍶90、銫137、其他半衰期長的核種
感謝分享~看起來輻射的污染與感染主要經由粉塵,以及未來的食物鏈循環。再請問一下,這些落塵是否也帶有放射線能量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飄落到海裡影響海裡生物,日本又是海產食用與輸出量極大的國家~~~~看來未來要特別小心吃的問題了jamesee wrote:事故發生後輻射曝露的...(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