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台灣有沒有中醫討論的論壇


stanphill wrote:
所有對中醫的研究都要導向科學化、數據化、國際化(論文以英文發表),...(恕刪)


強者偶朋友曾經有說過,
但是太過於困難。

他們曾經想要將「把脈」正規化,
就是用儀器將脈的種類偵測出來,

滑脈:脈象的一種。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滾玉盤之狀。

這種描述太過於主觀,每個中醫師的感覺可能都有些不同。
不像西醫有標準的SOP,可以很容易的診斷。

那時候他們透過儀器測量脈博,
取得類似心跳圖的曲線,
再透過傅利葉轉換到頻域,
用類神經網路進行訓練,
可惜,成果似乎不是很理想。


雖然是四年前的文,不過去年中風後,除了復健外,也常找中醫看診及針灸,也開始留意中醫訊息,今天找到兩個中醫論壇。

岐黃醫林

神農氏
這幾天我去中國醫藥學院針灸治療腕隧道症候群手發麻

如果能治好那我以後就大力鼓吹中醫吧

畢竟西醫很多地方都蠻有限的

pingyingtu wrote:
不過,他是生化背景,依據生化的實驗過程,
研究中藥,是中藥,


很多同樣症狀 但是開出來的處方根本就不同
如何用同樣的中藥治療同樣且具有些微性差異的症狀呢??

stanphill wrote:
這名稱取的不好(有中國兩字,無關政治),
而且研究範圍太狹隘(只有中藥),太狹隘就無法發現中醫的科學性,
層級應該是"研究院"(國家級),名稱要叫做"中醫科學研究院",
所有對中醫的研究都要導向科學化、數據化、國際化(論文以英文發表),
中醫會被看衰三、四百年,就是因為過去中國國力衰弱(老被歐美踐踏),
加上語言的特異性,無法以科學化發揚光大,
事實上,中醫在很多方面,比西醫高明多了,
但最大的缺點,就是科學化的數據不足,科學儀器不夠多(例如:量測一個人的血氣高低)。
這正是台灣的優勢~未來的產業


給你一個


pingyingtu wrote:
強者偶朋友曾經有說過,
但是太過於困難。
他們曾經想要將「把脈」正規化,
就是用儀器將脈的種類偵測出來,
(刪)
這種描述太過於主觀,每個中醫師的感覺可能都有些不同。
(刪)


沒錯
中醫知識人人都可以讀
但是把脈的強弱就真的要靠天賦和經驗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