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Diego wrote:
醫生的專業建議, 也沒辦法保證氣管切開術(氣切), 會有辦法拔除呼吸輔助器; 但是, 仍然建議家屬要考慮氣切?!何由?不解!!
...(恕刪)
氣管插管放太久,會增加氣管長息肉的機會;而且插管放到一定時間,就必須換管(拔掉原來管子,再插新的乾淨的回去)。
按患者狀況,當下應該無法脫離呼吸器;反覆插管的動作會增加氣管摩擦受傷機率。所以通常第一次插管後過三週,如果經過氣體濃度分析,判斷很難脫離呼吸器,就會建議作氣切。
氣切雖然無法保證一定能脫離呼吸器,但因阻力較小(離肺部距離較近),脫離成功機率相對較大。
(你可以想像直接用嘴巴呼吸,與含著一條水管用嘴吸氣 -> 後者要多吸一段空氣,阻力較大較費力)
醫師的治療流程是,盡可能建議各種方法來增加患者脫離呼吸器的機率。
因為只要是活著的人,多一條管子(或多一台機器),生活品質就差很多。
有些人有氣切,但是可以脫離呼吸器。如果可以自己呼吸(或許得用氧氣輔助),那是在好不過的是了。
至於在期限內脫離不成功,要不要用氣切,這只能遵照家屬判斷了。
假設家屬無論如何不願意做氣切,又希望救到底,我們只好盡量使用原來的插管;真正管子太髒了或已有部分狹窄(久了總有痰會乾枯黏在管壁)也只好重新換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