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終於有人將基礎中醫精要寫成了武俠小說! (#可參考第8樓之閱讀心得#)

lls613 wrote:
濕溫的病因,是感受濕熱病邪https(恕刪)

看了lls613兄的回應與自己查閱的資料後發現此類病症皆可見到初起階段有“身熱惡寒”現象,卻又見到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裡於治症提到「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這麼說來,有了惡寒表症又不能汗之,是否有矛盾呢?
難道僅靠“芳香宣化”的方藥組合就能解證?
還是發汗有發大汗與小汗之分?
這是小弟疑惑之處!
a1h2o wrote:
看了lls613兄的(恕刪)


可參考http://yibian.hopto.org/shu/?sid=6554

為什麼不能用發汗的方式,第6點有寫到

傷寒和溫病的差異就在此

傷寒派就認為是太陽病(證),溫病派則認為是溫病

以上是個人見解,供參考。
lls613 wrote:
可參考(恕刪)

濕熱病證是內含濕邪與熱邪,基本上還是要袪濕兼清熱,小弟與lls613兄一樣,看到了《溫病條辨》裡用三仁湯治之,但此方既不含清熱之黃芩、黃連,又不見夠力的解表用藥,僅靠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來袪濕,其他再以滑石、通草、竹葉來清熱,似乎有點隔靴搔癢!後來發現此處有分“濕重於熱”、“濕熱並重”、“熱重於濕”三種狀況,三仁湯就是針對“濕重於熱”之方劑。

如果以方測證,可能此方即是藉袪濕且將熱下導,再由淡滲利濕的藥好讓病邪有出路。不好意思,這僅是小弟的拙見,順帶貼上網路擷取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最後一段內容還是提到三仁湯可用於邪在衛表!

針對濕溫病,我還找到另一因應的方劑:藿朴夏苓湯,此方相較三仁湯有明顯的芳香宣透作用,lls613兄不妨參考看看。

a1h2o wrote:
濕熱病證是內含濕邪與(恕刪)


應該有聽過濕鬱(郁)化熱和寒鬱(郁)化熱,但沒聽過熱鬱(郁)化濕吧?

這裡只討論濕鬱(郁)化熱

以下資料引用自醫砭

http://yibian.hopto.org/diag/syd.php?sydno=115


濕邪停留久了,會產生熱;

就好像一個裡面已經發酵一段時間的缸子,剛打開會有一股熱氣,散去後就沒那麼熱了

我上面說的,就是這樣的思路:濕一去除,道路一通,熱自然散去

所以只把重點放在濕
-------------------------------------------------------------------------------------
關於三仁湯

http://yibian.hopto.org/fang/?fno=273

方義

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氣,使氣化有助于濕化;白蔻仁開發中焦濕滯,化濁宣中;苡仁益脾滲濕,使濕熱從下而去

主要還是先去濕

-----------------------------------------
除了藿朴夏苓湯和三仁湯外,也有其他的選擇

http://yibian.hopto.org/fang/?mn=lei&lid=72

-----------------------------------------
方劑學,三仁湯和藿朴夏苓湯

https://www.theqi.com/cmed/class/class4/fj70.html
lls613 wrote:
應該有聽過濕鬱(郁)(恕刪)

lls613兄用開蓋的缸子來形容,太貼切了!《傷寒論》的惡寒是寒邪閉表,但溫病領域是腠理開泄,若遇濕邪裹著熱邪,濕鬱可化熱,故袪了濕,熱即可退,所以三仁湯以袪濕為主,而藿朴夏苓湯的藿香、淡豆豉則可加助透表之力。中醫的治症機理真是妙,不但提及該怎麼用,更述出了治濕溫不能用麻黃、桂枝來發大汗等禁汗、禁下、禁滋膩藥的誤用後果!

剛對照了一下才發現,此樓推薦小說的第四冊P32,即是引用《溫病條辨》的內容並用三仁湯來醫治濕溫病!

學習中醫需要探索老祖宗的思維,但過程中還是得靠同好間的教學相長才不致自困於死胡同裡,還望小弟的提問都能對初學者有幫助!
藿朴夏苓湯是三仁湯加減方,在前面的方劑學連結的文章有寫到

組成
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苡仁、白蔻仁、通草、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朴。

實際上是在三仁湯基礎上,加減組成。杏仁、苡仁、白蔻仁這三仁仍然有的。方裡比如說半夏、通草、厚朴這六味藥三仁湯仍然有,它竹葉、滑石沒有用,但是加了赤茯苓、豬苓、澤瀉,增加了利水力量。同時它有藿香、半夏、赤茯苓,藿朴夏苓,藿香表裡同治,這一看這個方就是說表邪比較明顯。再加淡豆豉,又有一定的透表作用。

功用
解表化濕。藿朴夏苓湯它有解表化濕,解表比較突出。

-----------------------------------------------------------------------------------------

就像傷寒論的桂枝湯,有很多以桂枝開頭的方劑,

就是因應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症狀,從原方加減而來
lls613 wrote:
藿朴夏苓湯(恕刪)

從接觸中醫以來,免不了要花時間去“背”經脈穴位、藥草的性、味、歸經,當然年紀大了,能記住什麼是清熱藥、解表藥、行氣藥......已經有些困難了,若單味藥又衍生出同類的其他品種,就很難去區別其中的差異。

例如這回談論的藿朴夏苓湯,我們常聽到一單味藥叫“茯苓”,但此方劑組合中卻出現了“赤茯苓”,記得還有另一種藥材叫“土茯苓”,這對初學者來說,真是一頭霧水!更何況芍藥還有“白芍”與“赤芍”之分!

就先前所談的治療濕溫病,若方藥組合不分品種(就是直接用一般茯苓),藥效會差很多嗎?還是不同品種只是價錢高低而已?如紅參價錢貴於人參一樣?應該沒這麼簡單區分才是!
請教前輩,科學中藥可混服生草藥粉嗎?

覺得買來的小承氣湯科學中藥粉的效力不夠,可以混合中藥店買的大黃磨粉一起服用嗎?
venus3201 wrote:
請教前輩,科學中藥可(恕刪)

不好意思,小弟非前輩,也沒用過小承氣湯,只是分享一個雷同的經驗:

曾比較過兩品牌的麻子仁丸(科中),覺得其中一品牌反應相對不明顯,後來在服用該品牌科中時刻意加了些中藥店的大黃磨粉,確實起了明顯反應,但大黃畢竟歸屬於大寒瀉下藥,要加多少量?還是建議請教醫生後再服用較好!
以上供您參考!
a1h2o wrote:
不好意思,小弟非前輩...(恕刪)

謝謝樓主的熱心,已去看了醫院中醫科,醫生開的藥單組合裡就有您提到的麻子仁丸,服用後有明顯改善,想再請教您先前回文提到哪個品牌科中效力較好,以備不時之需!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