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yuan1 wrote:
首先提醒LUCC大大,和SWIFTBOY不用討論醫療問題。現階段他不只可以隔空看診,甚至可以隔空抓藥。請再給他一些時間修練,他就可以隔空複製人類,到時在他心中,人類長生不死就不再只是口號了。
的確,既然他討論到連人身攻擊跟一些損害名譽的臆測都出來了,
我也不會再回應他任何的訊息,或許依法律途徑來解決是比較適當的
接下來討論植體
由於牙周韌帶,自然牙在咬合時會有沉陷,而沉陷的程度視乎咬合力。因此在一般的咬合力下,輕咬是無法提供正常的咬合力-->也就是大部分時候要靠其他的牙齒咀嚼,只有在咬極硬或是極韌的食物時才得以發揮效用。
更由於植牙的純剛性設計,對齒槽骨和對咬牙的應力較大,故植牙兩年後會有部分齒槽骨吸收,對咬牙磨損,這在原廠的說明上都有註明是可接受狀態。若依您所說的,目前的植體可以彌補無牙周的缺陷,原廠應該不用註明這點吧!
至於植體設計的進步可以彌補牙周韌帶所提供的緩衝及認知作用?說真的,我還沒看過有哪一系列的植體可以提供緩衝(感覺就更別說了)。通常廠商的開發都以最小骨破壞和最大骨整合,也就是剛性設計為主(柔性設計在20年前就已經證實為不可行的方式)。也就是如此,台灣有些牙醫師才使用輕咬的方式來提高植體壽命。也所以我才說這是掩耳盜鈴的作法,因為對比於牙橋,植牙為了要維持壽命,使用時機是較少的。也就是拿張紙咬咬看來測試,輕咬是咬不斷紙張的。這問題在口內不只一顆大臼齒植牙時就會顯現,因為無法咬斷,病患會自行增加咬合力,對前牙區的衝擊就更大。長期下來,過度磨耗敏感的情況時有所聞。
嗯,在早期外六角接合植體的確是有骨吸收的問題,這是發生在裝上假牙loading後的一年內,
一年之後吸收是微乎其微,對於早期的植體廠商來說這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人總是想要進步的不是嗎?
所以往後的研究paper針對於這一年的骨吸收做了很多的實驗與統計,
而發現初期骨吸收的原因並非是您所說的應力太大這麼單純,
有一大部分是由於生物寬度的關係,
這專業部分很難去解釋,簡單的說就是植體上部零件與本體接合的gap到骨頭邊緣是有一定的距離,
這是生理現象,
所以現今植體在設計上做了很多改變來加強這點,(但這依舊是剛性設計,我並沒有提到有改變成任何緩衝或是柔性設計)
包括在植體邊緣設計microthread來分散邊緣的應力,
還有最大的改變是將接合的gap轉向植體的中心,所以在植體與零件之間有一個平台轉移(plateformswitch),這漸漸的成為現今植體設計的主流,
另外就是接合的方式有morse taper,可以分散零件施予植體的不適當分力,
這些都是這十年近代植體的改變,這些設計都已經證實可以減少甚至消除loading一年內的邊緣骨吸收,
所以現今有這些設計的植體廠商已經不會將骨吸收列入說明之中,
而牙醫咬合調整的輕咬並非是輕輕的咀嚼,而是完全不施予力量時輕碰牙齒的咬合,
只要是咀嚼,不管大力小力都是緊咬,而此時的植體假牙咬合是可以咬到的,
這樣調整的原因也不完全是骨吸收,那在現今並不會有這問題,
而且,就如我說的,如果在全口無牙的狀況下我們無法去調整相對的輕重啊,
但是植體依舊可以發揮功能,這並不會對現在的植體造成問題的...
不過這些部分很難去解釋的很白話,甚至某些部分可能對一些牙醫師都無法完全理解
我是因為本身對機械很有興趣也考過成大機械系,所以對於這些剛體機械設計很有興趣,
所以才一直討論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