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完整版
通常在談論到保健食品,通常名稱很明確,偏偏只有「B群」是一群,一般消費者可能也只知道「我有吃B群」,但那個「群」到底是哪些可能根本不清楚?所以b群到底有什麼內容?
B群家族成員包含:
維生素B1、B2、B3、B5、B6、B7、B9、B12
有時名稱比編號讓人有印象,像是生物素一般就較少聽到人家說 B7,而菸鹼酸、葉酸也較少聽到 B3 跟 B9 的叫法,相反的,如果說「氰鈷胺」大概不會有人知道在說什麼,但是如果說維他命 B12 就讓人容易理解的多
活性 vs 非活性
除了B群的細部內容之外,另一個常見的挑選差異就是活性與非活性(基本上不會看到"非活性"的字眼,但只要沒有強調"活性"就是一般b群,等於非活性)一般來說我們會看到有活性與非活性之分的主要是 B1、B9(葉酸)跟 B12
活性維生素B1
如果在B1裡看到標示"TTFD"(Thiamine tetrahydrofurfuryl disulfide / Fursultiamine),或是中文看到「維生素B1誘導體」,表示是所謂活性B1,不同於維生素B是水溶性,TTFD 為脂溶性
除了TTFD,在國外保健食品網站更容易看到的B1形式為「苯磷硫胺」(Benfotiamine),同樣也是脂溶性B1型態,在利用率上也比一般B1來的好
活性維生素B9(葉酸)
一般葉酸產品的英文只會寫 Folate 或是 Folate acid,如果是活性葉酸則會標示 Methyltetrahydrofolate 或是 5-MTHF,中文除了「活性葉酸」之外也可能會寫成「甲基葉酸」
所有葉酸都需要轉換成 5-MTHF 型態才能被吸收,不過從一般葉酸轉換成 5-MTHF 的能力在個體間的差異不一,因此如果可以直接補充 5-MTHF 會是較好的選擇
活性維生素B12
另一個常見到會強調活性或是非活性的就是B12,一般所謂非活性的B12為鈷胺素(Cobalamins)或是氰鈷胺(Cyanocobalamin),而非活性B12在人體經過轉換後成為甲鈷胺(methylcobalamin, MeB12,或是另一種形式Mecobalamin)和腺苷鈷胺(adenosylcobalamin, AdoB12),也就是我們說的活性B12,這兩種形式才是身體可以利用的
結論
既然身體會將非活性轉換為活性,那吃非活性也沒什麼關係吧?!
但是想想吃進身體的後要經過層層轉換,一來要考慮到在身體消化過程的消耗,還要考慮在轉換過程中的消耗,甚至是還沒來得及轉換就被代謝掉了,這些過程不只讓利用率變低,同時也是在身體多進行轉換的工作
說到這,不難理解活性B群比非活性來的有效率,當然這也反映在價格上,選購時要注意,如同上面提到的,不會有看到「非活性」維生素B這樣的產品,所以要挑有強調的是「活性」的產品
*溫馨提醒:任何保健食品服用前建議諮詢專業人士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