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想請教一個與就醫經驗與物理治療轉介相關的問題:
在實際就診過程中,除了透過骨科或復健科醫師的轉介外,若需與不同專業領域的物理治療師互動,民眾該如何判斷哪一類物理治療師最適合自己的需求?
目前物理治療的領域相當廣泛,舉例來說:
運動控制與骨科型痠痛處理
心臟衰竭專科的物理治療(如透過導線觀察心跳與循環)
骨盆底肌功能重建
淋巴引流與水腫處理
肩關節功能重建與肌群調整
脊椎側彎矯正、整脊
脊椎神經功能相關的訓練與介入
這些領域對專業訓練的要求各有不同,若民眾本身感受到痠痛、無力、緊繃或功能受限等問題,在沒有明確診斷前,除了依照「感覺有無改善」這類主觀經驗外,是否還有更系統性的方式來協助判斷:
自行尋找合適的物理治療師(如可查閱治療師專長)?
還是應由醫師、個管師等醫療人員轉介與協助媒合?
有無評估量表、問卷、或病史篩選方式幫助歸類?
希望能理解如何更有效整合資源,提升醫病溝通與轉介效率。謝謝

復健科一些比較深入的治療 都是自費

例如 自體PRP。
血小板濃厚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使用自體的血液,加入抗凝血劑後,使用高速離心機離心,分開血液各種成份後,抽取集中血小板的部份血漿,取得高濃度的血小板血漿,並加入活化劑(Activator)後製作而成,主要是利用血小板的在組織修復及再生功能上的特性進行治療。
體外震波治療....等
不是一般到診所 或是醫院復健科 只是做幾分鐘的復健。是要花更長的時間。
沒有在醫院或是診所,自主訓練也是很重要。
範例:復健順利 林哲瑄揮別肩傷再出發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201000645-260111?chdtv
口袋要夠深。
上面的例子
富邦悍將外野手林哲瑄去年在新竹棒球場「驚天一撲」弄傷左肩,導致關節唇破裂動刀,賽季提前報銷。他昨日在開訓時表示,目前復健進度良好,打擊練習完隔天身體也沒有痠痛現象,「復健過程中一切順利、持續進步,希望能趕上開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