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紫爆,不應該只是叫大家戴口罩;就如同黑心食品泛濫,不應該就叫大家少吃.盜賊多就叫大家裝鐵窗!!
臺灣太多駝鳥心態的展現.
我認為在臺灣,pm2.5的元兇,排除中國大陸的影響後,臺灣最應該管理的就是泛濫的汽機車,尤其是機車 更是噪音及空氣汙染的首要之惡
交通方便很重要,汽車上班很重要,但身體健康都應該要排在首位
臺灣空氣汙染嚴重,改裝機車噪音擾人,大家卻都忍氣吞聲,活得好窩囊!!
lch0002 wrote:
空氣紫爆,不應該只...(恕刪)
台灣汽機車持有成本太低,美國也是這樣策略,
只是美國是能源大國,而且地大,有足夠的空間,
台灣沒有同樣的優勢卻課一樣低的稅,
最後因為交通造成的隱藏成本是全民一起承受,
擁塞、污染、隨路停車、佔用騎樓、壓縮行人空間、碳排,
最後連生活品質都犧牲了。
面對污染,數據不足而且出入也大,
台灣人習慣指責單一問題源,全有全無非黑及白的想法,然後互相責怪,
站在自己的立場指責別人,指責中火,指責汽車,指責機車,
甚至把問題全部歸咎在境外污染(佔30%),或是指責到氣候去了,
也會有人貼數據,污染其實越來越改善了,所以自己什麼都不用做?
問題在於,人類是石器時代的腦袋困在現代生活,
而腦袋應對危機有局限性,
只有對立即、切身、看的到的危機有反應,
另外是人類評估成本的方式只能對最短期、切身的有反應,
將來可能得癌症比較痛,還是汽機車加稅油價上漲比較痛?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說了好幾次了,沒人回答我。
心理學家會說,後者比較痛,因為腦袋演化的結果所致。
政府在執行一項政策之前,需要有一定民眾的支持,如果多數人覺得這是擾民,
為什麼政治人物要失去選票只為了做正確的事情??
豈不是拿石頭砸自己腳?
你看等一下樓下的討論會是互相指責污染源,
然後會講台化根本沒改善空氣、開車的指責機車、工廠、電廠、
騎機車的指責開車的、工廠、電廠,怪核四沒運轉,怪燒稻草,
怪大眾交通工具不方便,怪沒有風就抱怨,有風就不抱怨,
然後斷章取義,非黑及白,無限上綱,討論串就歪了。
政府正在討論燃油稅隨油附加的問題,而目前預設是每公升 2塊多的樣子,
就算抽稅到5塊錢還是太低了,台灣沒有空間鼓勵開車、騎車,但稅率卻是如此,
跟其他都市計畫以行人為主的國家比較的話,就算計算上平均國民所得還是偏低,
我們可以把抽煙的人醜化然後抽稅,但是自己的機車汽車廢氣卻視而不見。
我們羨慕日本、歐洲、新加坡、香港的街道,卻沒有看到他們付出的成本,
然後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錯誤歸因,台灣就是鬼島,好像說這句話自己就高人一等,
當歸因錯誤,找到解決方法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台灣如果是鬼島,那就是我們自己的行為造成大環境如此。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就是看到了,卻沒有意識到,
我們有看到污染,卻沒有意識到這是真正的威脅。
交通方面真正該問的問題是,
我們想要建設跟美國一樣的都市還是歐洲日本一樣的都市?
我們的本土汙染滯留量是要讓季風控制,還是控制在無風的情況下也能低污染?
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花多少成本來換取這些願景?
願不願意少開點車、少騎車、多走點路把道路空間讓出來,
還是要騎車到 300m 外便利商店真方便?
什麼都不做,都是別人的錯,就是現在的狀況四不像,
等到成本轉嫁成健康的耗損時候,我們就會重視了,
在這個後果來到之前,苦的只是過敏體質、氣喘的人。
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
中南中的汽機車都沒有台北多,但pm2.5通常比台北高,
顯然汽機車不是主要原因。
雖然汽機車非主因,也是因素之一,還是要管制。
我很認同flyingf的說法,
最快速有效的管制就是靠稅率。
油錢貴、汽機車稅率高,但大眾運輸便宜,就能有效控制汽機車數。
油錢貴、汽機車稅率高?
哪個候選人會拿這個當政見?
民眾會投給這種候選人?
所以最大的障礙還是我們自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