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世界只有中國、台灣、南韓和越南有坐月子的習慣,其他國家的人沒有,難道這些國家真的東亞病夫,體弱多病。印度和希臘也有類似習慣,但是主要目的是要媽媽好好在家生產奶水餵小孩,不是媽媽被照顧。如日本、美國、歐洲婦女在產後出院後,就回復正常生活,媽媽帶小孩去戶外野餐,吃大餐,喝可樂,吃冰淇淋,這些國家的婦女在日後並沒有比較多疾病。
2.營養不良的問題:中國、韓國和越南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古代家族力量大和婦女社會地位低落,例如早期南韓的媽媽的地位比小兒子還低,她沒有資格和家裡的男人一起吃飯,必須等大家都吃完了才能吃。因此,這些國家的婦女早期普遍營養缺乏,一輩子只有生小孩的期間比較有地位,背負起傳宗接代的角色,能有機會補充營養,吃些雞鴨魚肉,過了這段時間就恢復原狀,所以在生產後必須補回貢獻給孩子的營養,不過這樣的密集補充還是不足,所以大部份老婦都還是有嚴重的骨質疏鬆。但現代社會婦女地位和營養已經大大改善,生產耗掉的營養要補充並沒有問題,舊時代的需求不在。
3.胃腸道及傷口感染的問題:冰冷食物、水果、冷水和洗頭洗澡在古代都存在感染的風險。沒有冰箱和好的儲存設備,沒有煮過或煮過沒有冷藏的食物和飲水都有細菌滋生的問題;沒有清潔的水源 ,如消毒過的地下水或自來水,在洗澡洗頭時就很大可能會引發產婦傷口或子宮感染。媽媽一旦出事,萬一沒有其他的奶媽,小孩也不見得一定活的下去。在古代小孩的存活繫於第一個月媽媽的健康,因此豈可不慎,一定要想盡辦法避免媽媽感染。媽媽小孩活過一個月才是真的活下來,因此都是滿一個月才慶祝母子(女)均安。
4.照顧小孩責任的問題:男主外,女主內。當過爸爸媽媽的人都知道,第一個月小孩真的很難帶,動不動哭哭鬧鬧要喝奶,換尿布,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日夜。這一個月的小孩也特別危險,能度過一個月大概夭折的機會就很小了,因此照顧真的要非常小心。在古代照顧小孩這件事百分之一千跟爸爸無關,爸爸最多進去看看小孩,餵奶換尿布免談,把媽媽關一個月照顧小孩是最妥當的。
5.受傷風險:古代生活環境不良,媽媽剛生完肚子的重量突然改變,加上多少有血液流失,平衡感會有一段時間有問題。在不安全的環境跌倒出狀況的機會不小,搞不好掉進糞坑也沒人知道,還是多休息不要趴趴走。
6.半鼓勵性質: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冒著生命危險,幫家裡添丁生女,功不可沒,總是要給點獎勵,休息一個月不做家事,好好吃飯,也是應該的,這點古代現代應該差不多。
因此,以下習俗的由來:
1.只能吃坐月子飲食:可能增加母奶的量,但是沒人能做雙盲人體試驗,所以效果應該永遠沒結論。但是台灣人都坐月子奶量還是普遍不足,因為奶量和飲水量也有關,台灣坐月子也被限制喝水,因此母奶濃度也會高一點,所以坐月子餐應該不會有效增加母奶。其實正常飲食就足夠了,像是非坐月子國家一樣恢復正常飲食,只要攝取足夠水份和蛋白質,母奶的量就沒問題。
2.麻油雞酒湯:麻油是高熱量,雞肉有蛋白質,湯可增加水份,都有道理。但是加米酒就過頭了,就算煮過還是有殘留酒精。也許可以增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但是喝多了媽媽小孩一起中毒,不可不慎。
3.不能喝水:這真的是太扯了,不喝水只能喝其他飲品,如果好喝媽媽願意喝,取代喝水是沒問題,問題是每個媽媽都愛喝黑豆苟杞水嗎?水份不夠當然奶量不夠。
4.不能洗頭洗澡:現在都有自來水,熱水器,沒有人用井水或河水洗澡了,這種過時的觀念可以省了吧!
5.不能刷牙:這個觀念目前已經沒人遵守了吧!
6.不能吹風:中國人對於風有強烈的害怕,連感冒這種病毒引起的問題都可以扯上風(風寒),這種觀念本來就沒什麼特別。不過現在坐月子中心和家裡都有冷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只是吹冷氣比吹風更冷吧。
7.不要下床活動爬樓梯:其他國家了人,第二天就媽媽小孩就野餐了。注意危險就好了,這跟傷口有關,應該傷口好了就沒關係了。
8.產後要少用眼:古代房間內只有一盞燭光,在房間內縫小孩衣服眼睛很吃力,大概縫一個月眼睛也瞎了。現代產後還是可以看電視,玩iPad,這種觀念已經不存在了吧!
坐月子沒坐好,年老以後毛病比較多:這個真的是完全鬼扯了,反正老病都要扯上坐月子。還好男人不坐月子,否則老了不舉大概也會扯坐月子不好。經過幾十年,還扯上關係,真是不可思義。
我們家迫於長輩壓力,避免做不孝的小孩,第一個還是乖乖坐月子,但是長輩看不到的地方當然就不遵守。後來小的不在台灣生產,就沒坐月子了,媽媽小孩當然也是正常沒問題。
針對坐月子中心或是產後護理中心,我是百分之百贊成去,因為現代家裡房間太小,沒有足夠空間,也會吵到家人;也可以讓媽媽休息一下,也遠離婆婆媽媽的嘮叨;小孩剛開始很難照顧,給專業的人員照顧一個月也很好。但是不需要關在裡面,想中間出來吃個牛排,公園走走也不錯。

我們在美國產後第一餐:牛排、生菜沙拉、水果、布丁和冰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