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人的家人有打過Pagasys這支藥劑嗎?
因為老公是B肝帶原.(但長期幾乎都很穩定)
去年年底到現在肝指數一直起伏..
(那陣子,因為老公去看中醫服中藥,
沒想到過程中剛好要定期追蹤肝指數,
就發現肝指數過高,嚇到我要他馬上停止服用中藥!)
接著,過年前驗出病毒指數過高..
肝指數也有高,但..
目前最近一次數值雖高但沒有之前那麼高了!
現在醫生說為病毒量的關係.
建議接下來做治療..
有口服和針劑兩種!
醫生說口服療程藥比較久,復發機會較高
針劑療程較短,復發機率較低,也有治癒的可能,
但..副作用會比較明顯!
我們經過考慮想說快刀斬亂麻..選針劑!
但...又怕..會有甚麼料想不到的問題..
所以想問問有經驗的媽媽..
你們有家人或自己有使用過這藥劑嗎?
有出現甚麼問題或可以分享一下過程嗎?
我想給我老公較實質的支持!
我也要有個底!
謝謝!!感激不盡!
B型肝炎患者在臨床上分成e抗原陰性或陽性的意義也顯現在「治療效果」上!由於e抗原陽性者屬於年輕患者,治療反應較好,治療目標也較為明確,就是清除e抗原;但e抗原陰性的患者年紀較大,病毒狀況較複雜,所以對治療反應也較較陽性患者來得差,因此在治療目標上,有的學者建議是要讓表面抗原消失,只是這是一個相當艱鉅的任務,畢竟在B肝自然病史上,每年僅有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人能達到表面抗原消失的效果。
根據治療的統計,B肝患者接受一年的干擾素治療,停藥後追踪3~5年,約有11-12%的患者能清除表面抗原。
由於目前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消除病毒,因此「對治療反應佳」的病人是治療的主要對象,即是指第二與第四階段的患者必須接受治療,而第一與第三階段的患者就是建議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一次,主要檢查肝功能與肝癌篩檢。
在治療準則上,病毒DNA及ALT的狀況是醫師決定治療與否的關鍵。最新的亞太B肝治療指引中指出,當e抗原陽性,病毒DNA大於20,000 IU/mL,ALT 2倍以上的患者才需接受治療;若e抗原陰性,則病毒DNA須在2,000 IU/mL以上,ALT 2倍以上,才要接受治療。
衛生署通過的B型肝炎的治療藥物可分為「干擾素(Interferon-α)」與「類核苷(酸)藥物「Nucleos(t)ide analogues)」,目前衛生署通過的藥物共七種:
1. 干擾素─皮下注射型藥物,除了有抗病毒作用,也可以達到免疫調控作用
‧ 傳統型干擾素(Conventional interferon)
‧ 長效型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2. 類核苷(酸)藥物─口服型藥物,主要是抗病毒作用
‧ 干安能(Lamivudine, Zeffix)
‧ 干適能(Adefovir Dipivoxil, Hepsera)
‧ 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
‧ 喜必福(Telbivudine, Sebivo)
‧ 惠立妥(Tenofovir, Viread)
至於哪一種藥物為佳?臨床上發現,口服藥可有效降低e抗原陽性患者血清中的病毒量,並使ALT回復正常,同時也能改善肝組織狀況,但需長期服用;而針對短期內e抗原轉陰或表面抗原消失,則干擾素效果稍勝一籌。
口服藥必須長期治療才有療效,通常口服一年的效果並不明顯,因此健保給付是三年為限,不過三年能達到治療效果者僅有3成;而在干擾素方面,目前健保提供e抗原陽性的病人注射半年療程,e抗原陰性則給付一年,只是在最近的一些大規模研究中發現僅打半年療程效果不明顯,因此目前已有相關學會在與健保局進行溝通,希望能讓e抗原陽性患者也能接受一年注射療程(一年的干擾素治療可使30%患者達到治療目標)。
雖然目前的藥物仍無法達到B型肝炎根治的效果,但對於控制病情卻有非常明顯的成效,尤其是肝癌死亡率從早期的第一名退至第二名,肝硬化死亡率從第六名降至第八名,皆足以證明治療效果的卓越。
干擾素的療程是半年到1年,e抗原陽性的病患需要連續施打24週,陰性病患則施打48週。在使用對象的選取上,以較年輕(年齡約30至40歲左右)、病毒量比較低的患者治療成功率較高,如果病人已有嚴重肝硬化或憂鬱症,因為干擾素可能會加重憂鬱傾向或使肝功能異常惡化,若以干擾素治療就不適合,必須採行口服藥物治療。
傳統干擾素又稱為短效干擾素,因為作用時間短,兩天就必須注射1次,經過化學結構修飾後,變成所謂的長效干擾素,藥物能在體內留存比較長的時間,且濃度更穩定,可以1週注射1次,除了方便、可以減少挨針頻率外,更重要是療效更佳。
臨床應用顯示,B肝患者在完成干擾素治療療程,並追蹤半年至1年後,大約有1/3的病人能治療成功。而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則仍可以考慮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繼續治療。
近年來,慢性B型肝炎口服治療藥物不斷推陳出新,治療的效果愈來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治療時間較長,往往需達1至2年。且早期推出的藥物在服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出現抗藥性問題,而停藥後也有部分患者會再復發,因此,何時是最佳的停藥時機?必須經過仔細的評估,每個患者的情況可能各有不同。
反之,干擾素的療程就比較明確,患者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大概要用藥多久,且比較沒有抗藥性的問題。
不過許多患者常抱怨在干擾素治療過程會產生副作用,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勞倦怠感、肌肉痠痛、寒顫、噁心、腹瀉、頭痛、食慾差、煩躁、沮喪、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失眠、注射部位紅疹及骨髓抑制所產生的白血球、紅血球或血小板等血球數目低下,少數會產生甲狀腺機能異常、掉髮等,但大部份可以忍受或靠用藥物改善不適。
對抗肝病是長期的作戰,也需要家人的陪伴與支持,如果能撐過治療的不適,其實治療成功的機會很大。而且藥物的副作用因個人體質而異,不見得會發生,其實也有治療中的患者沒有任何不適,所以千萬不要因害怕副作用而不治療。
還有,如果合於健保給付標準,最好趕快治療。
我是6年前有發作過一次(我的病毒量是暴表的高),那時候剛開始是用長效的干擾素(那時貝樂克還沒出)
想法也是拚那3%的s抗原轉陰,不過打了半年,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自費再打了半年+口服肝適能
至於副作用,干擾素的副作用真的是比較大,會發燒,心情會不好,有無力感,體重、胃口都會有影響
口服藥就沒什麼副作用
後來病毒量是下來了,但一直大約在10的5次方左右
後來貝樂克出來,就改成貝樂克
貝樂克吃了一年後,病毒就測不到
2年前e抗原轉陰,目前就定期追蹤
我後來去查了一些資料,有些心得
1.長效干擾素對成年後才感染的B肝,效果比較好。東方人大多是從小就感染,相對效果比較沒這麼好
2.每個藥物降病量有一定的效果。所以現在有階梯式的療法,目標就是病毒降到測不到,然後e抗原轉陰
3.健保給附有很多規定,但B肝的治療有黃金時間(急性發炎的時候最好)。我覺得,在這黃金時間內,使用最佳的組合,這很重要,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我當初很多藥都是自費買的,可是現在我覺得很值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