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辛勞母親的手---關節炎
因為這樣讓我也想起了我的母親
分享給大家 詳全文請至:http://nuoyuann.pixnet.net/blog/post/88104777
以下文章
美麗的雙手
如果你的家人也與我一樣,請你一定要用歡喜、堅貞的愛來撫慰那歷經風霜的手

1. 不要輕忽關節炎
2. 小心對稱性的症狀
3. 突發性的僵直與肌無力
我是一名醫學院博士
我的母親是一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
小時候母親抱我、呵護著我
長大的我卻無法分擔母親的痛楚
看母親的痛苦
我毅然由生物科技轉考藥學進入研究所,然而卻無法扭轉母親的病況
如果你的家人也與我一樣,請你一定要用歡喜、堅貞的愛來撫慰那歷經風霜的手
早期發現、規律服藥、定期追蹤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重要的工作
母親是在97年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當初只是腳踝的不舒適,經過中醫、西醫骨科還有許多的民間偏方治療半年後的治療後都無效,才被懷疑並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在黃金治療期並未接受正確的治療,母親的關節已經遭受破壞,並且呈現慢性發炎的病症
雖已經控制下來,但是病情反覆,每日看著母親服用大量的藥物,心中真的很難平復自己無能的情緒
慈愛的母親知道了我的難受,她總是把藥物藏起來,在她的梳妝台裡面,當她抵抗病魔時,不讓我知道,深怕我難過
每每餐後,母親總會進入房間一下,我知道,我母親的體貼我,只能將淚水吞下
當母親患得類風濕性關節炎,才認真的體會
小時讀杏林子女士的著作,為何會引起大家的回響

杏林子,本名劉俠,陜西省 扶風縣人,生於民國三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西元一九四二年),卒於民國九十二年(西元二零零三年),年六十二。成立伊甸基金會,為殘障同胞們謀求福利。杏林子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常藉由生活中的小事牽引出人生的啟示,充滿積極正向的力量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我們要了解更多
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必須要有認知
1.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侵犯全身組織器官
2. 特徵為慢性發炎性滑膜炎、會造成軟骨腐蝕、骨頭關節破壞、關節變形
3. 未正確治療下,平均壽命將可能縮短十年
由細胞生物學以及組織病理你可以更清楚類風性關節造成的危害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j22SmpnOL24
根據美國風濕病學院ACR 1987年的診斷標準
1. 晨間僵直、關節疼痛不適一小時以上
2. 超過三個關節、臨床可見組織腫脹積水
3. 對稱性關節炎、兩側關節同時侵犯
4. 形成風濕性結節特發於骨突處
5. 血清中可驗出類風濕性關節因子
6. 手部手腕關節有骨頭侵蝕、關節週遭骨質疏鬆
(摘自林孝義醫師類風濕性關節炎)

形成風濕性結節特發於骨突處
我們可以知道,對於身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必須承受骨頭病變的痛楚,可謂是刻骨銘心之痛,對於周遭的親人,心理支持以及實務的協助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家中輔具以及復健工作的參予以及協助,有助於病程的改善
台中醫院風濕科暨復健科醫師呂傳欽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想要不發作、關節不變形,藥物治療占80%、復健治療占20%,缺一不可。若沒有好好控制,它將漸進地惡化,大多數病例在發病數個月內,關節軟骨即受到破壞。當某一關節發炎持續存在一年,關節軟骨即被破壞,無法恢復,患者切勿自行停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突破,但仍需努力研究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CtiiAO0ZpHI
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由於目前致病機轉仍是未有定論,不過可以歸納為遺傳(基因缺陷)以及後天的環境,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出現了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所以後天環境對於免疫調節的影響是被認為是誘發主因
目前筆者可以給的建議如下
1. 女性患得的比例高於男性(3:1),好發年齡約45-65之間,因此有上述的關節症狀應立即前往免疫風溼科確診
2. 正確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不要使身體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容易誘發體內免疫系統的混亂
3. 多實用新鮮的蔬果、含EPA/DHA的油脂用作保護細胞以及抗氧化,並避免過多脂肪酸攝取,因為不確的脂肪酸(反式以及變質的油酸是體內造成發炎的主要物質)
文章至此
轉貼自諾遠生醫:http://nuoyuann.pixnet.net/blog/post/88104777
關節的保健
不論老年人或年輕人都很重要
莫要等到得到關節炎的時候
才來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