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網查了一下,BMI是Body Mass Index的縮寫,中文叫做『身體質量指數』,計算BMI的公式為:BMI=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平方)。根據衛生署公佈的肥胖標準裡面,計算出來的結果只要大於或等於27的人,就算是肥胖標準;介於24~26.9之間的屬於過重;而介於18.5~23.9的人則是最為理想。
不知道是國外當背包客跑來跑去不容易胖,還是在台灣吃太好的關係,這兩個月胖了5公斤連自己都看不下去啦,買了一台電子秤回家,剛好也讓家人一起來一下健康管理,接下來每幾天就提醒自己。
我說人阿,就是有一種貝戈戈的性格,用數字來嚇自己好像會比另一半在耳朵旁邊啐啐念來得有效多了


盒裝正面

盒裝背面

除了可以測體重,盒外還針對BMI、脂肪率、水分、新陳代謝率、骨量簡易說明了理想與過重的範圍,一目了然。

盒裝側面簡單標上量測功能,以及可以讓使用者輸入4組記憶模式,以便追溯過去,才有紀錄可以比較,看看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 X(

將將!本尊出爐!


把裡面的硬紙盒包裝拉出

登登登登~主角終於亮相咧~~嘿嘿嘿,一整個爽!

就是這家,第一次是在電視購物看到,還以為是歐洲設計,原來是台灣人自己弄的,乎~~對台灣產品愈來愈有信心囉!

踏板上還特別標出注意事項,簡單來講就是你腳底如果有水或者踏板上潮溼就要小心一點,最好擦乾再來秤,沒有急到要冒跌倒的風險啦 ><

按鍵十分簡單,中間一個大大的SET主鈕,搭配兩旁上下調整鈕,上面則是74 x 38 mm的LCD螢幕。

磅秤的屁屁。

屁屁的製造標籤上方有兩個孔,小弟還沒按過,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左邊的是重新設定鍵,右邊的應該是重量單位的轉換吧。

這傢伙吃4顆3號電池,說明書上說正常使用下電池撐個一年沒問題。

好,接下來我就用自己肥胖的身軀來娛樂眾看倌們~嗚嗚~

按下SET,畫面左上角跑出P1(總共有P1~P4四組記憶),如果長按SET就會進入記憶設定模式。我排行家中老三,那就來個P3吧(不是3P…冷…)。

再按一下,我就確定用P3,第一道手續就進入年齡設定,螢幕上方有年齡,右邊寫出歲,不容易搞錯。然後按上下按鍵去設定歲數。

歲數設定好之後,按一次SET就跑到設定性別,右邊會顯示男或女。一樣,只要按上下鍵來選擇即可。

再按一下SET,進入身高設定,單位是公分。(字體很大,清晰度一百)

再按一下SET,開始跑數字,說明書上面說,這時候不要站上秤盤。

等到出現體重字樣,就可以站上去囉~

站上去之後,體重數字會開始跑,此時數字會閃阿閃的,閃了幾下之後就不閃,那就是你的確定重量了。(哇靠,真的胖很多阿!!)


從磅秤上走下來,螢幕會繼續跳到下一個畫面,有注意到畫面左邊的箭頭嗎?這畫面是告訴你,你這次測量的跟上次紀錄的比較之下增加或減少了幾公斤。(上升0公斤,意思就是沒有增重…因為我第一次使用當然沒有上次紀錄可以比較…)

接下來螢幕就自動出現BMI值囉。畫面下方居然顯示偏胖,晴天霹靂 ><||

然後是體脂肪率。嗯嗯,我這數字終於位在正常範圍了。欣慰~

人體水分只要介於30~75%之間都是正常。

至於新陳代謝率就因人而異。數字代表的是如果你一天下來啥事都不做只睡覺,人體就會消耗帳面上這個數字的卡路里。愈低代表代謝率愈不好,反之則愈好。一般而言,人在嬰兒時期的代謝率很高,步入成年之後會慢慢下降,而老年人最差,這也就是為何中年之後容易發福吧!(但這也不是要你整天不吃東西來減肥唷,消耗卡路里跟減肥或健康沒有絕對關係唷~切記切記)

再來是骨量。骨量是指人體中的骨礦物量,是人體骨質密的基礎。一般人基準大約2~3公斤,如果有減少的趨勢,可能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的危機囉!

看完這些嚇死我的數據,轉換一下心情,看看這款磅秤外觀來緩和氣氛好了。這款秤盤表面看起來頗具質感,現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玻璃平面,不然就是一般塑膠平面,似乎沒看過這種軟墊設計的咧。

屁股的四肢角穿上黑色圓鞋,按下去會向下沉。我猜應該是廠商設計量測的一種技術原理吧~

咳咳…看完數據,我想我已經沒辦法再當鴕鳥,假裝自己沒胖過。嗚嗚,認命了,等一下要來去打球,去去肥油了。不過在那之前,還是稍微老王賣瓜一下,推薦這款BMI磅秤。從逛賣場的時候,無論外觀設計吸引目光的程度,到系統操作上手度,再到品牌簡單精緻的質感,似乎看得出來這些人有認真設計,想要闖出一片天的野心。整體來說,質感真的不錯,有興趣的大大可以參考。

(以上容部分參考產品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