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有關爬觀音山


來來去去 wrote:
請問你們是用啥齒比?...(恕刪)


為了星期日天比賽
星期1.2 已連續騎了2天
可惜昨天公司要加班~~
不然真想再去騎觀音山
觀音山空氣好 , 路面平整..
鍛鍊腿力的好所在..
建議初學者開始騎觀音山時 沉住心 , 慢慢踩踏
時速落在6.7左右 大約40分鐘內可以上山~~相信每天按照這各步驟一天一趟
幾各月後可以跟勇腳一樣(只是一各小蛋糕)

齒比需要採用循環漸進的方式訓練
每天一趟 , 每月提高一點強度訓練
訓練到現在是用 36 , 21 上觀音山 (公路車拉不是登山車)
為了膝蓋騎長久 不敢再增加強度怕會傷害膝蓋~~

不過還要提醒下山速度盡量再 25左右喔~~
山中野貓野狗很多~
共勉之
★★大騎士★★單車男 (徵求正式會員大騎士賽事補給團隊,如有意願請PM我)
想要練習爬坡的車友
放輕鬆勇敢踏出你的第一步吧
以前收錄的文章
參考看看吧

=====================================================
面對爬坡時心中有難以克服的障礙?看看爬坡要領吧!

看看爬坡的技巧吧!對你一定有幫助的。

朋友們是否在面對爬坡時心中有難以克服的障礙? 爬得心跳加速、爬得肌肉疼痛、爬得呼天搶地、爬的姿勢變形……放輕鬆,知秋從能想到的每一點入手,從正確的姿勢到爬坡心理,調節你的爬坡技巧,讓你在力量健全之前順應爬坡過程、享受更加、更輕鬆的騎坡樂趣。

一、心理因素

首先不能懼怕爬坡。 人靠三分氣、腳蹬兩扇門,任何鋪設柏油的公路我們單車一組都肯定能騎行而過。 爬坡時心理放鬆、神情瀟灑,遇到騎手、行人、自駕車者面帶微笑,可以增加你的自信心。 另外,也不要小覷陡坡,在不了解坡長的前提下拼命三郎似的沖向陡坡,往往會造成呼吸上青黃不接、和肌肉方面的預警信號。

二、爬坡技巧

頭部

頭部盡量抬起看前方的路況,切忌將頭低下的“埋頭苦幹”,不但會有安全問題,也會影響到你的呼吸順暢。但也不要使勁向上翹脖子,頸部血壓的不足會導致騎行者眩暈。總之,以比較舒服且能正確觀察前方路面為好。

腹部

爬坡时腹部的出力并不明显,但实际上腹部扮演着支撑的角色,就是当爬坡时腹部两侧有绷住的感觉,这就是腹部在支撑了上半身的出力,同时扮演平衡的角色,腰腹部力量不足的人在爬坡时姿势的平衡反应较差,应该以仰卧起坐、后仰伸展来补强此区域的力量。 爬坡時腹部的出力並不明顯,但實際上腹部扮演著支撐的角色,就是當爬坡時腹部兩側有繃住的感覺,這就是腹部在支撐了上半身的出力,同時扮演平衡的角色,腰腹部力量不足的人在爬坡時姿勢的平衡反應較差,應該以仰臥起坐、後仰伸展來補強此區域的力量。

座位

在適當的座墊高度前提之下,找到座墊前後位置以及座墊翹起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座墊中心會在齒盤中軸的後方,但確實的位置就因人而異,必須多嘗試,另一方面,座墊翹起的幅度多半是以座墊前後端呈水平為基準,以座墊凹下的鞍部去符合騎手的股部,便每個品牌的坐墊凹下的程度並不同,也是要使用者去適應。

膝蓋

爬坡踩踏時盡量以膝蓋靠近上管的姿勢踩踏,這樣一來在下踩動作時才能夠利用到大腿及股外側的肌肉,如果你習慣將膝蓋在踩踏時遠離車架,無疑是在浪費你的力量。

手掌

當你爬坡時以站姿騎乘時,手掌的位置應該壓在煞車把手上會比較輕鬆,想要像一般的握下把站姿爬坡前進並不容易,因為重心向前時更彎的腰背部受力更大,加上頭部的角度讓呼吸也不容易,這招只有在攻擊時比較用的上。

站姿

使用站姿騎乘爬坡的目的有幾個:1、坡度變陡時;2、加速沖刺時;3、變換姿勢讓其他肌肉放鬆;想像你是在單車上跑步一般,但不同的是在往前跨步開始下踩至底部死點之後,也必須注意到上拉時也要出力以維持平衡,這是與跑步最大的不同點。

背部

保持背部平坦才能使下背部的肌肉及腹部側面的肌肉使得上力量,如果你無法讓背部自然變成平坦,那麼你可能選了一台太小的車架或太短的龍頭。

胸部

保持胸部不在緊縮的情況,就如同你上下樓梯時一般自然,緊縮的胸部會因為擾亂橫隔膜而影響到呼吸,使得能量轉換的效率降低。

呼吸

爬坡時才需大口供氧,放棄你平時用鼻腔呼吸的習慣。大口呼吸能讓更多的氧離子進入血液,減輕肌肉的供養匱乏和酸脹感。不過,切忌大口呼吸不等於連喘粗氣,必須在持久的節奏下一下一下的進行,要做到節奏均勻、吸喘有力。一旦出現腹疼、嗓子乾裂的症狀立刻調節呼吸頻率,總之要在自己能接受的踏蹬頻率下盡可能最大限度吐納空氣。

手肘

保持手肘略為彎曲,當腿部向前出力時,手部可以平行的往後拉同時出力,這會讓你的全身同時有效率的作動;站姿踩踏時,手拉的動作變成往後上方,並且配合腳部往下踩踏的力量作單獨輪流出力。

臀部

臀大肌是人體最大的肌肉,並且延伸至大腿後肌,以坐姿爬坡時若能運用到此處的肌肉便會更有效率,出力的感覺是與你由椅子上緊靠腿部力量準備站起來時的感覺類似,在單車上要做到這樣的出力則必須注意到迴轉後勾的動作,但必須配合坐墊高,以免傷及腳後跟的肌腱。

三、車輛裝備

事實上, 爬坡的訓練是沒有秘訣的,但單車在爬坡的路段是考驗實力最佳的時刻,在爬坡時,每個騎乘者的條件皆於平等,大家的力量、心肺功能在此表露無遺,而爬坡騎程的訓練過程中肌肉力量及心肺功能,更是必須按步就班的去建立,這與使用齒輪比的輕或重、踩踏迴轉的快或慢、訓練路線的陡或緩……都有著絕大的影響關係,但是在爬坡時利用以上因素作為檢測,能夠幫助你的騎乘建立在一個良好的基礎。
來來去去 wrote:
請問你們是用啥齒比?...(恕刪)



我是山路的初學者,最近開始有在騎山路,
可能是我平常有游泳~所以肺活量還不錯喔!
慢慢騎還是可以上的去的~而且騎山路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呢~
不過觀音山離我家滿遠的~不然的話,我應該會常常去報到~
左岸有很多爬山路的勇腳帥哥~擔心自己騎不上去的話~
可以找左岸的一起去騎~他們人都很nice喔~

Cindy~


爬坡的要領

遇上坡投時,只用腳力踩踏,是不夠的,更要配合底下的要領:

(1) 變速:將後飛輪逐漸往大的齒盤移動或將前方的大齒盤移往小的齒盤,以自已感到最適當、 速度又不慢為原則。

(2)運用上身的力量:握住跑車型手把的下方(或登山車的輔助把手, 即牛角),腰稍往後移,握住手把往胸前用力拉,腳踏往前踩,如此可很自然的運用到上半身的筋肉群,減少上坡的辛苦,儘量不要將屁股離開座墊踩踏(抽車),因為如此,很容易疲勞(除非你有經常練習抽車)。同時在坡上,最好使用二吸一呼(或二吸二呼)的呼吸法,以補充大量的氧氣。

(3)勾腳:經常騎車者,可使用束腳將腳踏回轉的盲點後半部,往上拉,以減輕腳的踩踏力與負擔。

(4)注意路況:爬坡時,往往因埋頭苦幹而忽略前方的來車或接近你後方的車輛, 為了安全絕對禁止以「之」字形行進。跟同行車友間,跟車距離至少離二至三個車身。 頭部必須抬起看前方的路況,切忌將頭低下的『埋頭苦幹』,不但會有安全問題,也會影響到你的呼吸順暢。注意前方二十至三十公尺的坡度變化,以便適時變換檔位。

(5) 踩踏:爬坡踩踏時儘量以膝蓋靠近上管的姿勢踩踏,這樣一來在下踩動作時才能夠利用到大腿及股外側的肌肉,如果你習慣將膝蓋在踩踏時遠離車架,無疑是在浪費你的力量。

(6)抽車: 使用站姿騎乘爬坡的目的有幾個:
1.坡度變陡時
2.加速追趕或擺脫你的對手
3.變換姿勢讓其他肌肉放鬆

想像你是在單車上跑步一般,但不同的是在往前跨步開始下踩至底部死點之後,也必須注意到上拉時也要出力以維持平衡,這是與跑步最大的不同點。

(7)手肘: 保持手肘略為彎曲,當腿部向前出力時,手部可以平行的往後拉同時出力,這會讓你的全身同時有效率的作動;站姿踩踏時,手拉的動作變成往後上方,並且配合腳部往下踩踏的力量作單邊輪流出力。

(8)臀部:臀大肌是人體最大的肌肉,並且延伸至大腿後肌,以坐姿爬坡時若能運用到此處的肌肉便會更有效率,出力的感覺是與你由椅子上僅靠腿部力量準備站起來時的感覺 類似,在單車上要作到這樣的出力則必須注意到迴轉後勾的動作,但必須配合坐墊高,以免傷及腳後跟的肌腱。

(9)腹部:爬坡時腹部的出力並不明顯,但實際上腹部扮演著支撐的角色,就是當爬坡時腹部兩側有繃住的感覺,這就是腹部在支撐了上半身的出力,同時扮演平衡的角色,腰腹部力量不足的騎士在爬坡站姿時的平衡反應較差,應該以仰臥起坐、後仰伸展來補強此區域的力量。

(10)背部: 保持背部平坦才能使下背部的肌肉及腹部側面的肌肉使得上力量,如果你無法讓背部自然變成平坦,那麼你可能選了一台太小的車架或太短的龍頭。

(11)坐墊:在適當的座墊高度前提之下,找到座墊前後位置以及座墊翹起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座墊中心會在齒盤中軸的後方,但確實的位置就因人而異,必須多嘗 試。另一方面,座墊翹起的幅度多半是以座墊前後端呈水平為基準,以座墊凹下的鞍部去符合騎士的股部,但每個品牌的坐墊凹下的程度並不同,也是要使用者去適應。

(12)放鬆:很多人要上坡的時候,總是手把抓得很緊。這是很自然的反應,可是用在騎車上坡卻不適當。你應該輕鬆的抓著手把,這樣,你不但省力,比較能吸收震動,碰到障礙或鬆軟路面也比較不會失控。你可以把手和下巴當指標──你雙手抓得越緊,下巴咬得越緊,肩膀和上半身通常也就縮得越緊,爬起坡來也就越吃力。

(13)交替使用不同的肌肉:如果是爬長坡,屁股在坐墊上的位置可以前後交互調換:在後面的時候,大部分使用屁股的肌肉,雖然效率較低,但是力量比較強;換到前面時,大部分使用腿部肌肉。你可以這樣思考:上半身前傾大約四十五度時,大部分使用屁股肌肉,上半身比較直立時,使用大腿肌肉。兩者互相交換調節,彼此都有機會休息。

(14)改變呼吸習慣:呼氣 的時候專心的讓腹部「往下掉」或故意把腹部「往外擠」,用力呼氣卻被動吸氣(和平常的習慣相反)。這種方法能夠改善「氣流」,讓你不會喘不過氣。爬坡的痛苦與緊張常常使騎士摒住呼吸,作不平均的喘息,這一點必須覺察改變。讓呼吸和踩踏保持某種固定節奏(不一定要一對一)。除了短坡、極陡坡之外,爬坡不但要懂得用力量,還要注重節奏。

(15)排路線:爬坡時,特別是崎嶇的路面,排路線非常重要。爬坡時你的動力本來就比較少了,可是每一個障礙都會消耗你的動力,所以你要避開難騎的路面。爬坡時眼光放在遠近兩點,遠點在前方約六、七米、十米不等。近點注意當下的輪下,每通過這一點就要在遠近兩點間排出三、四個通過點,依此路線前進,一路如此。這樣你才不會「突然」遇到難騎的路面,措手不及。

(16)騎外彎道:爬坡遇到轉彎時,你眼前會有兩條曲道,內曲道比較短但比較陡,外曲道比較長但比較緩,盡可能靠外曲道騎,雖然比較長,不見得不利。

(17)盡可能保持正前方直騎:左右穿梭是爬坡到了沒有辦法最後的手段。稍稍一點轉向,縱然只有一度,都會增加百分之六(車輪的)前滾阻抗,三度的轉向,前滾阻抗增加到百分之三十。

(18)冥想:尋找五、六米或十米前方路面上一個點,假想那個點和你的單車之間有一條繩子一直在把你往那個點拉。聽起來有點蠢,可是卻真的可以幫助你爬坡。

文章引用自 這裡
http://gogobike.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115684754245571661.html
★★大騎士★★單車男 (徵求正式會員大騎士賽事補給團隊,如有意願請PM我)
【技巧】如何練爬坡?

★改善爬坡技術有三個關鍵:(1)心態 (2)較輕的體重(3)聰明的戰術★


在平路上的40 分鐘計時賽和40 分鐘艱苦的爬坡其實沒有區別。但是大部分車手感到爬坡更難一些。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爬坡車手,你需要調整一下你的想法。

你能做什麼呢?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良好的爬坡技術並不是一切,你不能總想著它。天賦,訓練,體重-能量輸出比等更為重要。但在爬坡時,是否擁有樂觀、自信的心態將會有很大的不同,無論對於你的發揮還是對於享受騎行。

下面是一些要點: (1)選擇坡道:盤山公路和平路,你會選擇走哪一條呢?大部分不擅爬坡的車手都會自動選擇平路。你要打破這種習慣。每週兩到三次,去爬你能找到的最陡的坡道。要成為一個好的爬坡車手,你就要多加練習。

(2)使用合適的齒比:如果你最喜歡的職業車手在某一爬坡段上使用39*21 的齒比,而你又何必一定要在相似的爬坡段上使用23t 的飛輪呢?(意為你應該使用更大的飛輪)職業車手的體重/能量輸出比要遠高於普通人,所以他們可以在爬坡時使用較小的飛輪,而作為業餘愛好者的我們,僅使用比他們大2 齒的飛輪是不夠的。換到27t 的飛輪,或者放下你的虛榮,買一個三片牙盤,如此你就可以在上坡時保持80rpm的轉速,既保護你的膝蓋,又比你用23t 飛輪要快得多。

(3)設定多個目標點:3 英里爬坡是個很長的距離。即使是爬坡高手,讓他們用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剩下的爬坡路程相比,都會被嚇到。所以,你要把整個爬坡段分成若干個目標點,告訴自己保持節奏堅持到下一個目標點,這樣化整為零,你很快就能爬上山頂。

(4)和只比你強一點點的爬坡車手騎車:如果你找了一個爬坡高手,他很快就會撇下你,留你一人孤苦零丁地和大山搏鬥,這對你的心理是個巨大的打擊。更糟的是,你也無法在和他一塊騎車時學到他的爬坡技術。所以,更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找一個水準較好足夠鞭策你前進,但又不會甩掉你的車手一起練習。

(5)自言自語:爬坡的時候,你在想什麼?你是不是說:“我靠,怎麼又是一個坡!”或者,你應該十分自信地告訴自己:“我每天都在這些山坡上不斷完善自我,我竭盡所能,相信自己會不斷進步。”

LeMond 是對的:“心態比地球引力更強大!” ★最理想的體重★

“ 最好的爬坡者的身材應該是:馬拉松運動員那樣瘦小的上半身,再加上活塞般有力的雙腿。職業選手能在連續三周的比賽中表現出色就是因為他們的上身由於不經常使用漸漸萎縮。有人說魁梧的身材能幫助你爬坡,這簡直就是謬論,力量很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身型體積也很重要。脂肪要儘量的少,同時肌肉的體積也不能很大。 ”例子:減少體重到底對爬坡有多大幫助呢?據生理學博士David Swain 的試驗表明,如果一個165 磅的選手在保持有同樣力量輸出時減輕10 磅體重,那他便能在5 英里的爬坡路段中提高2 分鐘成績。

你能做些什麼呢?

雖然你不能像職業選手那樣每年騎行2 萬到2 萬5 英里,但更多的騎行總能幫助你減去額外的脂肪。一個快速的方法幫助我們變得苗條就是降低你的飲食中不必要的卡路里攝入。下面有一些方法: 1.不要吃油膩的沙拉醬,用檸檬汁代替。 2.用脫脂牛奶代替全脂牛奶 3.不吃黃油和白脫(黃油和白脫是同一樣東西,前者特指人造黃油),吃低脂的果醬和脫脂的乳酪。 4.每天吃瘦肉要限制在3 盎司烤肉。(大約一副撲克牌大小) 5.吃更多的蔬菜、米飯和馬鈴薯,而不是高卡路里的食品。 6.點披薩的時候要點一半乳酪的,只有你的腰圍會知道全乳酪和半乳酪披薩的區別。 7.在你放辣椒前先在你的碗裏盛上半碗飯,米飯含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卻只有很少的脂肪。 8.騎完車後喝水,而不是軟飲料和啤酒。

★爬坡策略★ 很多人爬坡時發力過早,以至於在還沒到坡頂前就痛苦不堪。如果你努力跟在一個快的選手後面,開始幾分鐘你會感覺很好,但是你體力會迅速的消耗,最終越來越慢。解決的方法是早一點降低速度並保持你穩定的速度,這樣比前一種方法損失的時間更少。間歇訓練也是這樣。騎士們往往會在一個5 分鐘路段的第一分鐘用盡全力。Wattage 數據表明起步時如果保持一個你能維持的強度那樣會更好,或者起步稍慢而在最後一分鐘加速。

你能做些什麼呢?

練習!分段戰勝:找一個用五分鐘的坡,自己將它分為三段。第一段用中等強度騎行,第二段開始輕微的加大速度。當到第三段的時候,加大呼吸強度,但是要在可控制範圍內,全力加速一直到坡頂。當你開始的時候用合適的齒輪比並逐漸提高你的輸出能量,你會發現你的騎行有所改善。把自己想像成一條飛毯,越接近坡頂速度越快。

★爬坡姿勢★ “在爬坡的大部分時間裏我都坐著。當坡突然變陡的時候那就是站起來的好時機了,同時進攻和加速的時候我也常採用站姿。但縱觀全局,我一般還都是坐著的,這能讓我的心率低一些。”

你能做些什麼呢?

對大部分騎手來說,在相同的速度下和坐姿相比,採用站姿會使心率增加5 下/分鐘。體形較小,體重較輕的騎手站立騎行的心率往往會低些,因為要支持的重量相對更小。那就是125 磅的 Marco Pantani 站著騎行的時間要比大個兒的Jan Ullrich 要長的原因。

找到你最有效率的騎行方式:花4-10 分鐘的時間採用坐姿爬一個坡度基本不變的坡。要一直用坐姿,努力一點,但不要過猛。期間注意心率並記錄達到最高心率所用的時間。花15分鐘來恢復,然後採用站姿爬同樣的坡,同樣記錄達到最高心率所用的時間並和先前的進行對比。在一個月裏重複幾次這個方法,並記錄成表。通過對比,你會很清楚的找到最適合你的姿勢。

★爬坡的節奏和方式★ “我比大多數的職業選手爬坡要快,我的踏頻節奏大約在80-100 之間,甚至在最陡的賽段上也是這樣。” “大多數的車手爬坡時在座墊上前後移動來減輕肌肉的壓力,但大部分時間我卻努力讓自己控制在一個位置上。我爬坡的時候雙手抓著手變,坐穩,放鬆手臂。”

你能做些什麼呢?

壯哥也同樣採取了Bobby Julich 這種高踏頻爬坡的方法。當別的選手都在掙扎時,阿壯卻仍在高速地上坡,這不得不使我們大為佩服。秘訣就是找個你附近最陡的坡,選擇能讓你高速上這個坡的齒輪比,千萬不要過於自負,如果39*27 的小齒比合適,那就選擇它。阿壯一般用23 齒的飛輪爬坡,但他卻說有時他也常常想用25 齒的。你會發現你也能像阿壯那樣用高踏頻來高速上坡。這樣對你膝蓋的保護也更有益。

當你高速爬坡時,放鬆上身。高度緊張的手臂、肩膀,還有臉都會無謂地損耗能量。看看Julich、LeMond、Armstrong 的錄影,注意他們是如何表現得放鬆的,甚至是在緊要關頭。把他們優雅的姿勢和你自己痛苦的爬坡姿勢作個比較,以改進自己的姿勢。好了,現在就準備像阿壯那樣飛向山頂吧!

★爬坡時粘住前面的選手★ “不管我的狀態怎麼樣,爬坡時我總是試圖在一開始騎在集團的前部。當你不是這個集團中最好的爬坡者時這個方法尤其有效,這樣你可以儘量減少差距並在下坡時追上前面的選手。”

“當別人超過你的時候,記住用你的前輪靠在前面選手的後輪旁,而不是直接緊跟在他後面,如果你是直接緊跟在他後面,那如果他突然一發力搖車,你就馬上被甩開了。”

你能做些什麼呢?

練習正面攻擊:和一些比你強一點的車手一起爬坡,嘗試著保持在隊伍的前部。如果你用你自己的節奏來騎,那你會慢慢的被隊伍甩開。你的目標是能一直在隊伍中直到坡頂。每次都要努力跟更長的路,這樣一個月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

這篇也是取自網路,已經不知出處

自從開始騎山道之後
我的體重直轉急下 , 從70 降到 63
雖然有氧運動才可以瘦身
但山道也是可以用有氧方式踩踏
平路也可已騎成無氧狀態
並非山道一定無氧運動喔~~~
取決於大家怎麼運用方式
共勉之
★★大騎士★★單車男 (徵求正式會員大騎士賽事補給團隊,如有意願請PM我)
看到許多前輩~對於觀音山都有自己的訓練方式
以上文章看了之後~應該可以輕輕鬆鬆的上觀音山

不長騎山路的車友~可以先嘗試騎個一趟
慢慢來鍛鍊自己~如果等到騎一趟都好像沒什麼感覺
可以在慢慢增加自己的強度
但訓練的方式一定要對
可以多看看前輩的訓練方式

然後經過了幾個月下來,也會變的和勇腳一樣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勇腳


PS:小弟平常這樣訓練~心.肺.體能.肌耐力已經比以前好多了
哇~山路實在是有太多知識跟技巧了~雖然累但是到達山頂的成就感是很爽的~

這些是在河濱感受不到的~~

上坡騎快很好~但記得下坡要慢~安全第一

看到大家都在發表上坡的技巧~小弟來分享一下下坡的部份~

小弟是屬於牛頓蘋果派的------------"重力加速度型"......

胖不是病 但下坡太快就會要人命!!



煞車的種類眾多,常見的有¶懸吊煞車 ·V型煞車 ¸油壓煞車 ¹碟盤煞車。

每種、組煞車都有不同的特性及反應,影響因素包括 ¶煞車皮 ·接觸角度與時間 ¸輪框或是金屬碟盤 ¹天氣因素-溫度、溼度 º保養情形 »其他-例如:輪絲幅條的拉力與交叉數。一般而言,前煞車的減速能力比起後煞車好,如果使用過度容易使後輪離地或翻車,所以前輪煞車的力道必須小心控制,可將重心向後移動避免後輪離地。高級的人會多用前煞車,因為減速的效能比較好,煞車距離比後煞車還要短,但是嚴禁在轉彎時使用前煞車。

進入主題,下坡時候應該如何行進,參考下面三個行進路線,左邊的路線行進方式其他的好,原因 ¶比較直線 ·視野較廣 ¸輪胎需要抵抗的離心力比較小 ¹可以得到比較快的速度 º煞車的使用比較少。但是這種方式需要判斷速度與轉彎點與路面狀況,而且已經跨越到對方車道上,容易發生危險;盡量少用這種方式!


中間的方式多半沒有足夠的減速與良好的進彎角度,所以容易衝過頭使用比較大角度的彎折。

至於最右邊的方式是比較建議的方式,主要的轉彎在彎道中點以前,當通過彎道中點時已經可以直線行進,而且有良好的進彎預備與不錯的視野,這需要控制進彎的速度、身體重心分配、單車傾斜角度。 依據傾斜的方式有以下三種方式:主要依據單車車身軸線與人體重心擺放位置分類,重心在軸線內側、重心在軸線上、重心在軸線外側。依據彎道型態與膽識來決定使用哪種傾斜方式。不管哪一種傾斜方式只要習慣就好,不同的方式需要不同的訣竅與經驗,可以經由觀察別人的過彎方式與經驗分享來快速學習。



v若向右轉彎,右邊的踏板在上,左邊的踏板在下。v

這時候為了向內彎折所需要的向心力,必須要改變騎乘者的重心分配,將重心由單車正中央向彎道內向移動,若沒有將踏板作一上一下的位置分配 ¶不容易完成重心分配 ·避免轉彎時踏板碰觸地面而發生危險。沒有轉彎的時候左右踏板應保持水平,轉彎時向前踏成為一上一下的踏板配置,嚴禁使用逆轉方式來作踏板位置分配,因為逆轉容易造成落鏈而將後輪鎖死。



è最後如何決定轉彎速度:

在轉彎車身傾斜的時候,由輪胎提供的抓地力與彎折時候的向心力來決定彎折度,若向心力大於抓地力時就會打滑;彎折度由外胎與路面品質決定。在進入彎道之前就需要判斷這個彎道需要多少的彎折度,由彎折度決定車身傾斜的角度,再由角度來決定速度。在進入彎道前就需要完成速度控制;在彎道內煞車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為轉彎時候不能使用前煞車,前煞車會使得轉彎不容易達成或前輪打滑而摔車,轉彎時候使用後煞車使後輪鎖死也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在進入彎道前就需要先把速度控制好。


以上轉貼http://www.fobobike.com.tw/fon_bo/%A7%DE%B3N%A4%E5%A5%F3-2.htm


上坡要快 下坡要慢~ 這才是回家最平安的路!!
ERIC-----

kehua225 wrote:
看到許多前輩~對於觀...(恕刪)


小邵進步最神速
沒想到南寮來回之後
還加碼觀音山~~
看來已經二轉到 PRO級了
9月的武嶺記得要來報名喔~~~~
★★大騎士★★單車男 (徵求正式會員大騎士賽事補給團隊,如有意願請PM我)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