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邀請]參予台北縣off road 公共練習場規劃

mosaico wrote:
也需考慮到洪水時..設施的存活性

如果能加上像荷蘭新房子的漂浮底層結構 就不怕洪水了,只是成本會很高 
騎車~流汗~真好~
好像天氣問題是台灣場地不可避免的宿命
如果蓋個棚子不知會不會爆很多預算
如果造蓋棚子 週邊就一定要挖排水溝
不過若是遇到淹水整個蓋掉
那也沒輒

關於各段如果用水泥做成固定的土坡
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如何施工抓出好角度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宿命阿

另外關於經費的問題
有可能向廠商拉贊助嗎
因為這裡有很多地方
比如彎角的兩面牆
高加路段的扶手立面及地面
還有north shore障礙的立面
這些地方通通可以放廣告
我想信在這樣第一個登山車公園的情境之下
使用者可以對於留下廣告的贊助商有深刻的映像
這點是一般廣告做不到的
比如提到美國的BMX室內場地贊助商
很多人大概第一個閃到的字眼就是woodward

如果在這個新場地這樣利用也可以達到效果
一點建議囉
claudedore wrote:
好像天氣問題是台灣場...(恕刪)


我覺得場地基本的shape先用水泥做好,就算淹水也還有得救,不然淹一次就沒了,真會槌心肝.
了解各種看法,並不斷積累知識。產生不被單純狂熱左右的判斷力。
kodak5532 wrote:我覺得場地基本的...(恕刪)


kodak的建議不錯
先用水泥當基座
但是對於土坡的部份
如果要在水泥基座上放土
要如何使土能夠附著在水泥上?
比如邊坡傾斜比較大的地方
有什麼工程上的方法可以解決嗎?


公共營造計畫邀請使用者參與,就能有豐富深刻的互動
看到claudedore勾的圖,我對這樣公共對話效益深信不疑。

這兩天被台灣治水議題搞得人仰馬翻,車友們的意見若不及回應還請各位見諒。

先說明一下這塊基地的特性,基地位於新店溪西岸中安便橋附近,是一塊堤防外高於常水位河面約十公尺的高坡平台,
如果汛期洪水水位沒有高於十公尺,那設施就較無遭逢洪水沖走的風險顧慮

但基地位於行水區內,依水利法不得設施高於五十公分的設施物,除非汛期時可拆除搬運移出行水區者(各位看到台風來襲時 流動廁所都得撤出河川地就是這一回事)claudedore的方案,有跳台架與障礙物的規劃,如果有一個長期營運的單位負責維運 包含汛期前後的拆除 搬運與組裝 那麼這規劃方案就有可行性。

至於土坡,則是在河川區域內,在不改變整體有效排水斷面、沒有土方外運或運入的前提下,利用區內挖填方平衡的局部變化,這部份在水利法就比較可以接受。


我想,場地是有一些基本限制,但也不全然就完全不能作為,7/27下午我們會邀請專業者與各位,在現場跟大家對話,當然,claudedore的方案,也會是我們重要參考。

大家7/27見囉。





squeez wrote:
公共營造計畫邀請使用...(恕刪)


哇低於50公分??
腦子裡只閃出整片pumping track的樣子
不過這種場地給初學者會出現這種狀況
初學者騎不快
會騎的人更是被擋住騎不快


無論最後如何
身為登山車愛好者的我
不願意看到場地鋪了一些石頭
在土地上擺了幾個障礙
順應單車流行趨勢
就完成了所謂的off road主題公園
這話說的有點難聽
甚至我自己都覺得有點唱衰
但是依照過去政府的建設經驗
實在讓民眾對政府沒太大信心

不過任何事都有第一次的出現
期待這是一個成功的計畫
要讓場地長存還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哇低於50公分??
腦子裡只閃出整片pumping track的樣子
不過這種場地給初學者會出現這種狀況
初學者騎不快
會騎的人更是被擋住騎不快


claudedore 兄別太快失望,很多議題與方案都是現場激盪出來的,7/27跟眾人討論後應該會釐清場地的可能性

只是pumping track這種場地,也有車友大力推薦,
我想,現階段應該是互相聽聽大家的意見 。


無論最後如何
身為登山車愛好者的我
不願意看到場地鋪了一些石頭
在土地上擺了幾個障礙
順應單車流行趨勢
就完成了所謂的off road主題公園
這話說的有點難聽
甚至我自己都覺得有點唱衰
但是依照過去政府的建設經驗
實在讓民眾對政府沒太大信心


呵呵,我雖然不是off road的熟手, 但不會那麼媚俗的宣稱這裡的規劃叫做off road主題公園啦
這個場地規劃方向一直就是個練習場。前面的討論我也表達過個人看法,這個練習場只是個引頭小船,
這個練習場可以運轉,才會有評估一個大型主題空間的後續作為。

台灣的政府作為確實有很多上可改進的地方,
但像off road ,free bike, 極限運動 等涉及[身體文化]的運動
在台灣這種欠缺身體哲學的社會,要成為公共主題,常常處於一種尷尬狀態,

樂於嘗試自己身體 展現自己身體的玩家們 多少都帶著反權威,無政府的特質,
但在公共領域裡難免會跟主流人士(包含那些看了別人從事身體冒險就會擔心自己子女被影響的謹慎父母)有所衝突,這些不同力量的折衝,才是這個主題最困難的地方。


撇開文化議題先不論,
依我個人看法,要嘗試off road主題設施的公共營造,有兩個待確認議題,第一是政府民間協作模式,第二是營運模式,
這兩個模式沒建立起來,這個公共設施會有相當大的機會後繼無力,
而這兩個模式都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民間團體加入,也許是產業,也許是協會,

claudedore兄如果方便的話,能否提供國外的營運經驗?



個人認為這個場地因該要設置為初級最多到中級就好,
不要太難太危險,
不然一天到晚有白木的小朋友在那出事,(斷手斷腳.半身不髓的)
誰都凍賣條,
是要國賠還是認養的企業來付,
這個地方因該是要讓人入門,
讓人中毒的地方
黑騎士(F20-R) & 芒果公主(F20-T3) ...快樂踩踏
可惜沒有室內的......
不然蓋個海綿池不知有多讚啊......
升格當爸爸....才知道有時間騎車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