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單車跳落差(純理論)

vickgu wrote:
附上圖來說明比較清楚...(恕刪)

謝謝大家的分享
尤其是vick的圖,讓我這看公式霧煞煞的人豁然開朗
http://tw.myblog.yahoo.com/filipyang/
FILIPYANG wrote:
謝謝大家的分享
尤其是vick的圖,讓我這看公式霧煞煞的人豁然開朗


雖然我也有學過動力學.....不過都忘光光了.....所以我也看的霧煞煞......

不過接坡真的很重要
尤其大家可以看看國外職業好手玩土坡
隨便都飛的又高又遠......騎的還是單避土坡車咧.....為啥落地時好像都很輕似的
就是都有接到接坡的角度.....

不過看他們能接坡接的超順.....有點很重要的就是他們可以在空中控制好車身落地時的角度
也就是要配合接坡角度.....車頭要大角度的朝下......
這.....像我們不會控制車的人來說.....光這種頭朝下的心理壓力.....一定是很恐怖的吧......

這邊有個影片
是德國籍車手Amir Labbani......土坡飛的又高又順......大家可以瞧瞧.....
Amir Labbani

還有.....這室內土坡場真是極品啊.......

升格當爸爸....才知道有時間騎車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阿永 wrote:
是德國籍車手Amir Labbani......土坡飛的又高又順......大家可以瞧瞧.....
Amir Labbani

還有.....這室內土坡場真是極品啊.......0o0
...(恕刪)


Cool!

好輕鬆順暢呀

為什麼我要讓後輪離地都不可得呢(泣)

hysaint.blogspot.com
看完各位前輩的討論後我上奇摩知識去找了篇文章,我大概給他算了一下,供各位參考不

知道這樣的算法正不正確。
------------------------------------------------------------------------------

好像不對歐, 85kg的人從23樓跳下落地只有300~330kg的衝擊? 太小了

這樣算的

先算落地速度 : V=(2Gh)^0.5 ,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h為高度

=(2*9.8M/S^2*70M)^0.5

=37.041M/S 相當於時速 133.35公里

再算落地衝擊力: 依動量定理F=M*(V1-V0)/T

其中T為減速時間,也就是從37/041M/S減到0所花的時間, 比如撞到的是堅硬地面假設T為0.1S則

F=85KG*(37.041M/S-0M/S)/0.1S

=31484.85KG-M 相當於 31.485 噸 跟你講的差約100倍歐 , 摔到這種地面 整個人會變成一灘泥

使人可以不受重傷的最大衝擊力約400KG-M, 所以若消防隊拿氣墊來救他, 氣墊緩衝減速時間應為大於 85KG*37.041M/S/400KG-M=7.87S ,但很可惜目前沒有這麼軟的墊子, 所以這個高度跟體重摔在氣墊上就算不死也重傷


當然 不同性質的地面減速時間就不盡相同, 比如摔在沙地上,與水泥地上 , 同樣的條件, 因減速時間不同, 衝擊力也就不同了

2007-03-04 06:29:03 補充

當然我這樣算 31.485噸 很多人一定不相信, 換個角度來說, 這樣摔在地上的樣子 就像 把人躺在地上,然後用31.485噸重的東西輕輕放在他身上後再拿開所壓出來的樣子,這樣應該可以理解了............就是變成一灘爛泥

2007-03-04 23:10:49 補充

現實環境也可以做實驗, 把一個重85KG的假人,頭,身,腳,各裝上一只三軸100G的加速度計, 從23樓推下, 撞擊後,將各組加速度計的撞擊峰值的向量合代入 F=MA 就可算出正確的答案, 因為減速時間的評估真的不容易,但算法正確

-----------------------------------------------------------------------------------
以下是我算的,不考慮初速的問題
假設一個人體重70公斤,從兩米地方落下
V=(2gh)^0.5
v=(2*9.8M/S*2M)^0.5
v=6.25M/S 約23km/h

F=70KG*(6.25M/S-0M/S)/0.1S
F=4380KG/M

從以上數據可知各位承受多少衝擊力道,還好我們的末速不是0,不然一定完蛋。

這就是接坡與平對平的差別,兩者末速同樣不可能為0,但接坡的末速一定比平對平的快,

相對的他的衝擊力一定比較小。

至於那0.1秒的估算對我們來說應該不正確,因為我們有前後避震的緩衝,當落下接觸地

面的瞬間後還要經過避震器壓縮的時間,兩個相加才會是衝擊的時間,加上衝擊後的速度

不會減少太多,所以衝擊力道應該沒有那麼大。

假設一個人70公斤,從兩米地方落下,因衝擊減少速度10KM/H,緩衝時間0.5秒
F=70KG*(6.25-2.8)/0.5
F=483KG/M

以上數據也代表著行程越長他的緩衝時間越長,接坡越順他的末速越高,那衝擊力也就越

少。還好各位都還有強而有力的雙腳,將過雙腳的收力應該也會增長緩衝時間,如果能將

他延長至一秒,讓末速不至於減少太多,那衝擊力就大大減少了。

當然要正確獲得末速那要還經過分力與角度去計算,這方面還要找公式,太久沒當學生忘

記了。
我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x3roger1
先考慮人從三米高跳下來.

這方面我認為從"能量"的觀點去算, 會比從"動量(衝量)"來的簡單.(如果計算沒錯, 算出來結果要一樣)

因為動量 = 力*時間, 從著地到靜止的時間並不易估計.

能量 = 力*距離, 距離好算, 著地到完全靜止大概是1m. 為什麼呢? 因為著地瞬間, 人體是直的, 質心約在1m的高度(我猜的), 然後腳彎曲, 施力, 直到完全蹲下, 質心高度降到接近地面.

從三米高跳下來有些人不會受傷, 因為你會先蹲在三米高的地方, 質心高度算三米, 跳下來到靜止為止質心高度是0(因為蹲在地面了), 地心引力作工三米, 腿用一米的距離抵銷之, 只要您腳可以施出三倍體重的力量, 就一定ok.

這方面應該很多選手及的人物可以辦到.

另外就是有關避震器可以吸收多少能量的問題. 以後避震彈簧400磅/吋而言, 行程(彈簧行程)3吋, 可以吸收多少能量呢? (400*(3^2)/2 = 1800磅-吋.

假設前避震也一樣強好了, 一共可以吸收3600磅-吋的能量. 人車重200磅, 只要從20吋(半米)高落下, 即可以產生4000磅-吋的能量, 避震必定觸底.

再說前避震比後避震弱太多了, 輪胎緩衝能力也太少, 所以實際落差不到半米就會觸底.

可是下坡車跳平對平的落差, 一米也不是難事(小弟是沒跳過啦, 不過各位大大應該經驗豐富), 理由是因為人體有緩衝的能力, 任何人(不騎車)都可輕易跳下一米落差. 因此從一米高跳下時(平對平), 避震器僅需吸收車體衝力與部分車手衝力, 車手大部分的衝擊力仍是自己屈膝緩衝掉的.
小亨利3605 wrote:
F=85KG*(37.041M/S-0M/S)/0.1S
=31484.85KG-M 相當於 31.485 噸 跟你講的差約100倍歐 , 摔到這種地面 整個人會變成一灘泥


這邊的單位是錯的,造成結果差了10倍
應該是31484.85kg*m/s^2=31484.85N=3212.7kgw

所以你的計算結果也是錯的
小亨利3605 wrote:
F=70KG*(6.25-2.8)/0.5
F=483KG/M

這樣才是對的
F=483kg*m/s^2=483N=49.3kgw
歡迎參觀 http://blog.yam.com/vickgu
小亨利3605 wrote:
從以上數據可知各位承受多少衝擊力道,還好我們的末速不是0,不然一定完蛋。

不好意思,您的這句話有問題

如果是自由落體
末速V=sqrt(V0^2+2gh) , 註:sqrt=square root=開根號
因初速V0=0,代入上式可以得到
V=sqrt(2gh)

如果有水平方向的速度呢?
不管有多少速度,也不會影響垂直方向
所以落地時垂直方向的速度還是一樣
V=sqrt(2gh)


以平對平來說,車手受到的力是垂直方向的動量變化+mg(自身重量)
也就是說速度是從V變成0
F=m*(0-V)/t+mg=-mV/t+mg
其中,m,V都是已知值
t 的部份來探討一下

如果
單純只靠避震器去吸收
t就等避震器壓縮的時間

如果
把人的雙腿當成彈簧
t=避震器壓縮的時間+雙腿壓縮的時間

如果能利用雙腿增加一倍的時間,因自由落體的受力就會變成一半
-->收力做得好,受力就會少
歡迎參觀 http://blog.yam.com/vickgu
大家討論的好熱烈關於物理力學的部分
跳落差的姿勢和反應動作方面呢
例如斷橋-平對平-跳台-沖天波(有無接坡或是小沖天波接落差?
這些滋事或是該對落差有什麼反應
例如下斷橋前的動作
平對平落差例如2M該不該拉車頭等等
不知道也有沒有理論或是圖片姿勢分解
這方面的資訊對新手心理建設因該很有幫助

02049191 wrote:
大家討論的好熱烈關於物理力學的部分
跳落差的姿勢和反應動作方面呢
例如斷橋-平對平-跳台-沖天波(有無接坡或是小沖天波接落差?
這些滋事或是該對落差有什麼反應
例如下斷橋前的動作
平對平落差例如2M該不該拉車頭等等
不知道也有沒有理論或是圖片姿勢分解
這方面的資訊對新手心理建設因該很有幫助

物理力學...我是完全不行
姿勢跟動作方面,常聽呂教練跟小胖哥的指導
有點一知半解....提出來給大家討論討論
1.下斷橋(定義為平面對斜面)....
初級方式為"推車頭", 推出去後身體重心應立刻回到中間,盡量讓車身與斜面平行落地
進階方式為"平跳方式起跳",空中重心略為向前,盡量讓車身與斜面平行落地
注意...此兩種方式都要有一點速度

2.平對平落差(基本上很不喜歡跳這一種)
慢速..."踩踏跳",以後輪著地,落地後將車頭向前推,身體向後收力(同攀岩車)
中速..."拉車頭",以後輪著地,落地後將車頭向前推,身體向後收力(同攀岩車)
高速..."平跳方式起跳",空中重心保持中間或偏後,注意收力

3.跳台或土坡(斜面角度不大,約15~30度,暫且定義落地為接近平面的緩下坡)
按小胖哥說法,這種定義下的跳台
是練飛跳動作基本動作最好的地方
各種方式都可以適用....
但建議一開始不要用拉車頭的方式去起跳...
練習的順序應該是"重心移轉"→"平跳(或是略為平跳的扥重,有速度時)"→"拉車頭"→"綜合運用"

4.沖天坡(斜面角度相當大,甚至接近垂直)----->落地方式會根據後面不同的地形因地制宜,暫不考慮
初級方式的起跳為"順騎",重心保持中間偏前....
進階方式為的起跳為"拉車頭",實際上因為地形車頭自然會被拉高,所以我說的拉車頭其實是豚跳中將車把拉靠近自己身體的那個動作....
02049191 wrote:
大家討論的好熱烈關於物理力學的部分
跳落差的姿勢和反應動作方面呢


細節部分物理學就不好算了...

親身試驗後, 再用理論分析, 然後改進是最好了.(墜機事件就是如此)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