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驚喜和創意,法系品牌相比其他車廠總是特別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Citroen更是此方面的箇中好手。創立自1919年,Citroen在品牌誕辰百週年之際,於2019年的日內瓦車展帶來一款前所未見的微型電動概念車「Ami One」,象徵品牌對於未來城市生活通勤移動的新方案。顯然這未來沒有想像中遙遠,因為Citroen很快地就在2020年將Ami One量產化,名字就叫做「阿米」Ami!

去過歐洲大都會區觀光的網友們,大多都見識過當地狹窄的巷弄和擁擠的交通。想要從外地郊區開車進入市中心可不見得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有時候又會遇上不得不需要用車移動的情況。Ami可說是為解決在地狹人稠的都會區裡代步而生,以共享和租賃為出發點,讓居住在大城市裡的人們能有更彈性的移動選擇。在歐洲法規中,具備四顆輪子的Ami是「Quadricycles(四輪機車)」的一員,屬於輕型車裡的L6e級別,最高極速限制在45km/h。也就是說,在大部分的歐洲地區只須年滿16歲,無須考取駕照也能開著Ami上路;甚至在法國、義大利只要是14歲以上的國中生就能獨自駕駛。

我想很多人看到這裡,大概都猜得到Ami在台灣面臨的處境,就是沒辦法正式掛牌販售。因為國內對於所謂「輕型車(L類車輛)」的規範,只有同步歐洲至L5級別;而以L6e級別打造的Ami,自然也不會符合一般乘用車(M類車輛)的檢驗標準,因此無從認證領牌。眼前這輛漂洋過海而來的Ami,據了解是由Citroen總代理寶嘉聯合引進做為內部研究、測試之用。儘管無法正式掛牌,能有如此難得的機會可以在台灣試駕Ami,我們當然要好好把握!

話又說回來,回歸現實的量產版Ami在外型設計上與概念版Ami One有著很大的不同。抹去饒富未來感的元素後讓量產版Ami的線條變得更為簡單,卻也更加可愛,彷彿是一輛放大版的1:1玩具車。袖珍緊湊的尺碼傳承自概念車,Ami的車身長度僅有2,410mm,寬度也只有1,541mm。就算四顆輪子已經占據了車體的四個角落,也只換來1,728mm的軸距,以汽車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是相當迷你的存在。即便是90年代末期登場的經典雙座微型車代表Smart Fortwo,車長也都超過2.5米,你就知道Ami有多小了吧!

正好我和馬克學長都是現任的Citroen車主,就把我們各自的座駕C2與Berlingo來當作比例尺讓大家參考。三門設定的C2車長約3.6米多,已經比當今大多數B-Segement的入門小掀背還要短小,但對比Ami仍是長了半截之多。至於Berlingo就更不用說了,光是2,785mm的軸距長度就比Ami的全長多出快要40公分,放在一起猶如爸爸帶兒子出遊呢

- 車頭
- 車尾
崇尚極簡的Ami,除了可愛之外的另一項特點就是自身的零件可大量共用。像是車頭、車尾及雙側車門、車外後視鏡等,皆是對稱式設計,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不過或許是為了方便區分頭尾,前擋與後擋的造型及大小仍略有區隔;頭燈、尾燈及方向燈則都是採用LED光源,車輛啟動就是點亮狀態。

Ami還有個特色就是駕駛座的車門採前開式,是原廠致敬品牌開發世界首輛前驅車Traction Avant的小巧思,你也可說是與當代勞斯萊斯同級的配置


既然都沒有中控鎖了,缺少電動窗和電動後視鏡也不太讓人意外吧!上掀式車窗是參考自家經典車款2CV的設計,也是撇除車門之外全車唯一可以開啟的部分。後視鏡就跟一般的速克達一樣,想調整角度請自行動手。

原廠為Ami準備橘、藍、灰三種配色點綴,還有Pop及Tonic兩種套件可搭配,讓車主可按喜好進行客製化。足下標配的是規格155/65R14的鐵圈圈胎組,一旁設置在車門上的是負責充電的超大USB-C充電孔


選擇Pop套件的話,於車頂會多加一組耍帥用的尾翼,上頭還有「ami」的字樣;如果是Tonic套件則是改搭車頂行李架。

進入到座艙,當前各家車廠無不絞盡腦汁想辦法在內裝中多塞幾個大螢幕,Ami卻連個能連接藍牙的音響都沒有,一切忠於簡約、實用而打造。畢竟Ami的定位是輕型車,當然也不能用一般乘用車的角度來看待。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探索的興致,因為法國人總是能在內裝融入許多意想不到的巧思!

當現代汽車的方向盤逐漸被功能鍵「淹沒」,Ami的這只方向盤沒有任何按鍵,也沒有喇叭,更省略了動力輔助和位置調節,回歸最基本的轉向功能。

因為是全時點燈,方向機柱左側撥桿已取消燈具開關,並把雨刷控制也整合於此,所以右側省略撥桿的配置。而末端的喇叭符號就如你腦中所想,Ami的喇叭就是設置在這,不過這也不是首創就是了,早期也有其他Citroen車款是如此設計。

在方向機柱旁邊的橘色編織拉繩不是裝飾,而是比照競技賽車使用的「輕量化門把」,門上還有另一組拉繩則是作為關門之用。

有趣的是,副駕駛座的拉繩門把並不是設置在相對應的位置,而是在車門後方、座椅旁邊;第一次要從副駕開門下車時還找了一番


順帶一提,Ami也沒有傳統的中央鞍座,排檔座是設在駕駛座座椅左側的位置。檔位也只有前進、空檔及倒車三種「基本款」,沒有P檔意味著停車要打空檔、拉手煞車才不會讓車輛滑動。

單色的電子液晶顯示器不具備切換功能,你所需要的一切資訊包含時速、電量、檔位、剩餘里程及總里程都在同一個畫面呈現,周圍則還有最基本的車輛指示燈號。

中控台看起來就只是方向機柱的附屬品,內建前擋除霧、車內送風及警示燈三組按鍵,還有一組USB-A充電孔。沒錯,輕型車身分的Ami並沒有配備空調系統,對身處亞熱帶地區的台灣,在夏季高溫來臨時絕對是一大考驗。另外,把你的智慧型手機架上隨車附贈的支架,就是你的導航及音響。上述項目大略就是Ami車內的所有功能,基本上不管是老人或小孩都能在第一時間上手。

接下來介紹Ami的置物空間,也是令我刮目相看的部分。首先是中控台上方的區域設有三大置物格,搭配Pop套件附設的「易可收整合收納組」可更進一步將雜物分門別類。最前方靠近擋風玻璃處的長條形開口即是送風出風口,可增進座艙內的空氣循環流動。
- 右
- 中
- 左
- 全
如圖所示,左、中、右三個區塊分別可收納放置不同類型的雜物,也可以將收納組全數移除,就不用局限於收納組的樣式。要注意的是,左前方的置杯架並非固定式,在行進間會有滑動的可能,如果是放置咖啡或手搖杯的話得小心傾倒。

而在電子液晶顯示器後方的凹槽,看似也像是個置杯架,但為什麼會印有藍牙圖示呢?因為原廠其實是要讓你把行動藍牙音響放在這啦!事實上,官方確實在Ami剛上市之初推出過一系列的周邊配件,其中一項便是一款印有「ami」的可攜式圓柱型藍牙音響,可惜在官網上似乎已經下架了。

左右門板雖然只有簡易的網袋,但實際容量可是比很多乘用車的門板還能裝。拍攝當天氣溫炎熱,買了五、六罐600c.c.的寶特瓶礦泉水放在這都還綽綽有餘呢!官方給的建議則是拿來放置外套或「雨衣」。
- 置物
- 掛勾
- 電風扇
前文已提到Ami只有左右兩扇車門可開,沒有前、後行李廂的規劃(也不需要),所有置物空間都在座艙裡,也就是副駕駛座前方的區域,原廠更特地在底板上標示出行李箱的圖案,並表示擁有64公升的容積。這個區域的高度及深度都算足夠,要放置標準登機箱應該不成問題,且也不會影響乘客的腿部空間,前方還有個固定式的超大掛勾可以利用。但有鑑於Ami沒有配備空調系統,貼心的原廠人員決定在此處放置一支以USB供電的小電扇(大小還真剛好),增加我們試駕時的「舒適性」。

兩張以塑料為主要材質的座椅幾乎沒有可調機能,只有駕駛座可以前後滑移,副駕駛座為固定式,且椅背都無法調整角度。

若你像我一樣身高不到180公分,那坐在駕駛座並不需要退至最後方,此時座椅的後方還有一塊小空間可放置後背包或手提袋等物品。

由於車體方正,外加座艙內沒有太多「裝潢」,以及四周皆是玻璃車窗環繞,坐進車內的空間感比預期中還要來得寬敞。特別是副駕駛座若沒有在前方置物的話,翹起二郎腿都還很有餘裕。

大面積的玻璃車頂出現在一般乘用車上是一種浪漫,但在沒有空調的Ami上儼然成為一種苦難(誇飾)。若能換成與概念車相同的手動收折軟篷,也許會更具實用性。

以純電為驅動方式的Ami,在前軸裝有一具永磁同步電動馬達,最大馬力約為8.2hp,最大扭力約有4.1kgm。對,你沒看錯,如此輸出甚至不及某些搭載48V輕油電系統車款的電動馬達,最高極速就如文章開頭所說的45km/h。

僅5.4kWh的電池容量說明Ami就只適合待在都會區裡遊走,以WMTC(World Motorcycle Test Cycle)規範測試下的最大續航里程可達75公里。比較特別的是,Ami是以220V插座就能充電,且內建「歐規插頭」可從副駕駛座的車門內側拉出,充電線長度達三公尺,將電量由0%充至100%約需四小時。這也意味著,如果你真的把Ami開到沒電,外頭常見的公用充電樁也沒辦法拯救你...。

8.2hp/4.1kgm的出力、45km/h的極速,Ami就像是一輛裝有50c.c.小綿羊機車引擎的四輪汽車。縱然車重已經控制在五百公斤以下,官方公布從時速0km/h加速至極速45km/h也還是需要十秒鐘,加速非常平順和緩。在擁堵緩行的路段要能跟上車流算是容易,但只要前方路況暢通,大多時候就只能看著其他汽、機車從兩旁呼嘯而過。不管你再怎麼深踩電門,顯示器的時速就是定在45km/h,不會再更多了。

儘管如此,在我們駕駛Ami於內湖拍攝取景及往返西門町鬧區的途中,可從來都沒有聽到來自後方的喇叭聲,且大部分要從旁超過的車輛,還會先慢下來觀察一會兒才加速離去,這可是之前試駕超跑都不一定有的待遇呢!由此可知,不是只有千萬名車才能享受注目禮,像Ami一樣長得特別可愛也是可以啦!當然,我們深知Ami的極限在哪,所以非必要的情況下都行駛在外側車道居多,深怕擋住後方來車的去路


轉進熱鬧的西門町街頭,小巧玲瓏的Ami穿梭在人群中毫無壓力,倒是引來群眾們的高度關注,拿出手機拍照的路人更是不在少數。Ami的懸吊回饋格外直接,對應柏油路或石磚路面都會傳遞鮮明的路感,外加單薄的座椅支撐及受限的坐姿調整,舒適性很難與一般乘用車比較。再者,沒有動力輔助的方向盤於極低速轉打或停車時,總會需要多出點力,開慣一般乘用車再換成駕駛Ami會需要重新習慣一下。

話雖如此,坐在Ami的駕駛座上不自覺地就會感到心情愉悅,是我和每一位參與試駕的學長們共同的心得。返璞歸真的原始架構,讓駕駛與Ami之間有了更強烈的連結,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那份隨心所欲的自在操駕感,像是在開車、又不像是真正的開車。很顯然地,性能及舒適都不是Ami的主打,也不能以一般乘用車的標準看待;名義上它就是輛有四顆輪子的機車,高度機動性及靈活性才是Ami的主要訴求。代步之餘無須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還有更可靠的安全性,的確是在機車與汽車之間取得平衡點的交通工具。

從我們在西門町街頭拍攝時,絡繹不絕的「賞車」人潮,就可看得出Ami的高人氣。極高的回頭率勘比遇上大明星逛街,更有不少人來詢問Ami的來歷。不過一聽到沒有冷氣吹、極速比機車還慢、換算價格超過三十萬等...,就紛紛打退堂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