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的十天裡,影響我最深的便是歐洲的汽車。地廣人稠的歐洲,汽車只是一個實用的代步工具,在路上很少機會看到Mercedes Benz 或BMW,更難得看到Ferrari和Lamborghini一等一的超跑。路上跑的都是當地較低價的國民車,便宜又耐操。
就車型而言,歐洲常見的Wangon有別於台灣,甚至亞洲的Sedan。那是一種較實用且省油的車型,能反映出歐洲人務實的個性,既耗油又笨重的LSU更是少之又少。
歐洲出現的汽車,很少排氣量會超過2000c.c.。採用的幾乎都是經濟的四缸引擎,並且掛載渦輪增壓器。將引擎效率壓榨到最高,並且研發許多省油科技,以 得到最好的使用成本。相較於美國車,往往使用大排氣量來得到所期待的動力,但伴隨而來的就是環境污染及油耗問題,在高油價的時代已經不再吃香。歐洲街上的汽車,大多都是手排加柴油的組合,這種方式既省油又可以節省大量的維修費用。
歐洲的許多自用小客車都會在車尾保險桿加裝拖車鉤,高速公路上,時常會看到自用車拖著一節旅行車。看了好羨慕,歐洲人可以忙裡偷閒,悠哉的度假去 在台灣雖然有許多旅行車的俱樂部,但是相對於歐洲的普及,還有很大的一段差距。歐洲的計程車多半是使用較高級的雙B轎車或許是在相對低價的歐洲給顧客至上的感覺吧。
在台灣可以觀察出,歐洲進口車所強調的是日本車缺乏的安全系統及美國車無法媲美的省油及燃油效率。在巴黎,是一個國際都市,人民年所得也較一般城市高,所以路上偶爾也會看見價值不斐的超跑及豪華房車,但絕對比在台北還要少。在台北,路上隨處可見的AMG 及M-Power 都是高價的歐洲車,雖然歐洲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車生產及研發中心,但是在歐洲高價車都是拿來外匯的,賣去一些剛崛起的國家,例如中國大陸及印度和杜拜,在亞洲,汽車是拿來炫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