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RS225 Koni Sport 調軟硬心得

看圖請按此


最近開始動手調整Koni Sport前避震器的軟硬度, 發覺樂趣還不少!








Koni Sport前避震器



後避震器, 必須拆下來轉



 


 


 


按照車友的經驗, 無論調軟調硬, 都先放到最軟, 再轉到要的圈數, Koni 黃筒兩圈720度, 剛開始安裝的時候我就要求設定在中間360度的位置, 這樣要軟要硬有個準, 第一次調的時候調到最硬, 看看最硬是什麼感覺, 結果很緊繃, 但在市區很快就會被副駕駛罵慘, 如果調到最軟0度, 路感會舒適很多, 也就是稍微軟一點, 但轉向性會稍微有點鬆的感覺, 然而這其中的奧妙何在呢?


 


後來查了一下Koni Sport官網, 才了解原來這個避震器的可調阻尼是rebound的, 也就是回彈阻尼, 調硬了, 彈簧壓縮後再伸張的阻力會大一點, 太大了, 就會有點"彈不回去", 或者說"回去的太慢", 而造成over-damping, 這樣如果在高速遇到較大的起伏, 輪胎第一次往上壓卻來不及下來, 就變成"跳躍", 舒適感會下降很多, 如果是調太軟, 變成under-damping, 則彈簧可以快速應付起伏, 但避震器抓不住彈簧的結果就是晃阿晃阿晃的變成彈簧床, 所以最理想的critical-damping, 就是讓彈簧技能夠應付路面起伏, 又能夠被避震器適當地"Hold住"! 這就是調軟硬最有樂趣的地方囉!


 



 


不過, 我相信不只是一般房車的阻尼屬於舒適型的under-damping, 即便是轎跑車, 也都在under-damping的範疇裡, 差別只在於under的程度而已!


另外, 根據Koni Sport的建議, 如果要抑制右後輪的側傾(roll), 就要加強左前輪的rebound, 咦? 第一時間還有點轉不過來, 後來想想..., 也對! 右後輪如果往下沉, 它的對角線, 也就是左前輪就會相對地往上浮, 所以只要讓左前輪往上浮的阻力加大, 右後輪自然下沉的阻力也會增強, 而這個阻力, 自然就是rebound了!


 


也就是說, 你只要加強前輪的rebound, 同時也就是加強了後輪的抗側傾(anti-roll)能力, 同理加強後輪rebound, 前輪的anti-roll能力也就變強!


 


只不過, 為何單向可調避震器要選擇調整rebound(伸張)而不是bump(壓縮)阻尼呢? 難道說rebound的重要性比bump還要高? 還是技術問題? 還是成本考量?


 


一開始我也很納悶這件事, 但開過各種路面之後, 就體會到如果你只能調其中一種, 還真的必須要選擇可調rebound呢! 畢竟第一次彈簧受到壓力的時候, 彈簧本身的負載強度其實是很關鍵的, 這時候有彈簧的阻力加上避震器的bump(壓縮)阻力來應付第一次壓縮衝程, 但回彈的時候, 卻是彈簧的力量跟避震器的rebound(伸張)在做對抗, 如果rebound不可調, 只要彈簧磅數跟避震器阻尼對不上頭, 那就沒完沒了了, 要嘛, 變成跳跳車(抓不住彈簧), 要嘛, 變成鋼板車(死硬), 所以基於懸吊系統的初衷, rebound可調是必須的...


 


接下來分享一下測試心得: 由於後輪必須拆下來調, 所以暫時維持50%, 而短彈簧則是H&R紅色(Race等級, 頗硬)


 


mode 1: 前50%, 後50%


跑山路很舒服, 有快感, 市區略感生硬, 遇爛路會感到不悅


 


mode 2: 前100%, 後50%


太硬, 市區開一開就放棄, 但估計下賽道可以試看看, 方向盤指向性貌似很犀利(但沒機會上山試)


 


mode 3: 前0%, 後50%


這是被太座罵之後悔過馬上把前輪轉到最鬆, 所謂的0%也不是完全沒有阻尼, 應該還是有個基本量, 路感立馬舒坦了...! 開始有"房車"的感覺了, 經過起伏路面不會再感到神經兮兮, 甚至還有點快意, 不過基於彈簧仍舊十分硬的關係, 經過爛路還是要小心突來的震動, 山路表現稍微弱些, 轉向性顯得鬆散, 方向盤控制要用比較多動作完成, 不如先前來得精準, 經過起伏路面略顯阻尼不足(但對房車來說還是很Q)


 


mode 4: 前75%, 後50%


今天跑山路決定加硬看看, 結果表現相當令人激賞! 整個車就是有合為一體的扎實感, 側傾控制很好, 經過起伏或崎嶇路面也是一輾就過, 彎道表現令人十分放心, 轉向性變得非常精準, 但遇到人孔蓋還是要躲一躲, 今天光是因為一個個人孔蓋沒躲過, 在車內幹聲連連~~ (哭) 市區路感就嫌硬了點, 當然這是跟房車比, 跟跑車比的話, 可能還太Q


 


mode 5: 前15%, 後50%


這應該是跑市區最ok的設定了, 當然如果後輪能調我估計也應該降到25%以下, 那整個車就是一輛"灰~~~常Q"的房車了, 這樣太座就不會突然"鬼火冒"嚷嚷著說要賣車了~~ (囧)


 


以下是圖解:


 


再看一眼koni sport vs 原廠避震器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21/o/MD5hRez.WpwulmOepCk_3g.jpg


打開前避震器上座護蓋, 就可以看到koni sport的上端調軟硬的位置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95/o/D0rXvxgeVNy72Cx4LnPvFg.jpg


 


再來就是拿這個旋鈕來調整, 順時針放鬆, 逆時針繃緊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96/o/fD7o0iphrxytG0QvGCU6dg.jpg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97/o/j98wFsUki.VV7sui6vYAkA.jpg


設計還算方便, 手轉一轉就好了不費力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98/o/QMEdZBQFJvjtwgCS3PlSzg.jpg


 


 


試車隨拍:


遇到超跑大哥們...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94/o/y0uAJE_uT4NJ4zcuXLnBCQ.jpg


 


911 GT3 3.8~~~ 敬畏~~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93/o/DLeTlvWaEWHgUS4K6_ys1Q.jpg


 


有時候自己一個人跑, 也頗愜意...


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tfZSNQiaFRkaaoYF90fKXCAr&photo=ap_4OKTtr17s58DJnf19W3Y1mpV.xUYEc8vTrmR8abpPTaI8kXNMgpesg--/99/o/HF30QtZagGpHgg9w2FfyzQ.jpg





看圖請按此
2012-02-07 10:25 發佈
很珍貴的經驗分享~~~~
避震器的調教其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一組高低/軟硬可調的避震器,
可以調整的組合實在很多,
光是調整高低,就可能影響重心的變化,甚至影響避震器行程
而軟硬的調整其實只是調整到減震筒,
更換不同硬度的彈簧也是調整的一環~

我想....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有熟識的車行,
可以不斷地去調整避震器,
大多在安裝好後,頂多在細部調整個1-2次,就沒再動過了~
實在有點可惜~~

所以說這篇真是篇很珍貴的分享!!

snupy wrote:
很珍貴的經驗分享~~...(恕刪)


的確如果bump/rebound+高低可調, 可以讓你沉溺在懸掛調校的世界裡面很久而且很快樂, 不過相對地對於底盤的感知功夫以及經驗要求就高很多了, 畢竟參數太多太複雜, 有時候會弄到迷失方向~~ 到最後還是要依賴專業的底盤工廠的專業儀器來抓係數, 這對使用者來說, 也是一種時間與金錢上的負擔, 所以當初我就放棄了KW V3而選擇單純一點的Koni Sport...

Koni因為車主可以隨意調整前軸rebound, 所以相對來說調校成本很低, 也頗有樂趣, 畢竟一般行駛調軟, 跑山路調硬, daily use一點都不費勁, 當然如果後軸也能設計為這麼調就太好了~~!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感謝henrylai21的分享
我也是用1130,想請教henrylai21大幾個問題
1.我想請問之前有此一說koni的軟硬調整
會隨著時間及里程變鬆,也就是新的調50%也許用三年剩30%是真的嗎??
那如果原本調100%的用三年是否就再也無法到達100%
2.koni 1130 配哪一種彈簧最速配 ,小弟因為還沒研究,先用原廠彈簧,頂著先
希望能舒適及抑制側傾並重
謝謝
變軟的現象是存在的

一方面是剛裝的時候筒子裡面成份還沒磨合好, 所以比較緊繃一點
二方面, 估計是駕駛感覺已經麻痺了....


一般都會在裝好幾個月之後再調一次


如果你不熱血, 也不追求視覺效果的話, 原廠彈簧配koni也很ok, 會兼顧舒適與Q度!

換短彈簧, 你要為彎道的快感付出代價的, 如果你不殺彎, 就別換了!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個人也是偏愛koni 的阻尼器. 現役的兩台車E30 跟Forester 都是使用koni sports.

Koni sports 的bound 阻尼都偏弱, 都要靠彈簧的磅數來處理壓縮. 所以不適合降很低/磅數低的彈簧. 會很容易觸底導致損壞. 配上原廠彈簧的話, 大概只要轉硬1/8~ 1/3 圈就夠用了.

rebound 一般不用調到太大, 多少磅數的彈簧, 其實適合的rebound就大約在那個範圍.
哈囉~有這篇大作啊

我想請問一下你的後續
你換短彈簧後避震器還能是預壓狀態嗎?
不知你清不清楚你這組短彈簧,若是換成公制表示大約是多少kgf/mm?

本來我還在想這樣的搭配你會覺的不夠用
記得當初你說想體驗廠化的感覺,我以你的車重推約前面8kgf/mm才有那種FU
不過看來你對現在的搭配還挺滿意的
8kgf/mm對你的感覺來說可能過頭了
有時候想像跟體驗真的是兩回事,但看你好像還是有意要更上一層樓

inconceivability wrote:
哈囉~有這篇大作啊我...(恕刪)


我還真不知道這組H&R紅色彈簧的係數, 只知道型號是29190, 如果有哪位大大有門路的還請幫忙查一下!

目前的感覺是前輪彈簧剛好,藉由調整rebound可Q可硬,畢竟車頭夠重壓得住彈簧, 後輪彈簧偏硬, 雖然操控很爽, 但在市區爛路上副駕駛比較感冒, 後輪其實原廠彈簧的時候感覺也是比較"不乖"的, 可能跟車尾輕也有關係, 現在比較猶豫如果為了舒適去把後輪rebound調軟(目前是轉一圈,剛好一半的量), 就怕即便犧牲了操控性, 也得不到期待的舒適性, 後彈簧的確讓人傷腦筋

目前後輪的症狀是:

1. 低速過不平路面: 硬, 如果是連續不平, 厚! 真的很硬 (over-damped?)但怕調軟了就更糟, 變成彈簧自已在跳
2. 高速過橋接縫: 這是後輪最balance的狀態, 一次過, 不太晃 (well-damped)
3. 高速過連續起伏路面(如離開某些收費站的硬水泥路面): 竟然還有彈簧床的跳動感,不知是under-damped, 還是over-damped導致車身跟著路面波浪狀起伏而上下晃

所以我有點納悶不知該往哪裡調了?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henrylai21 wrote:
我還真不知道這組H&...(恕刪)

後輪低速硬梆梆感受應該是無解
改強化避震應該都有這種感受
前輪過坑洞或接縫之類的,其實都還算OK...
一但換後輪經過...真的只有N個X...感受覺得至少放大3倍的震動

你現在的設定應算是理想了
對你來說應該可能為後彈簧磅數略硬
畢竟彈簧本就是吸收震動能量的主力,阻尼再怎麼配調應該都不容易達你的感覺
操控本來就是個人喜愛有別
也許H&R這樣的配法跟你想要的還有一點出入

稍微G了一下,好像歐系彈簧都這樣資料頗不透明...
頂多有個大約對應重量而已...這對想要調整的人有點傷腦筋
這一方面日系做法就公開多了,彈簧的長度、直徑與磅數規格都很清楚
以下為一個日本人做的資料,加減參考(他的車是CLIO...我想你也看得出來)
197 sport F:3.0kgf/mm R:4.1kgf/mm
197 cup F:3.5kgf/mm R:4.7kgf/mm
200 Sport F:2.6kgf/mm R:3.5kgf/mm
200 Cup F:4.0kgf/mm R:5.4kgf/mm
KW V1&3 F:5.1kgf/mm R:5.1kgf/mm
H&R F:8.2kgf/mm R:8.2kgf/mm

以上H&R應是RACE等級的...這種小車SPORT彈簧不可能搭到這種磅數
原廠後面就配得比前面硬Renault Sport果然好樣的
但注意到一個地方...改裝品卻是調整成同磅數...你的彈簧該不會也是這樣吧?
如果是!那很確定對你而言是後彈簧磅數過硬~
重的車通常避震器會比輕的車好設定,所以重量輕的車尾降一級磅數應該就能改善許多
也許你能考慮一試...只是規格要費心一下...
另外不負責猜測...你的Sport Performance Springs可能是在5kgf/mm上下的強度...

OK...先這樣,今天摸太久了

inconceivability wrote:
後輪低速硬梆梆感受應該是無解
改強化避震應該都有這種感受
前輪過坑洞或接縫之類的,其實都還算OK...
一但換後輪經過...真的只有N個X...感受覺得至少放大3倍的震動


的確, 跟我想法一致, 後輪因為載重太輕, 彈簧太硬, 路感都被彈簧決定了, 怎麼調整都差不多




你現在的設定應算是理想了
對你來說應該可能為後彈簧磅數略硬
畢竟彈簧本就是吸收震動能量的主力,阻尼再怎麼配調應該都不容易達你的感覺
操控本來就是個人喜愛有別
也許H&R這樣的配法跟你想要的還有一點出入


其實目前後輪的setting跑山路很棒, 又穩又利, 我只怕調軟之後殺彎心臟會變小, 主要是市區載客被唸會頭暈(我自己都不太敢吃太飽....), 看來魚與熊掌的確無法兼得~~




稍微G了一下,好像歐系彈簧都這樣資料頗不透明...
頂多有個大約對應重量而已...這對想要調整的人有點傷腦筋
這一方面日系做法就公開多了,彈簧的長度、直徑與磅數規格都很清楚
以下為一個日本人做的資料,加減參考(他的車是CLIO...我想你也看得出來)
197 sport F:3.0kgf/mm R:4.1kgf/mm
197 cup F:3.5kgf/mm R:4.7kgf/mm
200 Sport F:2.6kgf/mm R:3.5kgf/mm
200 Cup F:4.0kgf/mm R:5.4kgf/mm
KW V1&3 F:5.1kgf/mm R:5.1kgf/mm
H&R F:8.2kgf/mm R:8.2kgf/mm

以上H&R應是RACE等級的...這種小車SPORT彈簧不可能搭到這種磅數
原廠後面就配得比前面硬Renault Sport果然好樣的
但注意到一個地方...改裝品卻是調整成同磅數...你的彈簧該不會也是這樣吧?
如果是!那很確定對你而言是後彈簧磅數過硬~
重的車通常避震器會比輕的車好設定,所以重量輕的車尾降一級磅數應該就能改善許多
也許你能考慮一試...只是規格要費心一下...
另外不負責猜測...你的Sport Performance Springs可能是在5kgf/mm上下的強度...



看來後面是彈簧過硬了, 即便rebound調軟, 只會增加低速爛路的彈簧高頻震動, 不會增加舒適度

如果單換後彈簧回原廠彈簧, 車高又變成前低後高, 反而不利入彎穩定性, 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是後輪用係數較低的eibach sport, 前輪維持H&R race, 車高持平, 只不過這樣不知會否有後遺症?

還是乾脆皮再厚一點撐過去~~~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