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忽高忽低終於得到解決,問題出在平衡桿位移,更換墊片後,不再出現車身忽高忽低的情形.接下來的情形算是自找的吧,沒事把車身高度調到第3段在平路上走了約40公尺,車身懸吊硬梆梆如車身在第4段(也就是3,4段車身都在最高位)急忙將車身調回正常高度,懸吊就不在soft了硬度比volvo s60 還要硬一點,尤其在高架橋伸縮縫衝撞力很強非常不舒服,第一個當然想到的是液壓球,結果6顆壓力都正常(我有裝氣嘴也都有重灌氮氣過)我想要請教的是液壓球內膜可不可能老化導致此現象,或者液壓系統其他的零件出問題?
danny5009 wrote:
車身忽高忽低終於得到...(恕刪)
內膜老化(彈性降低)應該會在你感受出來前就破了,避震硬度大致跟液壓球氣壓有關,影響正常壓力球氣壓的原因大致上就是: 1,車身高度 與 2,高度調整器的做動順暢度。
1.車身高度過高需要比較大的氣壓去支撐分力所以會比較硬,過低則行程太短不良路面乘坐也會有很硬的感覺,更換平衡桿橡皮襯套時有沒有去動到車高定位扣?或是需要矯正有沒有去矯正? 可能會導致車高變了。過高?過低? 前後高度不一致? 因為連桿是連動的,也就是車頭車尾壓力調整是會連動的,如果前後有落差,可能就會造成車頭或車尾壓力稍高那就不太舒適了。
2.高度調整器的連桿活動轉盤髒汙,於是無法及時洩壓充壓,這是外部純機械式的結構,如果卡住就要分解清理,不會動到液壓油。此問題高度調整器做動會有延遲現象,通常做動不順的話,如果有變更高度會時硬時軟不是很恆定,原地逐段降低升高,在四段間調整,觀察車子是不是可能舉不起來或是降不下去,還是每次調整高度不一致? 通常會趴最低時,調一段車頭或車尾升不起來。
BTW...
有沒有搖臂滾針缺油? 有沒有後剎車稍微卡住? 會有怪聲
前避震器阻尼環磨損...這比較頭大... 過度搖晃 減震力不夠 要硬時不夠硬 要軟時不夠軟...
還有一個可能是最近天氣比較熱,所以寒流時適當的胎壓現在就顯得胎壓比較高...
新的平衡桿橡皮會比較紮實,剛好你突然變敏感了...
其他的請大家補充吧
danny5009 wrote:
感謝AmosHong...(恕刪)
主要的問題是... "不能碰到大小坑洞或凸出物,那種直接撞擊毫無避震的感覺真是不好受"
後避震運作是否正常跟搖臂滾針還有後輪轉動機構有關,剎車碟盤變型不規則或活塞卡住當然也會影響,先排除後避震做動的因素把原因放在車頭第一時間接收衝擊的話,你可能只是單純前避震器阻尼環(活塞環)比較差,會有一些徵造: 有時候發動時車頭會先降低許多,或是再調整高度時由最高第四降到第二車頭會整個趴低...也可以發動坐在車頭看看他要撐起來是不是沒力沒力的,如果沒力沒力的話,按起來又好像有抗力間斷的感覺,有可能喔。下次清洗油網時看看有沒有很多鐵弗龍雜質或是米色橡膠由回油管出來。
這個原因會讓你前避震無法吸收大衝擊震動,原因是有效行程流失但是卻沒壓縮液壓油進入氣球經由氣體彈簧吸收衝擊,但是如果是這原因,吸收衝擊能力降低之外,行車穩定度會受到影響。 附帶一提,最極端的是橡膠堵塞液壓球通路,不過堵塞的話車頭按起來會很硬,所以你的車應該不是這樣。
樂觀的想可能的是液壓球的選擇問題,或是輪胎搭配問題,在平衡桿維修後提升底盤實際彈簧硬度後,讓你感受出來。更換避震器單體對荷包實在不樂觀,行車穩定度可以沒漏油就要用球的調整去做。
液壓球搭配而言,不外乎氣壓與油孔大小。高度調整器與車重會決定作用中球的內部壓力,每次測量的是無負載時的氣壓,這會影響的是避震行程,氣壓比較高壓縮到需要壓力時,體積會比較大,所以還可以壓縮的空間就比較大,也就是行程比較長且氣體彈簧比較軟,氣壓與高度正常就是行程與氣體彈簧硬度正常。但是影響舒適與操控還有另外的因素-阻尼( 籠統而言阻尼就是拿來產生與避震器運動方向相反的力,以緩和避震器激切運動與過度震動維持車體穩定)。而液壓球油孔大小就是跟阻尼與突來衝擊的吸收有關。球的氣壓跟油孔都關係到舒適與操控的取捨。阻尼孔是可變設計有兩個通道,一個是常時通道,也就是決定行駛時的較強阻尼,另外一個是有膜片覆蓋的通道,會在路過大坑洞凸出時開啟降低阻尼,讓避震器吸收衝擊的運動較為順暢,膜片應該不會掛點無法開啟吧,而是孔的大小選擇會影響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的吸收力。
因為有多種不同液壓版本,所以前避震氣球孔的大小也有很多種,你可能液壓球的阻尼孔號數是比標準1.8使用的(hydranumatic)還小的,也是我在很多車友車上看到的現象,主要是台灣料件取得不是那麼方便與精確,而且台灣材料商進貨的液壓球或者是因為規模的關系,只有某個版本,所以往往買到不同的版本。
1.8的是六球式的俗稱的舒適款(hydranumatic),在前避震只有左右各一顆,稱舒適款不是很精確,應該要說是舒適度無法由電磁閥變動調整的款式。此版本彈簧硬度跟阻尼都是由固定氣球決定,不過改變氣球規格底盤特性也是會跟著改變。
有部分車款(hydractive or activa antiroll bar)是前方還有另外一顆連結左右避震器做額外的壓力調節用,利用電磁閥做切換,在最軟的時候有三顆球接通是舒適模式,硬度跟阻尼大概是跟基本舒適款一樣,但是當中間那顆球被電磁閥阻斷,避震器的硬度跟阻尼都會增加就是所謂的運動模式,這個版本給避震器用的球孔會比較小,因為他還有額外的一顆球。
如果你1.8的(hydranumatic)裝到這種小孔的液壓球(hydractive or activa antiroll bar)就等於你時時刻刻都使用運動模式再開車,遇到大衝擊就會很震,因為你沒有額外的球,氣體彈簧比較硬阻尼比較強,那就比較硬朗,乘座上的差別就是壞路吸震度,但是跑山路的確比較爽快。
如果要極端舒適可前方搭配BX 55psi 後方用 hydranumatic 40psi這樣真的會軟得很可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