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兩年前曾經和車友踩著踏板,一路從淡水左岸騎往新莊,沿著淡水河畔的美景到今天仍歷歷在目,但對於其中許多紅磚鋪設的自行車道卻是難以苟同,騎在上頭好似越野一般顛得令人不舒服,不知時至今日是否已有改進。 趁著此次北上之際,友人嚷嚷著要我把單車帶著,要開車載我到河濱自行車道體驗一下,順道也試試看一部四輪勁駒的單車攜行功力。既然有車騎,又有人開車接送,就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我,也滿懷期待地帶著單車,希望這次踏上正夯的河濱自行車道,有機會能體驗蜿蜒在基隆河畔的北市之美。
------------------------------------------------------------------------------------------------

進入台北城的列車,似乎也隨手把陽光從國境之南熱情地往北輸送,即將進入秋末冬初的台北盆地,沒有預期的濕濕冷冷,反而用最宜人的溫度與光線,迎接我這個久未來訪的外地客。 一下車台北01的同事駕著剛借來的Volvo XC70,唰一聲不偏不倚的停在眼前,"上車!"不由分說的直接把我載到未曾來過的彩虹河濱公園。午後三點的陽光雖然刺眼,但溫度卻不炙熱,正是騎車的好天氣,趕緊把握有限的時間,今天就在基隆河兩岸溜搭溜搭

從堤頂大道的平面路段,跨過河濱水門,很快就來到基隆河畔的彩虹河濱公園。從外地前來的車友,開車可由國道一號堤頂交流道下堤頂大道一段平面道路,跨過堤防便可進入停車場。至於國道三號北上的車友則可由南港交流道下匝道,行駛還東大道西行至堤頂大道一段迴轉。

臺北市政府自民國86年開始興建河濱自行車道,歷經9年施工,於94年完成環繞臺北市河濱,包括淡水河、基隆河及新店溪等三大系統,南起景美、東自內湖,沿著河岸二側向下游延伸至關渡濕地,總長約106公里。同時依據各河川沿線不同的景觀及特色,規劃了「基隆河左、右岸親水自行車道」、「關渡、金色水岸、八里左岸自行車道」、「景美溪左、右岸親子生活自行車道」、「社子島環島與二重疏洪道自行車道」、「雙溪生活水岸自行車道」、「新店溪、大漢溪與淡水河自行車道」等6條各具特色的河濱自行車道。沿線豐富的自然、人文、古蹟的美麗景觀,提供給民眾假日的休閒好去處。如今台北縣市自行車道路網已經延伸修築至150公里,光是自行車道一日遊,就能達成破百壯舉,大概也只有在台北河濱自行車道才辦得到

把我放下車後,友人便迫不及待地開著車小試身手,相約一個小時後回來接我。離去前還幫俺拍了一張很瞎的照片



卸下單車穿上車鞋,而我也樂得一個人獨自探訪平日午後的悠閒單車道。 彩虹河濱公園就位在麥帥二橋下,基隆河右岸靠近內湖端。

美麗華摩天輪就矗立在遠方。

平整的柏油路面,是多少單車族的夢想


沿途都有里程標示,加上不停出現的路牌導引,就算像我一樣的路痴也很難迷路


打定主意先沿著右岸往上游騎,再越過單車牽引道跨越基隆河至左岸後繞一圈。 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縮小版的關渡大橋--彩虹橋,紅色的橋體格外引人注目。

河濱的棒球場,有揮著汗水練習傳接與跑壘的小球員們,說不定下個王建民就在其中。

踩著踏板繼續前進。

在壯觀的環東大道高架橋前就是成功橋,單車車友可由引道經成功橋到基隆河左岸。

從另一端仰望環東高架橋曼妙的曲線。

既然時間有限,只好從剛剛的成功橋把單車牽上引道,跨過基隆河。

左岸又是不同風光,每兩顆椰子樹間,都有休憩的平台可供車友歇息聊天。

從左岸看彩虹橋。

腿累了、口渴了,還有貼心的販賣部--鐵道喫茶


若是仲夏夜裡,在此吹著晚風該有多麼愜意。

單車道旁的小片波斯菊海,雖然花況普通面積也不大,但點綴其中也可見市政府維護的用心。

看看手錶,再多時間還是不夠我浪費在這麼悠閒的地方


左側就是單車引道

引道上禁止騎乘喔! 只能下車推馬發揮美德


沿著人行道到橋頭另一端,千萬別逆向騎進機車道,會出人命的


前方的麥帥一橋,今天才知道台北有這麼多橋


下單車引道。

接上單車道回到起點。

一旁的牽引道可以跨過繁忙的交通要道,帶你平安的回到行善路上。

友人已經準時的出現。接著就要試試看車頂架的攜行功能囉!

車頂架全貌。一般車頂架對於像俺這種短腿族,要是沒有隨車帶著小板凳,恐怕光是把單車弄上車頂就已經滿身大汗狼狽不堪,更別說體態更為嬌小的女性車友了。 這回就來試試看XC 70的車頂架有何特別之處。

首先把預藏在車內的七種武器之首拿出來


接下來就輕鬆的多了,只要利用身體力量便可將固定後的置車桿往下扳。

記得紅色的插銷必須先往後扳才能下拉置車桿,也多一分安全保障。

往下扳至定位後,置車桿便自動固定不再回彈,以方便將單車架上。

接著將副桿轉向與車門平行。

旋開固定鈕。

此溝槽用來固定車手把。

鎖定車手把。

將座墊插入副桿另一端馬蹄狀的固定座,再將束帶穿過座弓固定。

完成單車固定步驟後,便可將置車桿往上扳,雙手扶著車輪以免不慎刮傷車門烤漆。

控制力道將車送回車頂架溝槽。

將前後輪以束帶固定。

便可輕鬆完成單車上架。不過單車放上車頂後,總體高度較高,穿過地下道或是進入車庫務必留意高度。

整體來說,列為XC 70加贈兩組原廠車頂自行車架(非選配),使用上對於身高不高,力氣不大的車友來說頗為方便,貼心的槓桿力臂設計,讓4+2變的更為簡單。
------------------------------------------------------------------------------------------------------
短短半天的時間往來台中台北,像個小孩子般興奮地踏上久違的河濱自行車道,平日時分沒有川流不息的往來車友,只有白鷺鷥、波斯菊和溫暖的陽光,伴我度過這忙裡偷閒的午後時光。 我想,之前對於單車道的輕蔑與偏見,也該拋在腦後了。外地的車友們,不妨帶著你們的單車與家人,來一趟與基隆河畔的4+2邂逅。
後記:
關於台北縣市自行車道路網可參見:自行車道旅遊專刊
另外網友Airbolt兄也有詳盡地圖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