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18線(阿里山公路)從太保市,經嘉義市至南投縣信義鄉塔塔加遊客中心(終點),全長108.559公里,南部前往玉山國家公園必經之路。從公路直上隙頂,常見雲瀑、雲海等景觀與高山茶聞名。


逐鹿部落有鄒族特色風味餐、完成騎程再來品嚐原民美食。

從阿里山下山,先來住四合院民宿。鄰山腳下,庭院超大,停車很方便。

四合院古董門鎖,木造門閂,有穿越現實到古代的感覺…


傳統四合院整修的民宿,讓人一夜好眠。二人房有專屬小客廳,房間乾淨。

民宿緊鄰青山綠意,早起純淨的空氣,水池清幽,常見猴子滿山跑。

民宿早餐是清粥小菜。現炒家常菜,吃到熱騰騰的菜,真的很棒。

吃飽了,出門騎車…

指標是簡易地圖,騎向阿里山下的觸口鄒族文化園區…

平時車潮滿滿的阿里山公路,早上淨空,正是騎車好時機。

2009年風災重創嘉義,縣政府與紅十字會合作安置受災民眾,選址番路鄉成立日安社區。


日安社區永久屋為水泥磚造,堅固確保家園。


日安社區設籍六百多人,老年人比例多,青壯年多到市區工作,週末才回來陪伴長輩。


日安社區緊鄰逐鹿部落,相傳鄒族祖先將梅花鹿追逐趕至觸口山壁後獵殺,為紀念祖先與獵場,以「逐鹿」為部落命名。

逐鹿社區仿kuba(男子集會所)造型的圓形屋頂,做為社區活動中心。

逐鹿社區家戶發揮創意,門口鑲有原民圖騰。

逐鹿社區街道以「梅花命名」,又稱「阿里山下第一街」。

社區規劃了宗教用地與產業館、各宗教在此和諧並存。

有「真耶穌教會觸口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逐鹿天主堂」三所教會組織。



寧靜的教堂,週圍都是鄒族家居,外來信仰也融入在地化。

緊鄰部落欣欣水泥森活園區是首座水泥主題的觀光工廠。入園需門票。佔地寬敞,以歷史悠久的水工廠老建築著稱。

水泥是最重要的建築材料之一。外型特別的大型熟料糟是製作水泥的生產線,像似「霍爾的移動城堡」引人好奇…

園區一角停放除役的中興號教練機,外觀完好的教練機原陳展於中正航空科學館戶外展示,配合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的興建,南下移往欣欣水泥森活園區。

水泥工廠對面愛情大草原,綠油油草原讓人看來舒服,早上才沒有過多人潮干擾。

大草原入口有地景藝術區,超大隻的台灣黑熊背著包包,拿著手電筒,宛如剛從遠方阿里山回來。要上山、或下山的遊客,倍感親切。

「愛心禮物盒」有鮮紅的愛心,象徵夫妻與情侶,彼此互送堅定不變的禮物。

浪漫的「LOVE」造景與夢幻城堡。


遊客能免費吃一塊鳳梨酥。喝杯鳳梨茶,休息一下,再出發…


大草原後方停放小火車廂與裝置藝術,供遊客拍照。

遠觀觸口情人吊橋,長度超過100公尺,橫跨八掌溪,供情侶遊客走來培養感情之用。

觸口村阿里山工務段,負責台18線太保至塔塔加路段。可愛小糜鹿成為宣傳看板。


觸口村含觸口、埔尾、逐鹿三個社區,人口數約1500人。因觸口地處平地與山地交界處,早期公路未開通時,鄒族與平地漢人貨物交易地而得名。

蕞爾觸口村,有一座台灣信奉濟公禪師的信眾,一定知道或來過的龍隱寺。

龍隱寺主祀濟公禪師(李修緣師父)。常在影劇裡聽到濟公活佛名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龍隱寺建於1980年,三川殿上方雕工精細,值得鑑賞。

廟頂剪黏呈現精緻的雕刻技巧。有飛天仙女木雕與交趾陶裝飾。交會處有濟公活佛小雕像。


藻井結構蘊含信眾祈求平安、淨化心靈的寓意。


廟前後各有「地久」與「天長」二座吊橋,曾有無數情人走過的浪漫之橋。可惜二橋因安全考量,都已封閉。


「天長橋」在龍隱寺後方,昔日主打「天長地久」,吸引情侶漫步,企盼天長地久。

龍隱寺旁12生肖石雕步道。

生肖石雕由大理石雕刻,生動可愛。不妨來找找你的生肖?


騎返觸口遊客中心,也是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管理處大門以運材列車設計,巨木造型的景觀,讓遊客聯想運送林木的阿里山小火車。


梅花鹿園區入口有唯美梅花鹿地景藝術,鹿身滿滿花朵,遊客必拍打卡點。


梅花鹿園區有小梅花鹿供遊客拍照。

透過射山豬的活動,連結梅花鹿遊程,也有部落射箭體驗。


觸口遊客中心有寬敞遊客停車場,提供大型遊覽車停車位,成為團客前往阿里山的第一站。下山後休息、買咖啡名產,再出發。廣場階梯有大型立體彩繪,供拍照留念。


3D彩繪牆,日出茶園與環頸雉的森林風情,現場建議最佳拍攝角度。

阿里山風景管理處在這裡上班,負責管理偌大的阿里山風景區。

紅色小火車是阿里山地標之一,仿真介紹獨立山8字型軌道,以螺旋形環繞獨立山三圈至山頂進入阿里山。


鄒族文創園區,有鄒族家屋介紹,與優格哇舒劇場歌舞表演。


鄒族傳統服裝顏色有紅、白、黑、藍等色裝飾。不看表演,入園參觀也免費!

露天表演場,有到山上鄒族部落的感覺。


超大山豬地標,現場聞到陣陣烤肉香,與電爐烤肉不一樣口感…


坐在露天座喝咖啡,四週翠綠的山景與晴空。茅草屋也能選購檜木紀念品。


阿里山薊是台灣特有植物,作為台灣植物代表,成為新台幣一千元的一角。


園區保留以竹子、茅草為建材的鄒族家屋。掃描門口QR code連結介紹影片…


家屋以火堆為中心,四週棚架,儲存物品與放置獸皮。


鄒族獵人將獵到的山豬與鹿角陳展,獸骨越多代表打獵技巧高超,被視為部落英雄,受到族人尊敬。

打獵的工具有獵刀、弓箭,還有護身的長矛,再帶上黑狗,就能外出打獵…


家屋竹床,涼爽通風,躺上面一定很舒服。

優格哇舒是鄒族語,代表「請安」或「祝福」與熱情好客的精神。

劇場入口吸睛的超大台灣黑熊,幾乎二層樓高的大黑熊,遊客拍照的景點。

劇場表演「凱旋祭」的鄒族歌舞秀。

鄒族總人口約6千多人,居住玉山西南方,現今阿里山一帶,學者稱「北鄒」。「南鄒」為高雄市那瑪夏區「卡那布那布族」與桃源區「沙阿魯阿族」。

看完表演再到逐鹿部落吃午餐。

部落中風格獨特的老麵包店。員工親切招呼遊客先試吃,再來買。


與眾不同附有薑黃咖哩醬,外酥內軟的老麵包沾咖哩醬,增添不同風味。

巨無霸老麵包口味有葡萄乾、小米釀桂園與百香荔枝等。

比臉還要大的老麵包,一家四口來吃都夠,順便買作伴手禮回家。

部落有家外觀像城堡的餐廳。門口有隻大手掌,非常好找的「大巴掌飲食屋」。


陳設從外觀到裝潢都是老闆親手打造,洗手間也有原民風格。


牆上一幅幅融入原住民特色的雕刻作品,都由老闆親手刻製。

板雕專長的老闆發揮巧思,刻出曹操「短歌行」。

與老闆閒聊得知當年草創時,「一把陽傘、一張餐桌、一個烤箱」辛苦創業的故事,點滴在心頭…

很快餐點上桌,午餐特色風味餐與大巴掌披薩。

風味餐包含開胃小菜、主菜與隨餐小菜、加小米的白飯特別香。餐後有甜湯與火龍果鳳梨汁。

主菜五花豬,有烤豬肉與香腸。雙主菜概念使餐點,滿足味蕊的享受。



披薩搭配烤肉,升級版烤野味 !

新鮮生菜拌烤肉吃,少許蒜末,令人懷念 !

隨餐附有漢堡麵包,發揮巧思變成「進階版漢堡」。


餐後甜湯是阿里山野生愛玉。

吃完午餐結束阿里山下的鄒族文化園區巡禮。第一次住到四合院民宿讓人驚豔,園區原民文化與餐點值得品嚐。下次出發上阿里山前,別忘到山下景點騎走。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