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山段自行車道從水社至向山遊客中心,將日月潭兩個重要休憩點連成一線,全長約3.4公里,其中400公尺長的「水上自行車道」,途經水社壩、溢流井、永結同心橋,還有向山與看見拉魯二處眺望平台。

清晨是體驗日月潭自行車道最好時刻,查好日出時間,趁遊客還在夢鄉時出發,享受晨光前絕美「一個人的日月潭」。

教師會館前有棵「迎客松」,公教人員中的老師總是博學多識,取名媲美大陸黃山海拔1680公尺的迎客松。

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涵碧半島建了一幢木屋,命名為「涵碧樓」,裕仁皇太子來台視察時成為招待所。光復後蔣中正總統經常來涵碧樓渡假或思考國事,也是招待國外賓客的重要據點。

涵碧樓紀念館旁有世紀名人錄,都是曾入住過的名人。

名人留下到訪手印,感受與「女神」最近的距離…

整修中的「日月行館」,座落於涵碧半島最頂端,居高臨下將日月潭的靜謐與壯闊一覽無遺。

蔣中正總統篤信基督教,在台灣興建三座耶穌堂,分別為「台北凱歌堂、日月潭耶穌堂、梨山耶穌堂」。

耶穌堂隱身於涵碧半島樹林之間,黃牆白柱的羅馬式建築匯聚古典優雅的特色。

象徵感權時代的「蔣公座椅」已不復見。內部為白色典雅內裝,與充滿異國風情的彩繪玻璃!(照片取自耶穌堂臉書)

耶穌堂下方梅荷園為昔日憲兵隊駐在地,以憲兵梅荷精神象徵命名,九二一震災後,軍方釋出這塊絕佳的觀景平台,讓遊客不必住涵碧樓,也能觀賞最美湖光山色。


昔日「梅荷園」監控來往涵碧樓人車與船隻,確保絕對萬全。因為層層管制,造就了日月潭神秘的身影。


梅荷園是親民且欣賞日月潭之美最好的視角。晨光中的拉魯島與伊達邵碼頭。


觀景台往下望,靠泊水社碼頭的船隻、倒映中的水社大山,很多風景照都從這個角度取景。

水社碼頭與伊達邵碼頭,週邊有熱鬧的餐廳與小吃,還有民宿飯店,很多都是921災後重建。

日月潭曾是陸客必到景區,因排隊拍照引發爭議不斷,乾脆多豎幾個地標石,滿足陸客愛照相的參訪習性。

涵碧文學步道入口。

慢騎文學步道,晨間各種鳥類活躍林間,還有精選詩句能鑑賞。


蔣公涼亭是蔣中正總統與夫人欣賞風景的地方,也是世界唯一的武裝涼亭。(遊船時才能看到)

涼亭遠望水社大山、拉魯島。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內陸湖泊,群山疊翠,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碼頭設有憲兵駐守崗哨遺跡。當年防止遊客靠近,現在成為歷史景點。

早期專為蔣中正總統建造的蔣公碼頭。展示與夫人搭乘的專屬用船。


入住涵碧樓最大特色是客房陽台緊鄰水池、與近在咫尺的潭景交織,水池上有荷花,感覺像在日月潭裡游泳的感覺。


步道直騎往水社碼頭。

水社街上有單車出租,想騎車的遊客也能享受環潭樂趣,有些民宿也有提供。


騎過水社碼頭與商圈,熱鬧的名勝街對面是昔日邵族舊部落。

二十世紀初期邵族六社人口約五百多人,原住今日水社一帶。1930年日本人因圍湖蓄水發電,將六社遷移至今德化社(伊達邵)居住。

水社北旦碼頭鄰近停車場與民宿區,水社段自行車道起點。


清晨六點多,來到今日環潭的起點。

水社騎往向山是公認環潭自行車道最美的一段。步道旁有景點,臨水種植不同樹種,不同時節,有不同的美。


龍鳳宮月老廟前,日月潭唯一遊艇維修碼頭。

待維修的遊艇與溢流孔。

龍鳳宮月老廟主祀慚愧祖師、北極玄天上帝、天上聖母。原拉魯島(光華島)全台第一座主祀月下老人的廟祠,遷移至龍鳳宮後成為月老信仰重地。切記雨傘不帶進廟,雨傘諧音與「散」相同。

清晨空蕩無人,沒有烈日、欣賞涵碧半島水波無痕的壯麗潭景。

對面是「水上自行車道」。沒想到還有人起的比我早…

潭畔步道有日、月造型的涼亭。


水位回升至高點,著名景點「水中樹」(水柳樹)佇立潭面,搭配光影變化與視角,有不一樣的美感。

「水上自行車道」建在水面上,車友體驗在水上騎車的快感,是來日月潭必騎的路線。

換個角度欣賞倒影中的涵碧半島。

結束水上自行車道,騎到環潭公路旁,要留心分向道中的樹木,千萬別賞景時撞上去。

前方涼亭旁為溢流孔。

溢流孔用來排放日月潭多餘的水至水里溪,附近居民稱為「天井」。

溢流孔連接地下隧道供給水力發電廠,當時稱為「東洋最大水力發電工程」,至今還是參觀的景點。

騎抵水景觀悠美水社壩。


水社壩上方是木棧道,請牽車通過慢行,比較安全!

一人一車將山景水色,一覽無遺!

若不想騎木棧道,要騎上環潭公路。

向山段環潭自行車道終點在向山行政中心,也能經月牙灣、頭社壩至環潭一號隧道口,可眺望頭社盆地,與青龍山等景點。

水社壩旁有一處殉難碑。紀念日治時代修建水力發電廠時不幸殉職的鐵道員工,供後人憑弔。

附近有九蛙秘境露營區。

別弄錯以為「九蛙壘像」在此,差了一個日月潭之遠。

遠望日月潭最高峰水社大山(海拔2059),曾是小百岳之一,因山高路遠,不易到達被除名。


換個角度看水社壩,潭水感覺近在咫尺。

轉入叉路口,減速騎往「永結同心」橋。


「永結」、「同心」兩座自行車與行人專用橋,由白色橋墩、木步道組成。考量騎乘的流暢性,建成跨越水際的弧形橋面。

對面是晨騎終點向山遊客中心。

永結橋長約54公尺為婚紗攝影熱區,白色橋墩倒映潭面,交織出浪漫唯美的場景。

這一帶迴彎不少,務必減速,注意對向下坡下滑的單車。

同心橋設計構想起於邵族四手網之造型。

婚紗廣場透過植栽造景擺設出心心相印,與落羽松相互呼應,成為新人拍攝婚紗景點。

整排的落羽松,依照季節的變化呈現不同顏色。秋冬季節是落羽松最美的時候。

向山遊客中心,廣場有大幅日月潭地圖。


向山遊客中心由日本大師設計的清水模建築。雨天可將單車騎到走廊下停放。


清水模建築灰色外牆,獨特建築樣樣式,營造獨特空間感!


自行車直接騎到廣場入口。

遊客中心的清水模外牆,獨特建築的空間感,以環抱日月潭為意象。

遊客中心有咖啡廳、商店。休息喝咖啡,吃霜淇淋再出發。

特色能看到潭面交疊水景。沒去過涵碧樓,一樣能感受日月潭的魅力!

離開遊客中心,騎往向山觀景台與看見拉魯平台。

騎入竹林車道,不同角度來看永結同心橋。


沿途兩旁有竹林樹蔭,騎上觀景平台,微有上坡。

向山眺望平台為懸臂式觀景台。日月潭有「三小」特色,分別為拉魯島、邵族、土亭仔燈塔,意指台灣最小島、最小族群、最小燈塔。島上有株茄苳樹,邵族祖先們在樹下立誓,子孫世代長居於此,每年在此祭祖。

沿著車道再繼續前進,抵達「看見拉魯平台」。

陽光露臉後晨光山景轉換為潭水靈秀之氣。

返騎教師會館,騎過婚紗廣場上的落羽松。早起散步的遊客開始現身,一早騎車最安全。

嫌自行車道太擠或不想慢騎,騎到台21線,經「山明、水秀橋」,很快就返回水社。


山明橋路口有地名特殊的「豬哥坪」,常有遊客詢問是否專營「種豬」行業?

「豬哥坪」為山區地型,想找到豬都很難。原為發電廠施工人員的宿舍區,地處遙遠、難有機會看到女性,「豬哥坪」地名不脛而走。

重返水社壩。

用完早餐再遊船。

教師會館早餐以中式為主,不住房,也能購買早餐券。

活力早餐,最近沒有騎單車,食量也變小了!


日月潭有三大碼頭,分別為水社碼頭、玄光寺碼頭、伊達邵碼頭。略事休息,兌換船票,出發遊潭。

遊潭行程有固定行程,航行方向以逆時針行駛(水社碼頭→玄光寺碼頭→伊達邵碼頭→水社碼頭)。

來到遊艇浮動碼頭,準備出發。


遊艇船長也是景點解說員。日月潭有大小遊艇近百艘,加上「水上人家」,沒有畫分航道可能發生撞船事件 !

潭面幾乎無浪,搭乘舒適的遊艇更親近潭光山色。

日月潭最高水深達27公尺,以拉魯島為界,分為日潭和月潭。水源來自濁水溪上游,發源於合歡山區。

搭遊艇從不同視度,才能清楚「看見」日月潭。

涵碧樓下方蔣公涼亭,清楚看見「武裝涼亭」(下圖)。世界唯一武裝涼亭下方建有射口,以防水上突襲。


行經邵族祖靈據守之地拉魯島,邵族祖先追逐白鹿到此,發現獵物、魚獲很多,決意定居日月潭。

抵達第一個遊潭景點「玄光寺」。


這艘專門打撈潭面垃圾的工作船。

與日月潭同樣出名的「阿婆茶葉蛋」。

阿婆茶葉蛋使用埔里的香菇和魚池鄉的阿薩姆紅茶一起煮,在地食材,才有美味茶葉蛋。

碼頭邊有原住民表演傳統歌舞,嘹亮歌聲宛如音樂天籟,打賞小費是一定要的。

美好歌聲中吃完阿婆茶葉蛋,駛向伊達邵碼頭。

山頂上玄奘寺建於民國五十四年,前臨拉魯島,後依青龍山。

經過海拔750公尺的土亭仔燈塔。

土亭仔燈塔是台灣目前標高最高的燈塔,設有三種顏色探照燈具,區別三條航道,原供夜航遊艇標示航道使用,目前禁止夜航,就此停用。

經過著名「水上人家」,抵達伊達邵碼頭。

碼頭有「九蛙疊像」裝置藝術。

逛伊達邵商店街。有賣烤的小米麻糬、山豬肉和烤香腸等美食。

伊達邵碼頭有連鎖酒店與傳統民宿供選擇。


碼頭再出發,航向水社碼頭也是終點。


昨天上集坐過的纜車,還有主祀武聖關公、岳飛,至聖先師孔子的文武廟。


泳渡日月潭起點朝霧碼頭。

經過二個小時遊船,終於返抵水社碼頭。

返回教師會館收小折與行李,結束二天騎遊環潭自行車道之旅,體驗搭纜車與遊船,最後在「留客松」前留下美好回憶…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