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濃原名「瀰濃」,清雍正時「臺灣輿圖」已有「彌濃山」地名。日治時期日本人發現瀰濃的鄉園景緻,與千里外名古屋附近岐阜縣的美濃平原相似,故在1920年將「瀰濃」更名美濃,藉發音療癒濃密的鄉愁。

高屏地區的客家族群沿襲朱一貴事件中「區域聯防」戰術,動員民間武裝抗日組織,照地理位置編列「先鋒堆、前堆、中堆、後堆、右堆、左堆,合稱「六堆」,而美濃、高樹編為「右堆」。

輕騎慢遊美濃的同時,不忘體驗美食,在地客家粄條與特有水蓮麵包都是代表性美食。


運動中心設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站。美濃景點密集,適合騎單車,方便停車,又能親子同遊。

美濃國中校舍建築有客家夥房與菸樓意象。校史悠久培養許多在地人才。

自有科舉以來,美濃地區產生數十位進士,光復後培養出許多博士學位,故有「花蓮鳳林出校長,高雄美濃出博士」美稱。

美濃國中體育館。

體育館整修成「運動中心」。

美濃國中位於地區中心。

行政大樓黃色紅圈是校徽「美中蝶」,代表鄉士情懷與「黃蝶翠谷」的地理特色。

騎過中正路,美中路旁為區公所與美濃分駐所。

美濃仍留存濃厚客家風情,在地客家人用質樸的生活態度,呈現「鄉村小鎮」的生活。

美濃冬遊記(上集)古蹟之旅從美濃舊橋開始、昔日分駐所(文創中心)、圖書館、永安老街(夥房)、福德祠,最後美興街品嚐客家美食。

美中路是美濃的行政中心,區公所、戶政所、分駐所都在這裡,便利鄉親洽公。


地政事務所與衛生所。

來到美濃到處都能看見山,層疊起伏的山頭為月光山,又稱筆架山(遠看像筆架)。此山雄踞讓美濃人才輩出。

區公所規劃「古蹟、民俗、宗教、文學、親水」等不同主題單車路線,讓車友選擇喜歡的路線輕騎慢遊。

美濃市場位於中正路,在地露天攤位,主要為自種自售的小農販,最大特色是此起彼落「走馬該」的客家話溝通?

市場商家雖是綢布店,仍賣蔬果為大宗。

美濃遊古蹟必到的「舊橋」在市場旁,歷史悠久依然供行人與機車通行。

舊橋頭尾二端都有石猴柱,駐守橋前避免汽車通行,也保護美濃人的共同回憶。

石猴下方有「保橋護童碑」。為確保學童行人安全,保存唯一地標級橋樑古蹟,適逢猴年特別雕刻石猴,分別鎮守南北橋頭,特誌為記。

舊橋建於日治(民國19年),因昔日美濃溪需依靠竹筏來往不便,興建全長73公尺,寬4公尺的水泥橋,雖已經歷94年的歲月風霜,仍然保持堅固完整。


舊橋歷史悠久,美中路已有新橋,往來市場買菜或往永安老街的美濃人,還是喜歡走舊橋。


過橋騎往永安路,國小校門口對面,有家類古宅的民居,雖不顯眼卻是一家麵包店。

啖糕堂前身為「保壽堂診所」,搖身一變為文青風格的蛋糕烘培店。

改制後的「美濃鎮」,只能在舊門牌上發現了。

走進啖糕堂,原日式建築典雅風格,保有老屋老診所的面貌。

書架上精裝原文書,裝修呈現文青風!

唯一留下的診所遺跡是小朋友搖搖馬,還有掛號與取藥口。

野蓮是招牌之一,美濃盛產的水蓮,搖身一變成特色料理。

吃過很多次水蓮料理,第一次吃到水蓮麵包。

水蓮變成麵包佐料還有清脆口感,吃起來跟香蔥麵包很像。在地野蓮的清爽,正好平衡了麵包油膩感。

離啖糕堂不遠是「舊美濃分駐所」。位於全庄中心處,日治時(1928年)建成有東洋特色的日式派出所。

舊美濃分駐所和洋折衷式建築,具「日本衙署」造型,後方新建的圖書館,感覺不到以前「衙門」或派出所的威嚴感。

日治初期各地仍有反抗勢力,日式派出所外建構碉堡等防禦工事。


現為美濃文創中心,裡裡外外充滿東洋風情「前美濃警察分駐所」。

周邊的百年美濃國小已煥然一新,昔日「庄役場、信用組合、永安老街、車站、穀倉」等都拆除或重建,只剩舊派出所屹立不搖。

美濃街區僅存日治時官署建築,「分駐所」是後來掛上去的。

舊派出所為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立面狀況仍佳。

四週仍保存有日治時防空洞設施。

日治時期為加強戰備,建築物外觀採用防空保護色、表面凹凸的面磚能避免反光,如淺綠色、土黃色或咖啡色稱「國防磚」。

從後門進入舊派出所,整理後變身文青咖啡館。


原木構桁樑已整修過。透過昏黃的吊燈,很有歷史懷舊感。


就算沒有喝咖啡,也歡迎遊客參觀。

後方空地為高雄市立圖書館美濃分館。

圖書館內部像咖啡館,很有質感的讀書氛圍。


館藏有一般圖書館少有的客家書籍。

階梯還有客家話教學。

離開圖書館,拐個彎是美濃第一街-永安老街。

永安老街源於初期開墾的客家先民為求「永久安居」而命名。


老街是美濃文化的縮影,更是客家夥房菁華所在。

老街有少見二層樓洋樓,算是夥房中的豪宅。

屋簷下方保留電信舊礙子,老街一角也有現代風情。

美濃第一家修舊如舊的邱家夥房。經文化局核定為市立古蹟,開放時間,免費參觀。

邱家先祖曾於北宋年間累官至樞密院使。樞密使為輔佐宰相,分掌軍政,與「中書省」分掌軍政大權。

門楣上高掛「特恩文魁」。科舉時代取得功名後,地方官會進匾在宗祠,以示嘉勉。

夥房內有邱家的生平介紹與文物。邱家第18世祖邱福麟為開台祖,清咸豐九年於美濃置產,逐漸成為美濃代表家族之一。

客家人最注重的宗祠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重現邱家百年前生活面貌。

屋樑上桁木提醒後人莫忘「世代書香」的家訓。

邱家夥房曾是辦學的學堂,百年前美濃國小創校時暫用的教室。

屋後有塊空地,原夥房建築於「美濃大地震」毀損。修復後維持舊狀。

廚房是同姓家庭共同生活的縮影。客家人觀念裡,由同姓血緣的多個家庭共同居住才能稱為夥房。


廚房有人字形窗花,寓意多子多孫,多福氣。

離開邱家夥房,對面為邱家後代曾擔任日治時首任庄長的邱義生故居。

老街與民生路交會口的永安福德祠。

福德祠鄰近美興粄條街,是美濃最早發源的伯公壇之一,又稱「坑仔底伯公」。

永安福德祠位在橫溝旁,負有守護渡口安全,也安撫因渡河罹難的亡魂。

福德祠古物保留於旁,有道光年間的石碑。

美興粄條街景能看見青綠雄偉大山,出門就是月光山。

午餐來吃林家粄條。

客家特色菜中「豬腳、粄條、高麗菜封」最有代表性。

今天要吃客家美食,常吃的豆干、滷菜就不點了…

客家傳統高麗菜封、冬瓜封、客家小炒、豬腳。


菜色油亮,讓人食指大動的紅燒豬腳。

先上白飯來配客家小炒。

客家小炒有魷魚、豆干、肉絲等。客委會還曾經辦過客家小炒全國爭霸賽。

再加點花生豆腐,留到最後像吃甜點一樣。

粄條分為乾拌粄條、熱湯粄條與熱炒粄條三種吃法,最庶民的經典小吃。

粄條在客家稱「面帕粄」,因成品像洗臉的面帕(毛巾)得名。

客家人農忙或勞動時,在正餐間會吃粄條當點心,以補充勞動體力。簡單來說,有下田做事勞動的人,可以享受一碗「面帕粄」。

騎完古蹟之旅,下半場「水圳之旅」再出發…

美濃有YouBike租賃站,單車遊美濃不必刻意準備,沿路旁設置路線與導覽解說,可以欣賞田園風光,對美濃的歷史人文也會有深刻認識。

(預告下集)…
美 濃 冬 遊 記 ( 下 集 )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