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義市因古城形狀如桃子又稱「桃城」。「嘉義縣城」(諸羅)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後因戰爭與地震而毀壞。光復後只有西門未改設圓環,而北門、南門因交通需求改設十字路口,只留下完整的東門圓環。

最有特色的南門碳燒杏仁茶加蛋、配油條,路邊露天用早餐非常特殊,沒有店面與精美餐具,卻有在「嘉」古早味與人情味。

嘉義車站創設於日治時,隨市街逐漸繁榮成為台鐵一等站。月台有明顯指標,與陳年車站風格截然不同。

清乾隆年間林爽文舉旗反清,諸羅城民協防清軍有功,乾隆皇帝下頒「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之旨,將舊名「諸羅」改為「嘉義」。

地下道彩繪以「KANO」為主題,球迷或車友來到孕育嘉農棒球隊的嘉義市,重溫電影裡讓人感動的片段與場景。

若不自帶小拆,車站有「Ubike2.0」站點。以騎單車漫遊圓環,造訪景點與美食。

隨著疫情漸緩,昔日站前緊載口罩的大白熊,展露久違的笑容。(下圖為舊照)


中正路騎往文化路吃早餐。

中正路一帶為書院里。里內有清朝時「書院」,學子勤於向學,常有不凡成就,故以「書院」為里名。

嘉義特色美食除了加美乃滋(白醋)的涼麵涼圓,還有大街小巷香噴噴的雞肉飯。

人氣店家「雞肉飯」曾上新聞版面,昔日無預警拉下鐵門,還貼公告:「老闆跑路、員工渡假」,讓人不禁好奇「老闆」出了什麼事?(照片取自網路)

嘉義每家雞肉飯醬汁都不同,有偏好雞油味,也有愛好醬香味,總結生意好的店必有一鍋特別的醬汁,才能讓雞肉飯香完整呈現。

櫃台有小菜可挑選,點餐時順便點幾盤,相當方便!

現炸糯米腸,內包花生,沾點醬油膏就很好吃!

雞肉飯清淡微甜,帶皮雞肉不柴。加點半熟鴨蛋荷包蛋,來拌飯超讚。


半熟蛋黃拌雞肉、雞油一起吃相當美味。

早餐100元有找,有開發票,中大獎再來「嘉」消費…

文化路基督教浸信會的純白建築,在夜市與圓環旁顯得格外靜好。

文化路轉民族路來到民族公園。全台灣公園密度最高的嘉義市,面積不大的嘉義市,據查大小總計34座公園。

嘉義市為什麼要那麼多公園?因為有位超愛蓋公園的「公園市長」。

文化公園對面有座氣派牌樓,主祀玄天上帝的震安宮。

震安宮舊稱「五安境廟」原在西門外,因有水埤存在,在地人稱地名「過溝仔」。

震安宮初建於清道光年間,光緒年間迎請玄天上帝奉祀,改名為震安宮 。


民族小學。


世界主要城市,原來美國紐約離嘉義最遠…

抵達第一個南門圓環。

昔日嘉義有四大古道,從八掌溪渡口往市區經宣信街,抵達南門。也是出城往中埔、阿里山必走的路徑。

南門圓環原有門樓舊址,1704年(康熙43年)設諸羅城時,即建置南門城。

舊有南門城垣多次擴增,始終未遷移。在1906年(明治39年)嘉義大地震時,南門城被震毀。

光復後南門改設十字路口,兩側紅色城門刻有「台灣第一城」、「諸羅三百年」,可見歷史地位。

老一輩嘉義人對「南門圓環」的印象是噴泉與大鯉魚。圓環一角有「鯉魚」標誌過往歷史。

碳燒杏仁茶一早位於圓環旁,愛吃這一味的遊客圍著老闆,眾人圍坐小椅子上。老闆只問:「杏仁茶要不要加蛋?」

老闆身邊只有鐵桶、茶壺、火爐、鍚杯,只賣簡單的杏仁茶配油條而已。

炭燒杏仁茶從早上六點開賣,賣完為止,最多到十點就休息。

老闆像變魔術一樣去掉蛋清,把蛋黃放進鐵杯,筷子沾點鹽,先把蛋黃打散,再從煤炭爐倒出熱騰騰的杏仁茶沖進蛋液中,最後把油條交給你。簡單的早餐,飽足感會到中午。

喝完杏仁茶與油條,再騎走旁邊「崇陽古道」。

崇陽古道為清朝時官員進出「諸羅城」的主要道路(官道)。

古道位於光復里,短小巷弄(200公尺)卻有許多古蹟與文物。

崇陽古道短短巷道種滿植栽與彩繪,營造社區新氣象。


文昌街交會口是「羅漢仔醬油廠」。

老醬油廠早已停產,保存製作醬油設備、文物,有懷古追思的意境。

圓環附近有開基七郎廟。

七郎廟供奉北宋天波府楊家將中「楊七郎」。

楊七郎驍勇善戰於瓜州慘遭奸匪陷害,亂箭射死,宋朝皇帝賜忠孝武勇鏢騎將軍。

離開崇陽小巷轉入南門市場。嘉義市場的特色是機車比行人還多,市場裡塞車,才是嘉義的日常!

南門與東門相鄰,和平路直騎就到了。

沒騎到東門圓環,遠遠看見外觀像「大菜籃」的夢幻風格酒店。

酒店孔雀藍色外觀,對映藍天白雲,非常搶眼。

門口有濃濃泰國風情。

酒店旁忠義十九公廟。

廟內供奉林爽文事件中戰死的諸羅十八位義民,與一隻義犬忠義事蹟。


因忠義十九公之義行,乾隆皇帝將「諸羅」賜名為嘉義,成為全台唯一因廟內尊神而改地名的區域。

忠義十九公廟是嘉義唯一主祀神犬的廟宇,信眾蒞廟參香,也能摸「義犬公」祈求好運。

若有寵物走失,飼主會向「義犬公」求助?據說很快能找到遺失的寵物,非常靈驗。

十九公廟旁有根門桓是歷史悠久的「東門城桓」。

1906年3月17日嘉義梅山發生強烈地震,災情慘重,重建時將市區四座城門,除西門規劃道路拆除外,各門原址興建圓環,昔日城垣均拆除。

東門城拆除後的舊建材,被移到十九公廟後方重建。二次大戰後移到嘉義公園裡,因感念王得祿將軍,建材助蓋「太保樓」。如今只剩原東門一根城桓。

圓環接公明路,盡頭是嘉義公園與棒球場,還有射日塔(忠烈祠)。

東門圓環在1915年設置,比中央噴水池晚2年,為市區最完整的城門圓環,也有百年歷史。

東門圓環1945年豎立四位尿尿小童,曾替換為銅雕少女。因市民希望小童回歸,2000年重豎四尊來自比利時的尿尿小童,留下歐式風格的圓環景緻。

有人說嘉義圓環各有特色,北門有岳飛、西門有自由女神、南門有鯉魚、東門有尿尿小童,還有藍色大菜籃 !

圓環旁原空軍市場火婆煎粿很夯,總是人潮滿滿…

煎粿是嘉義的特色小吃之一,份量大、熱量足,外觀像常吃的蘿蔔糕。

來晚吃不到煎粿或蘿蔔糕,也有山東大餅可以選擇。

來到東門圓環要吃「原空軍市場煎粿」。

門口的立牌就知道是家有歷史的老店…

嘉義市區原有多處眷村,民國94年眷村拆遷後,許多眷村小吃散布各角落,家鄉味仍吸引熟客探店品嚐。

市場小吃價目表總是暖心,一個人的早午餐絕對百元有找。

舒適的用餐空間,門外是車水馬龍的市場。

餐桌底是老式裁縫車做成桌腳,非常特別。

最有年代感是縣警局於民國68年核發「原空軍市場攤販營業許可證」。當時還沒有市政府(民國71年改制)。

煎粿原料是蘿蔔糕。切好的煎粿在油鍋熱煎,表皮才會軟,口感札實。

點三種只要65元,比雞排或便當還便宜。

表皮微焦的煎粿有蘿蔔清香,淋上醬油膏,適合口味不重的人來吃…

豬血湯撒上韭菜,灑些胡椒粉就對味了。

原空軍市場蘿蔔糕入選全台「小吃500碗」,嘉義小吃有砂鍋魚頭、火雞肉飯、涼麵涼圓、烤玉米、魯熟肉、鱔魚麵、網絲肉捲等,能入選不容易…

離東門市場不遠有九華山地藏庵。

現今廟宇在1971年改建高七層蓮花寶殿。

對面有尊大型地藏王菩薩的坐像,還沒入廟遠遠就看到。

地藏王菩薩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佛教「四大菩薩」。

先到地藏庵旁「嘉邑昭忠祠」。

改建前的昭忠祠,黑白對照,很有對照感。

昭忠祠奉祀清代嘉義三大民變「林爽文事件、張丙事件及戴潮春事件」中犧牲的義民英靈。

昭忠祠沒有門神,「忠貞期報國、勇敢務安民」,二句道盡義民對國家的付出…

「昭忠義民公」神位碑。

攝於彌陀寺東方小丘上的義士塔(國定古蹟),合祀三大民變犧牲義民靈骸。


重返地藏庵,走上高大台階,二樓才是正殿。

映入眼簾的地藏王菩薩佛像與隨待兩側的韋陀尊者、伽藍尊者等護法神像。

抬頭是精美藻井。

地藏庵有七層樓,四樓大悲殿、五樓彌陀殿、六樓藥師殿、七樓大願殿。

備有電梯供行動不便的長者直達七樓。

很快上到七樓,廟頂能俯瞰嘉義市,展望極佳。

七樓為大願殿,供奉四尊大願地藏王菩薩。

返回一樓,信眾提供各種口味的糖果、餅乾與大家結緣。

忠孝路直騎來到檜意森活村。

檜意森活村是全台最大日式建築群,經古蹟修復後對外開放,有電影KANO加持,觀光客源源不絕。


檜意森活村對面忠孝路與林森西路交會口是昔日「北門圓環」。

昔日「北門」不見任何遺蹟,只剩北門驛與招牌。

檜意森活村對面是嘉義林區管理處。「精忠報國」的岳飛雕像就在這裡。

消失的「西門」有自由女神像,變成十字路口的北門有岳飛雕像駐守,有分庭抗禮的意涵。

北門驛前方樹蔭下,懷舊風格的玉山旅行咖啡,曾經是阿里山鐵道路重要的旅館。(舊照)

歷史建築「玉山咖啡旅社」,二年前一場無名火燒毀待重建。

日式建築北門驛改建中。昔稱「北門車站」的北門驛為阿里山森林鐵路起點。

阿里山運材鐵道起點在北門,日本人稱車站為驛,命名為北門驛,海拔31公尺。

北門驛旁以熊、企鵝與狐狸等動物睡姿為主題的沈睡森林廣場。

廣場入口以櫻花主題鐵拱門,呼應北門驛為阿里山入口的意象。


裝置藝術是閉著眼睛睡覺的動物,萌樣很可愛。



懷舊感的防空洞裡躲著狐狸,一樣閉著眼睛在睡覺。


躲在樹上的小動物也睡著,感受到生氣勃勃又寧靜的森林氛圍。

嘉義市因「四大圓環」而有繁榮的商圈,處處熱鬧。圓環旁有古蹟與美食,保留嘉義人昔日生活記憶…

(預告下集)
騎 遊 嘉 義 四 大 圓 環 ( 下 集 )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