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區間車帶小折出遊,計畫在崁頂站下車,騎往潮州鐵道園區一遊,騎程約6公里,慢慢騎過去約一個小時。


經過潮鐵園區時發現開啟台灣鐵路由蒸汽動力時代,進入到柴油電力時代的「柴電機車頭」仍在服勤,只能在鐵道園區看到了。

崁頂站只能單線停靠,少了通勤上班族與上學同學,整個車站冷冷清清…

崁頂站上行潮州4.9公里、下行南州2.4公里。民國79年因使用人數過少被降為招呼站。

配合潮州到枋寮段電氣化通車,改建後小站保留候車區與遮陽棚。

站旁種滿檳榔樹,遠遠看見屏東第一家公辦崁頂焚化爐。正好建在崁頂、東港和南州三地交界處,因為高度明顯,從那個方向都會看見白色高大煙囪。

崁頂站主要服務鄰近南榮國中學生,每日使用人數約為250位,每日有上、下行計有32班區間(快)車停靠。

可愛小車站,廁所上方有拼貼小瓢蟲圖案。

「小瓢蟲」是廁所通風孔,內外大不同。

約一小時一班區間車停靠,請自行刷卡進出站。

出站後轉身看精緻的月台型小站,像這樣的小站還有拔林、談文、鎮安…

田寮路直騎,來到全縣唯一的私立南榮國中,也是鄉內唯一國中。

國中是義務教育,家長願意多花錢把子弟送到南榮來唸要多付錢。南榮國中有英語村,對想把英文學好的子弟是有幫助 !

往回騎走187縣道,右轉往潮州、左轉到東港。187縣道貫穿崁頂鄉另187乙縣道連接南州。

緊靠東港、潮州鎮的崁頂鄉,與大鎮比鄰,崁頂鄉更充滿純樸的農村風味。

一早來到崁頂吃魯麵、魯米粉。曾經在九如鄉吃過魯粿仔,來到崁頂再來試試有何不同?

小站經營超過50年,對外出遊子是家鄉料理,外地人要來嚐鮮!

以傳統菜色為主,魯麵有米粉與粿仔,二種選擇?

九如招牌魯粿仔,配料快炒,加上勾芡湯汁,微酸微甜度,深具特色。(攝於九如)

點了魯粿仔與骨邊肉。

魯粿仔分量不小,配料有豬肉,丸子,豬肝、高麗菜等,幾乎內用都會點上一碗。

二尾蝦子、肉片、豬肝還算豐富,一樣快炒再加湯汁勾芡。

湯頭有點像炒鱔魚麵的湯汁,酸酸甜甜有點辣度。

骨邊肉是豬排骨切剩下來的肉片,彈性口感好,沾醬油膏與薑絲,與魯粿仔一起吃很彭派。

特有魯粿仔,據說屏東以外吃不到。

吃完魯粿仔,對面是崁頂國小。

國小大門好像是廟的牌樓一樣壯觀。

「雪恥復國」對小學生來說有些沈重…

崁頂鄉有崁頂國小﹑力社國小﹑港東國小,只有崁頂國小有百年歷史。

校徽象徵充滿活力,喻意學生要積極進取。

校園一角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像。

國小旁是崁頂分駐所。

崁頂社區活動中心外牆有「嚴禁居民掘土破壞墳塚碑石」,是崁頂鄉唯一保存的古碑石。


活動中心旁是北極殿,有史可查乾隆29年(1764年),崁頂街「真武廟」已建廟。

碑石立碑時代為清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西元1774年),碑文是教化民眾不能為取砂土而隨意破壞墳塚碑文。

北極殿供奉玄天上帝、註生娘娘、土地公、王爺等神明。

潘麗水大師級畫作門神彩繪。

抬頭可見雄偉藻井。

藻井四週刻滿神明,非常有特色。

供奉玄天上帝,保佑鄉民。

殿前陪祀康元帥與趙元帥。


光復後由於資金不足無力購買廟產,民國五十年由時任主任委員李順德同其他委員買下廟地,再出售西邊廟地,餘款再修建兩旁廟室。

崁頂鄉以壓製高級麻油聞名,百年老店,仍遵古法製造麻油。

手工製造麻油、香油、麻醬等,崁頂街上「義」字輩,都是師兄弟已是崁頂麻油業的代表。

貨架上各種麻油產品貨色齊全,方便性十足的麻醬包,拌麵來吃,香氣迷人。

崁頂鄉開發很早,明朝末年由大陸福建漳、泉二地居民前來開墾,原屬新園鄉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行政區域調整,正式設立崁頂鄉。

崁頂鄉共有八個村落,分別是崁頂村、園寮村、力社村、圍內村,洲子村、北勢村、越溪村、港東村,均為典型農業社區,早期栽種甘蔗供應南州糖廠製糖使用。

崁頂鄉特色門牌形象是苦瓜,因為苦瓜在崁頂種植面積最多。據說鄉民拒絕使用苦瓜為代表,隨特色門牌掛出獲得廣大迴響。

苦瓜是良菜卻苦口,因富含維生素B、C及具清涼解毒的藥性,普遍受國人青睞。

鄉公所旁是基督教長老教會。

基督教長老教會造型雄偉,建築線條簡潔,非常有特色。

白色三角塔建築,屋頂十字架象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能成為潔淨、堅定信仰。

教會對面空地是「崁頂日軍通訊中心遺址」。

日治時「日軍通訊中心」佔地約2公頃,二戰時日軍在大鵬灣成立南進基地,崁頂鄉建有通訊中繼站。

「通訊中心」僅存紅磚牆,難以探索建築原貌,只從鐵網外遠觀,無法入內。

「日軍通訊中心」對面是「台灣國政府」。

崁頂歷經各個時代統治,連美國都能留下勢力範圍,台灣真是民主聖地。

能看見國道三號下方「潮州鐵道園區」。

國道下方建有自行車道,騎單車來參觀比較方便。

潮州車輛基地位於屏東線潮州站與崁頂站間。基地為南台灣車輛調度與維修基地,負責EMU900、EMU3000、推拉式自強號及傳統車廂之維修。

基地內有專門供應台鐵員工的自助餐,可惜無對外開放。

車輛基地外整排各種台鐵老舊車廂,怪手是專門拆除報廢車廂的機具,鐵路迷最愛的老車廂在此走入歷史…

騎過台一線轉入潮州鐵道園區。設有公共自行車,能從潮州車站借車,或串連周邊景點,來趟潮州一日遊。

台鐵潮州機廠雄偉大門。

售票亭是區間車外觀,有特色與台鐵元素。

入園門票100元、小朋友50元,未滿三歲免費、潮州鎮民入園50元。台鐵員工與身心障礙福利免門票。門票就是發票,可折抵園區消費50元。

很多鐵道迷特別來看百年檜木造車廂。

假日舉辦鐵道觀光活動,帶領遊客參觀全台唯一維修觀光機廠。

鎮區之寶是全台唯一50D「大物車」。

大物車由台灣鐵工所在1942年打造,能載重50頓,曾經從高雄港運送渦輪發電機到高雄火力發電廠。隨著時代變遷,目前全台僅剩1輛展示於園區內。

軌道所用石頭稱「道碴」,能分散列車的重量,防止鐵軌下陷、減少塵土堆積、避免滋生雜草、固定軌道及減少震動等作用。

展示1926年(昭和年代前)貨車車軸、1939年(昭和14年)輪幅式車輪。

轉向架又稱台車,是列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由於位於底部,很難可以看清全貌。

園區到處有列車元素、焊工坊以列車零件做成機器人、椅子,超好拍的。



電動遊園車,付費上車能介紹園區景點與展示列車的解說。


除了會跑的「小火車」,還展示各種Q版現役列車頭。

有太魯閣號、自強3000、鳴日號、普悠瑪等,將來還會打造扇形車庫,敬請期待!

路旁「大紅花路燈」超有趣,站在花朵下方,感應打開遮陽!


台鐵不同於高鐵、捷運,它有貨運服務的功能,且貨車種類非常獨特、與客車截然不同。

傳統藍皮宿營車廂,給辛苦外出維修道班住宿。

「30ES32375」原屬於鋼樑隊,內部將原車廂改造,做為工程宿營之用途。


據說清代時火車票以「郵票」形式販售,當時客車空間有限,大件行李需集中特別車廂運送,因此才有行李車,也有專人看護(守車)。


守車為貨運列車未端,作為車長辦公空間。黑色外觀,車門寫著:「無論軍民嚴禁搭乘貨車」。


園區裡放養可愛水牛與迷你馬。列車旁有乳牛散步,很療癒的畫面。



可愛麝香豬與小羊、小鹿。來訪小朋友能近距離與小動物們互動。


原是滯洪池的水岸結合綠意的草皮。藍天白雲下,四週設置不少帳篷座位區,氛圍很好。

鄰近潮州空降場,天氣好時還能目視朵朵傘花從天而降…


池邊藤編大愛心與天鵝,遊客必拍觀景點。

池畔任何角度取景,都很浪漫…

湖遊客脫鞋走上畔天空步道,感受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生態池還蠻高的,透明玻璃,往下看很揪心。

最吸睛是鐵道玻璃橋上拍夕陽落日,非常浪漫。

附近像一座大型的鐵道公園,內容豐富、環境優美,好逛好拍。

大草原上陳列兩隻可愛又巨大的兔子。夜間點燈的兔兔燈光秀,歡迎鄉親來玩。


特地來朝聖全台唯一「TPK-2053」百年木造車廂。

百年木造車廂被指定為鐵道文物,鐵道迷迫不待登上骨董級車廂。

轉向架旁是專用電源線供給車廂電力。

連結器是連接列車的機械裝置,確保列車「車組」經物理作用力同步連動,整節軌道上列車能運轉順暢。

「連結」是機務很重要的工作,調度員要蹲在鐵道上與檢視與確保。(舊照)

「尾燈」有表明為列車尾端功能,避免後方來車追撞。

尾燈於夜間亮起時清楚可見,白天靠紅色外圈有警示效果。看到前後標誌燈俱全,代表列車完整通過。

伸手一摸,真是百年古董了…

台灣唯一的木造車廂,1921年上線執勤,台鐵把它維護的很好,像新的一樣。

白色窗簾讓人有期待感,玻璃窗是後來加上去的。

內裝是木作頂棚、昏黃頂燈、木製走道與座椅。鐵道迷一生有幸坐一次,該有多好?

別具氣氛的復古燈與老吊扇。


開門後經年累月的檜木味撲鼻而來,木造質感與鵝黃歲月感,感謝機廠員工巧手修復讓它重生。

百年檜木火車上有洗手檯與廁所,最高級別的享受。


百年車廂旁是曾經使用的貨運列車。

專門運送生鮮果菜的通風車,有特別冷氣排氣孔。

貨車展示區,旁邊都有詳細的解說。





最年輕的貨車年紀都比我大,還是飄洋過海的舶來品。

每逢六、日都有從潮州站搭區間車出發,參觀南方小站遊程。

區間車停妥在南方小站,開始遊程。

「南方小站」未列在台鐵路線圖中、專供台鐵員工通勤使用,算是「秘境車站」之一。

「南方小站」原名「高潮小站」(高雄至潮州),後經票選命名為「南方小站」,專營鐵道園區至潮州站,全程1.9公里。

參加導覽行程可以進入維修廠參觀,一睹平常看不到維修列車畫面,很值得。

這裡是潮州,也有專為員工爭取福利的鐵路工會。

遊客搭專用電梯上頂樓,經過貓道(鳥道),進入潮州機廠參觀。

貓道兩旁使用特殊線材保護,防止鳥類誤闖而設置防鳥網。

防鳥網較細,不傷害鳥類,也不會破壞整個視野景觀。

園區最高點,能遠眺鐵道園區四周美景,各股鐵道分岔進入「機廠」,是網美拍照好地方。

機廠是維修列車的大本營,擁有先進的維修設備,大幅縮短維修作業所需的時間及人力。

假日沒有施工,才能讓遊客入內,參觀平時搭乘的列車是如何維修?

離開廠區,從進站方向進入鐵道文物館。

跟著動線,認識鐵路維修、文物與歷史知識…

門口擺設目前很少見的標誌式手動轉轍器。

鐵圈圈內是「路牌器」,以路牌作為信物,讓甲站與乙站間確認區段無列車可安心通行。

台灣大多數車站已配置行車控制系統,路牌閉塞式只剩下平溪、內灣線、集集線在使用。

館內冷氣開放,佈景很童趣,「道班工」歡迎參觀…

屋頂挑高,內部就像一座大禮堂。

介紹機廠歷史:機廠負責維修列車,全台原設台北機廠、花蓮機廠、「高雄機廠」等三大機廠。

「高雄機廠」原位於高雄前鎮、苓雅和鳳山區交界,已遷廠至潮州基地,只留下紀念碑文。


高雄機廠為鼓勵員工學習,還首創「台語訓練班」。

潮州機廠的空拍照。

保留當年機廠機具與員工相片。


保留提醒專心工作的標語。

自動軔機主要作用控制鐵道車輛的運轉速度,使運轉中的列車能迅速地減速、停車。

手軔機通常裝設在列車後方,也就是自動軔機無效時,專供煞停之用。

當然遊客也能親手試試,司機員如何讓百噸列車煞住…

自動軔機旁舞台上是兒童遊戲區。

小朋友一起動動腦,塗鴉屬於自已的火車外觀。

彩繪列車等一下會現身大螢幕,很有成就感。

彩繪互動裝置,塗繪列車後投影在大屏幕上。

展示當年列車零件,很有歷史感…

展示不同年代座椅,提供遊客試坐,懷念昔日搭火車情境!

這張列車專座非常不好坐,據說是怕司機員坐的太舒服忘記開車而設計。

「阿公級電風扇」經過精心維修後再度服役。車廂內電扇靠列車行進中發電機而運轉,只要停下來比較久一點,就會停機…

各站專門使用的直流電鐘,也是古董級別。

已經走入歷史的「對號特快」與「觀光號」專列。


還有走入歷史的復興號列車。

運貨車廂外有一串集合數字、英文、注音符號的「神秘編碼」,那是台鐵人才看得懂的「國音電碼」。

神祕編號是「國音電碼」:分別代表車種、載重、貨車構造等資訊。

小朋友用注音來學車種的簡稱,簡單易懂!

機廠有一批老師傅專門將「國音電碼」打印列車上,不僅從用色、設備甚至到字體都有考證。由機廠老師傅手寫車廂字體,特別有溫度,原本印刷體毫無感情。


參觀完畢,時間接近中午,潮鐵咖啡廳專售臺鐵排骨便當加飲料,一份160元。

除了便當,還有熱飲、咖啡、冰淇淋、輕食、冰沙及甜點,讓旅客短暫休憩。

咖啡座有工業風,與齒輪設計,很有設計感。

潮鐵便當剛從高雄搭列車直送潮州機廠。

自家製作的排骨便當,坐自強號專列送來,還熱騰騰的…

台鐵便當豐盛菜色,還有一顆完整滷蛋。

先炸後滷的懷舊排骨,吃過都說讚…

吃完正餐,再來塊甜點與抹茶冰淇淋。門票已折抵便當50元,要自行付費。


文創商店販售伴手禮及玩具小火車。

只要您預算夠多,把整個扇形車庫買回去,天天玩,也行。

文物館提供拍照留念區。

選擇拍照背景,站在鏡頭前拍照,立即下載照片後打卡上傳分享好友。

離去前上個洗手間,字體是標準鐵路國字版。


終於出站了…

離開園區前別忘走上觀景台,最後一次巡禮潮州鐵道園區。

觀景台。

從崁頂小站出發,品嚐魯粿仔,騎遊潮州鐵道園區認識各種列車,科普鐵路知識。咖啡餐廳享用懷舊便當。園區適合全家共遊,運氣好還能看見國軍跳傘訓練,是屏東假日休閒旅遊的新亮點。(本文騎遊二次才完成)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