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趕早從屏東站出發,搭自強號列車走南迴線到台東站,再換區間車到瑞源站。

瑞源車站附近景點有二層坪水橋、水車米廠、源聖宮、瑞源國小、200哩客家粄條等…

關山與瑞源間「瑞和車站」為招呼站,每天停靠六班區間車,並由瑞源站管理。每日旅運量約11人次。週邊景點有台東最小的房子、站長宿舍等…

從台東站出發,第一站「到不了的山里車站」,每日上下車人數不超過二十人,多數為通勤的學生,是遊客比旅客還多的觀光小站。寧靜的月台適合享受安靜的旅客造訪。

山里站位於台東縣卑南鄉,1982年因應東拓改線後列車交會需要建造。舊式雨庇矗立在月台為旅客遮風擋雨。

停車空檔享受雲霧環繞的景色,遠方披薄紗山頭是阿美族都蘭聖山。

區間車啟動,遠方利吉惡地景觀,背後是連綿的海岸山脈,伴隨一畦畦青綠稻海。

下一站鹿野。

鹿野鄉以熱氣球活動遠近馳名。「鹿野」站是台灣少見以動物名稱命名的站名。

鹿野曾經群鹿奔馳,日治時期被日本人經營為西部移民的天堂,近年因熱氣球嘉年華會的舉辦,讓遊客再次看見鹿野的不同。

下一站瑞源仍在鹿野鄉境,只停靠莒光號及區間車。

瑞源下一站,是下集要騎訪的瑞和車站。

車窗外花東縱谷一帶鄉鎮種植高品質稻米,全台稻米的精華米倉。

區間車尚未停穩,還能看見二層坪水橋(紅框),要是火龍果再長高一點就看不到了。

區間車為主的瑞源車站,一天只運行兩班莒光號,每日旅運量約為65人,若計算運營成本運輸功能已經退位。下一班往台東區間車要三小時後才有。

月台旁只有幾戶住家,難怪旅客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感覺像被遺忘的車站一般。

搭對號車旅客對疾駛而過的「瑞源站」沒有記憶,鄰近停靠新自強號、太魯閣號、普悠瑪號的鹿野站更顯寂寥感。

瑞源站僅有島式月台一座,無障礙電梯與地下道都有。

白色地下道掛滿瑞源國小學生畫作。

小朋友畫「我的媽媽」,有一種前衛藝術的超現實感。

刷卡出站,迎接今天第一個旅客。

瑞源站候車室不在室內,向上展開的樹枝狀鋼構天棚,紅磚辦公室與售票處像躲藏在天棚下一樣。

鋼柱天棚下有廁所與座椅區。旅客進出站不需要進入站房,像公園散步一樣的設計概念蠻特別。

鹿野鄉境將「瑞源,瑞和,瑞隆」三個村落併稱大原聚落。

車站外觀像大樹,門口寫著「花隱大原」。大原是地名,寓意有美景等遊客來參觀。

出站後發現兩隻彩色企鵝雕像鎮守站前廣場。

仔細看不是當成垃圾筒的那種「企鵝」。

昔日瑞源車站舊貌照,改建前「兩隻企鵝」站在車站門口(紅框)。現有紅磚屋是舊站房。

改建後紅磚建築與「花隱大棚」象徵過去與現代的連接,寓意薪火相傳。

日治時期(民國11年)日本政府推行移居計畫,將地名取名「大原」,設站時亦為站名。光復後改鹿野鄉瑞源村,站名更改為瑞源站。

車站騎到最近二層坪水橋要4分鐘,不到一公里,走路需10到15分鐘。

車站門口造景石刻著:「瑞源火車站」。被遺忘的瑞源車站,下次見…

車站前方大片水田,背景是雄偉中央山脈。

北往瑞和方向有派出所與郵局。往南鹿野方向有商店、小吃店、早餐店等都集中此。


瑞源老街早餐店賣完叫「收工」。

機車行拐彎(紅線)騎往二層坪水橋。

二層坪水橋方向標示很清楚。

二層坪水圳起源在瑞豐村,最後流入瑞源村,故名豐源圳。

「瑞源南方平交道」仍保留少見「轉轍器小屋」。

通過平交道是一片花東縱谷田園景緻。

騎進產業道路,與二層坪水橋平行騎進。

小折往下騎滑,水圳卻在爬升中…

騎抵二層坪水橋起點。

二層坪水橋已被台東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物。

農田地形下陷,為克服高低落差,農民以人力挑土,墊高水路建成「浮圳」,將源水送至高地農田灌溉之用。

水橋又稱「浮圳」,被稱縱谷版「水往上流」景點,是全國第一座拱形建造的景觀水橋。

浮圳仿糯米橋形式建造,約二百公尺長,紅白相間橋面非常明顯。

水橋護坡牆面用彩色瓷磚拼貼成「跑水」圖案。「跑水」指民國45年豐源圳通水當天,由一隊身穿制服農民抬著神轎,在旁人護衛下,引領跑過水圳有祈福之意。

挑高水橋有景觀穿透之效,通過橋墩看見縱谷田園景緻。

橋下設置石椅,成為天然的乘涼休憩處。

離開水橋,騎往瑞源村。

關山分局瑞源派出所離車站不遠。

郵局最好朋友是派出所,只差一步之遙。

瑞源村設置花布燈籠館,純手工打造全台獨一無二的花布燈籠, 象徵吉祥富貴的鄉村人情味。

瑞源天主堂。

早期傳教士常到偏鄉部落傳教,東部部落以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為主。

每到作禮拜的日子,族人循著鐘聲來到天主堂…

瑞源彭家水車米廠。

彭家水車碾米廠建於民國47年,以原木搭建碾米廠及製材所,民國94年將荒廢水車與菸樓重整。

源聖宮位於瑞源、瑞隆二村交界處,二村村民共同信仰中心。

源聖宮主祀玄天上帝,創建於民國53年。

各方贈匾以佐玄天上帝神威顯赫。

道教廟宇藻井是太極八卦。

一般稱玄天上帝,簡稱上帝爺公。

記得請龍邊進,虎邊出…


鹿野鄉瑞源國民小學。

鹿野鄉瑞景路又稱東29縣道,與台9線車水馬龍截然不同街景。

迷你版農會生鮮超市。


農會旁是穀倉。

穀倉後面是車站,居然遇到上、下午各一班停靠的莒光號列車。

穀倉旁1100開賣,1400休息的200哩客家粄條。

老闆跟我一樣屏東人。老闆離家200哩到台東打拼而命名。

內用採一桌一桌有序出菜,會等久一點,門口有懷舊木椅,客滿時務必坐等…

用餐時段只有三小時,偏鄉小吃店依然門庭若市。

餐具與調味料自行取用,整個環境、食物都乾乾淨淨,很舒服。

「200哩粄條」招牌菜是客家粄條,都是銅板價。

早上剛採的青菜也是乾乾淨淨。

招牌客家粄條與燙青菜上桌。

粄條加肉燥增添香氣又不會太油。

燙青菜淋上肉燥,油亮感很誘人。

粄條滑溜與肉燥攪拌後吃下肚。

燙青菜很入味,細品慢吃,耳邊傳來交響樂,很有「離家五百哩」的感覺…

瑞源還有一攤美食臭豆腐。


離開粄條店又見花東縱谷稻田,千畝良田都是「後山好米」。

二層坪水橋灌概瑞源稻田孕育良田,遠眺沒有電線桿的稻田、永遠保有自然與恬靜。

往北騎行,下一站---瑞和車站…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