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間國軍基於防疫規定暫停營區開放,等待了三年,終於迎來第一場營區開放。雖然我沒當過海軍,常聽當海軍的車友講昔日海峽偵巡的點點滴滴,期待久違的海軍艦艇開放及騎遊鼓山之旅…

離新濱碼頭不遠的鼓山魚市場曾為高雄市第一座現代化的魚市場,見證哈瑪星最繁榮的時代,隨著漁業重心轉移等因素而沒落,高雄市政府整建全台最美-鼓山魚市場。

此行從高雄車站出發,轉高捷紅線至美麗島站換橘線,到末站西子灣站。


高捷原本計畫橘線末站設在中山大學校內,遭到哈瑪星居民提不同意見作罷,只好選用觀光客熟知的「西子灣」為站名,

西子灣站設在地質較堅硬的高雄港車站旁,避免哈瑪星在地人找不到車站,西子灣站開站曾附加副站名(哈瑪星)。(舊照)

西子灣站是地下車站設有兩個出入口。現今已不見副站名,還是習慣稱西子灣站。

「打狗鐵道故事館」原為高雄港站,是高雄第一個火車站,開啟高雄做為南部海陸運輸發展中心的地位。

出站後看見「翁俊六聯合診所」是哈瑪星地區最高建築。診所規模無法與市區大醫院相比,帶給哈瑪星社區便利和安心。

日治時期填築港區將土地作為打狗新市街之用,於是哈瑪星街區逐漸在地圖上浮現。日本人將學習自歐洲的都市計畫運用在哈瑪星,開創高雄第一個新市街─「新濱町」。

老街幾戶僅存的「海腳間仔」非常有特色,木造板牆、日式窗檽,非常珍貴的歷史資產。

三年未見敦睦艦隊停靠高雄,一早民眾扶老攜幼前來,排隊人龍蜿蜒到哈瑪星街道。

進入新濱碼頭營區要查驗証件。參觀民眾攜帶國民身分證或可證明國民身分的具照片證件,現場有引導人員引導入場。

海軍設於哈瑪星的新濱碼頭,為什麼取名新濱?因為這一帶是日本填海造陸的新濱町。

正好趕上海軍官校鼓號樂隊、海軍樂儀隊及莒拳隊舉行一小時表演。海軍官員生兵精湛演出博得滿堂采。

帥氣的海軍官校鼓號樂隊隊長。

鼓號樂隊是海軍官校的門面,練習的過程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同學們犧牲假日苦練就是要擦亮海軍官校這塊金字招牌。

前二期學長沒有機會呈現練習成果,112年班鼓號樂隊將練習的成果展現給長官與來賓。

第一首樂曲是海軍官校校歌…
鼓號樂隊是海官的優良的傳統,響亮的樂聲代表著同學們的無限活力。

海軍官校鼓號樂隊演奏的曲目,有海軍軍歌、起錨歌、蘇莎進行曲、雷神進行曲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樂曲。
女同學亮眼的表現讓人讚不絕口。

吹進同時搭配隊形變化,由方陣隊形轉化為海錨隊形,象徵海軍傳統與歷史,代表各年班海官生環環相扣、團結一心的錨鏈精神。

緊接著陸戰儀隊登場。

陸戰儀隊以雄健剛硬的槍法的搭配高抬腿的動作,整齊劃一的動作,只能說讚了。

整齊劃一的高抬腿、靠腿及拍槍聲,實在太吸睛了 !


陸戰儀隊招牌的陸戰隊形,今年槍法融入海軍儀隊槍法特點,將手部動作、高落差等槍法特點融入表演,成為今年敦睦表演操特點之一。
壓軸表演由陸戰莒拳隊展示特色的陸戰型場以及功力擊破。


頭綁黃布條的是女生。

展現莒拳隊隊員平時刻苦訓練的成果,並由隊員以後空翻結合踢技,擊破木板展開「愛護國家 支持國防」紅布條,為表演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莒拳隊展示各項高難度擊破。

高難度擊破不是人人可以練的。

接著要登上軍艦參觀。

艦艇官兵笑臉迎人,大型公仔讓參觀人群好窩心。

舷號1108班超軍艦是我國10艘成功級艦之一,最高航速可達29節,海軍一級艦中最佳機動性,有「海上計程車」稱號,具備快速反應能力,能立即支援各類型作戰任務。

去年八月共艦擾台時,海軍成功級緊逼驅離「中華神盾」長春號。(照片取自網路)

錨繩加置防鼠盾,防止停泊時討厭的老鼠由錨繩爬上船。萬一在艦上發現老鼠,那可是天大地大的事。

每艘軍艦都滿滿的人潮,先從成功級軍艦開始參觀。

軍艦值更台的理事官及助理值更官相當於陸軍部隊的安全軍(士)官,船艦靠泊時對外的重要管道。

1108艦曾二度代表執行敦睦遠航任務,傳揚「班超」精神,遠播友邦。

班超軍艦是我國自力建造的第六艘成功級飛彈巡防艦,民國84年7月由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開工承製,民國85年7月3日完工下水,命名為「班超軍艦」編號「1108」,86年12月16日成軍服役,隸屬海軍146艦隊,正式納入海軍戰鬥序列。

艦徽以東漢名將班超之國劇臉譜為設計主題,紅色象徵海軍忠義有血性,黃色象徵勇猛善戰、紫色象徵沉著堅毅,盾形圖樣則象徵捍衛海洋,發揚「班超」智勇雙全之精神。

一上船看見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MARK32魚雷發射座能旋轉易於瞄準目標,與反潛機一起鎖定攻擊敵軍目標。

救生圈是艦上隨手可取的救援器材。「昔日班超,投筆從戎。今日班超,戍衛海疆」,官校畢業生在班超軍艦見習特別有意義。

雖然服役超過26個寒暑,艦況還保持的很好。

艙梯旁是76快砲訓練彈。

軍艦轉角處都有長長水喉,是搶救班在進行火災搶救任務時必須用到的裝備。

每個舷梯都有官兵協助參觀動線。

海軍披肩上的白條紋數目的多寡,代表國家之強弱。二等海權國家的水兵,便用二條白邊。另外在披肩的兩個角落上,有兩代表顆青天白日的國徽,美國是二顆白星。

登上上甲板中段,有義大利奧托梅萊拉原廠匿蹤炮塔的76公釐艦炮。

每項裝備都附有說明。

76快砲譽為艦炮界的「AK47」,採水冷設計,10公里內都能命中,每分鐘射速高達100發。

上甲板是視野最好接敵區,配備兩座雙管40砲及方陣快砲,以供艦船最後自保。

方陣快砲旁是海上加油管。

軍艦航行時油料不足,藉由高線傳遞與補給艦油管連結進行海上加油作業。(網路照片)

多項武器裝備都在上甲板,操作時嚴禁官兵在附近活動,射擊時會警鈴大響…

舷邊干擾火箭,用途為自衛、欺敵、反飛彈等,多功能防制攻擊利器。

射程可達150公里,四聯裝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較大二顆是射程最遠的雄風三型、較小是二型反艦飛彈。

軍艦上大多數裝備都會有二套,動力糸統有主機與輔機,飛彈也有二套,萬一故障時,有應急備用功能。

艦艇兵分為艙面與艙底。艙面為航海、補給、砲械等。艙底較辛苦的輪機、電機等。通過「共同性驗收」及兵科專業性的「專業性驗收」兩項,才算是合格的水兵。

信號台值勤人員日間以旗號或燈號,發送或接收信號與過往船艦聯絡或哨音回敬禮。

駕駛台舊稱「舵房」是軍艦視野最好的地方。航行值更官下俥舵令時,「舵手」緊握舵盤。

現代軍艦值班「舵手」不必緊握舵盤,改以按鈕或轉鈕操控轉向與航速。

艦長不是時時刻刻都在駕駛台指揮,只要艦長上駕駛台,會坐在專屬座位上發號施令!

一旁是等下要跨艦參觀的拉法葉軍艦。

船鐘是艦上重要精神象徵,代表傳承與文化。敲鐘也代表更勤的時間,每一更勤有四小時,鐘聲一響代表半小時,直到八響完成四小時的更勤,就能下更休息。

艦長專屬座位不開放,代表對艦長與指揮權的尊重。

紅色緊急扳手在狀況緊急時撬開水密艙開。

艙底較辛苦的輪機、電機等。官兵生活區不開放參觀。

從臂章能識別艦艇士官、士兵兵科,有兵器、輪機、航海、通信、行政、補給等。像地球一樣是輪機中的電機科,負責艦上發電機、廣播、電話,簡單說跟電有關的裝備都歸電機,也是公認最會修裝備的人。

離開駕駛台來到艦艏,MK13發射臂上掛載標準一型訓練彈。最高發射速率可達每分鐘6發。

艦艏細觀二艘不同國籍造船技術的軍艦,上甲板佈局完全不同。

為增加船艦隱身性,各國海軍普遍使用的淺灰色為艦體標準顏色,因為與海水顏色差不多,在陰雨天或低能見度條件下不易被敵人發現。

旁靠軍艦中間設有防撞墊。

接著參觀康定級巡防艦,海軍船艦舷號有傳統禁忌,編號末兩碼為4,或相加為4的數字都不能使用。參考海軍戰史,發生重大戰損的不吉利數字不能編入舷號。

海軍有六艘拉法葉級艦以大陸省會為命名依據。分別是康定1202、西寧1203、昆明1205、迪化1206、武昌1207、承德1208。果然編號末兩碼為4,或相加為4的數字都不能使用。

軍艦傳令兵駐守舷梯。傳令兵在陸軍很常見,海空軍就比較少看見。

康定級巡防艦排水量3100噸、滿載排水量3680噸,配備1門76快炮、4聯裝海欉樹防空飛彈。

康定級艦母港在左營軍港,停靠點最多是左營,因戰備或運補、演習等需要停靠高雄新濱碼頭、澎湖馬公等。

承德艦最大特色在先進的雷達匿蹤設計,號稱是亞洲第一艘「隱形軍艦」。

「隱形軍艦」並不是完全看不見,因外觀及塗料造成雷達截面積比飛彈快艇還小,減低被敵方雷達發現的機會。

承德艦造型簡潔,大半武器、偵察裝備隱藏艦身之中,除煙囪及桅桿外幾乎全無突出物。

因法國人較注重舒適性,拉法葉艦舷梯及駕駛台都比成功級寬大明亮。


駕駛台配備有電子海圖、GPS定位系統等,協助軍艦在茫茫大海找到方向。

拉法葉級的舵就是一根操作桿。現代艦艇已經沒有使用「舵輪」來操作。

艦長專屬個人裝備。

外觀很像潛望鏡的高倍電子望遠鏡。

高倍電子望遠鏡清楚看見旗津教會建築,連窗戶都看得到。

駕駛台上直視85大樓。

上甲板舷邊干擾火箭,作戰模式有電子干擾、運用混淆、誘鎖、替鎖和中心偏移等。

2座四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箱。

反艦飛彈採面向左右舷的交錯配置。排焰口是固定的,無法更換最新雄三飛彈

上甲板後段方陣快砲。

上甲板看見超班艦尾搭載S-70反潛直昇機乙架。

承德艦機庫能停放反潛直昇機,空間較大,官兵休閒設施都在這裡。

機庫有運動器材,出海時也能活動確保體能。

離開承德艦,來到班超艦尾直昇機停放區。

反潛直升機供參觀民眾拍照,海軍飛行員都很活潑,相當吸睛。

海軍官兵在上下梯口時,應向後甲板行舉手禮,又稱向艦艉國旗敬禮,流傳至今。

海軍軍旗在民國元年由臨時參議院決議,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定為海軍軍旗。民國十四年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被定為國旗後,國防部未對海軍軍旗修改,故海軍軍旗與國旗同式。

下船後趕緊到磐石號油彈補給艦參觀。

磐石號油彈補給艦由台船國艦國造,2015年開始服役,先支援1991年服役,同為油彈補給艦的武夷號。

新型油彈補給艦「磐石」舷號跳過531,直接編532,剛好跳過禁忌數字,雖然沒有科學根據,海軍仍尊重傳統,避用禁忌編號。

磐石號以台灣黑熊為艦徽。「磐石」以花蓮縣百岳之一的磐石山為艦名。不是「堅若磐石」的意思。

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徽章。訓練任務是讓海軍官校、政戰、管理及理工學院等應屆畢業學生,藉參加遠航訓練機會,將在校4年所學理論與艦艇實務經驗相結合,為日後擔任海軍軍官奠定良好基礎。

艦上陳列國軍自製武器模型以及展出國家各項產業成果,敦睦不僅是揚威海軍,也是綜合國力的展現。

磐石軍艦有各項海軍裝備模型。

去年交付海軍的1401玉山號船塢運輸艦 。

官兵花了1年半時間以樂高積木拼貼完成的成功級巡防艦模型。

連輪機官兵在艙底工作情況都很真實。

向國際友人介紹台灣國情與高山百岳的展示廊。

台灣在地小吃肉燥飯與小籠包。


也有電競設備、電動機車等台灣精品。


最後參觀「飛行甲板」。無特殊任務及飛機岸置時,集合人員,點名、集會、訓話的場所。

磐石軍艦是國艦國造噸位最大的軍艦,有承載重、航程遠、穩定高的特點。

停在艦後二艘軍艦變得很迷你…

為讓參觀民眾多了解海軍,岸邊舉行園遊會,與民同樂間建立全民國防觀念。


友邦國家國旗識別遊戲。

完成登艦參觀,並完成闖關遊戲,海軍紀念品讓你滿載而歸。

離開營區,接下來騎往鼓山魚市場一遊…

營區附近有萬全肉圓米糕。來鼓山先吃一些古早味。

又是一家飄香超過三十年的老店。

鼓山肉圓是典型南部蒸肉圓,軟嫩的外皮與香味的肉餡。

等下要吃冰,點肉圓、米糕。

肉圓外皮濕軟,期待有特別的口感。

米糕搭配魚鬆與醃製小黃瓜。港邊帶古早風味簡單餐食。

濱海一路直騎是鼓山輪渡站。

濱海一路留下許多舊建物,老街存留日治時期的市街風貌,在全台灣老建築的改建浪潮下更顯珍貴。

「哈瑪星」原是海域,日本人填海造陸後開辦台灣第一間郵局、銀行、教會等機構。「哈瑪星」日語為「濱線」,居民以台語稱為哈瑪星。

哈瑪星日治時是繁榮的行政區,鄰近港口,保留古早味傳統美食,深受當地人、旅客喜愛。

海之冰是大碗冰創始站。


大碗冰有滿滿水果。


鼓山輪渡站也稱渡船頭,擔當旗後(旗津)與鼓山間的交通往返。


輪渡站旁是昔日鼓山漁港、漁市場。日治時期高雄第一個現代化漁港、漁市場。(下圖為舊照)


港邊渡輪往來穿梭,昔日的漁港已移到前鎮漁市場。

入口旁紅磚屋是昔日「漁業事務所」。

紅磚採荷式砌法磚構造,保留原汁原味的磚石構造,有歷史痕跡。

磚造外牆以水泥砂漿刷毛施作並以勳章飾裝飾。

內部是超大停車場,回憶過往哈瑪星舊漁港,天壤之別的景況。(下圖舊漁市)


輪船舷窗設計的鐵門造景。

融入魚、音、網、食四大重點元素的高雄雙魚LOGO。

魚市場一角變成新候船室。

相較於上次騎訪旗津又貴了五塊錢。(下圖為舊照)


搭渡輪很簡單,刷卡機過卡就能登船。

旗津居民設專用道,持旗津卡免費搭船,每年編列預算補助。

旗鼓航線不僅是旗津居民的交通渡輪,亦是遊客過海品嚐海鮮,走訪古蹟老街的觀光渡輪。

不僅各個時代的渡輪都有保留,最夯的史努比專船有專屬通道。

輪渡站旁是號稱全台最美-高雄鼓山魚市場。

原第一拍賣場將原魚市場建物結構保留,規劃為通透性佳的室內空間。

設置「高雄農漁精品展售中心」,有農漁精品展售區、海鮮料理區及餐飲休憩區。

晚間燈光從玻璃帷幕穿透出來照映在海面上,點亮港濱,更顯浪漫風情。(照片取自網路)

建築師以透明盒子為概念,藉由陶燒玻璃與雙層噴砂玻璃牆兩種透光材質,引入270度的鼓山海景。

在此坐擁270度海景,右邊是軍艦、左邊是渡輪,全台港口絕無僅有的景觀。


戶外是港邊花園,因應海港環境打造出「流動浮島」的港邊花園。

周遭搭配文創藝術品:鼓山飛翔翅膀、愛的小船、公仔模型地標物等…



騎跨過渡輪站新橋,暫別哈瑪星前進哨船頭。

拱型鋼構橋為避免單車撞到徒步遊客,不讓單車騎上去,用牽的最安全。

鋼構橋讓要到哨船頭的遊客及車友不用繞一圈,過橋就到了,省了不少時間。

橫跨鼓山一號船渠景觀橋將輪渡站、哨船頭、西子灣、打狗英國領事館等景點連串。白色造型優雅的拱型鋼構橋,有「魚骨橋」、「白色情人橋」之稱。

橋上偶會遇見二艘渡輪一起轉彎靠港的精彩畫面。

牽車下坡就抵達哨船頭,不要騎車,很多車友在此摔車 !

清朝時「打狗港」最早開發的地方是哨船頭,清雍正年間清廷水師設立「打鼓汛」,因與福建水師有哨船往來,故得此名。

如今哨船頭是與世界接軌的地方。

哨船頭公園可欣賞渡輪往返、高雄港風光、85大樓等景觀。

哨船頭有座開臺福德宮。

開臺福德宮初名「打狗開臺福德宮」,西元1933年重修後更名高雄市哨船頭開臺福德宮。

哨船頭早在四百年前就有漢人定居,是高雄市最早發源地,開台福德宮相傳是台灣最早土地公廟,哨船頭里有「天下第一里」的封號。

奉祀神像中,年代最久遠的是媽祖旁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據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

緊鄰開臺福德宮是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門口留有昔日英國海關的標誌。

咸豐八年清朝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吸引外商駐留打狗港。清朝設有海關,英國1864年成立領事館,當時哨船頭一帶是英國租界,是日本治台前高雄最熱鬧的地區。

1879年英國領事正式進駐位於哨船街的英國領事館及後方山頂的領事官邸,戰後做為水產試驗所員工宿舍,2005年被列為市定古蹟。

哨船街往西子灣的方向,醒目紅磚砌成的城門是雄鎮北門。

1874年日軍發動牡丹社事件入侵台灣南部,清廷派沈葆禎來台辦理海防事務。日軍撤退後,沈葆禎修築旗後與雄鎮北門兩座砲台以保衛打狗港。


兵房房舍內展「風雲變色打狗港」,與乙未戰爭有關的文物展覽。

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失利割讓台灣,日軍從台灣北部澳底登陸,受到台灣民眾從北到南的武力抵抗。

1895年乙未戰役歷史展,讓民眾了解雄鎮北門唯一經歷的戰役。

1894年劉永福帶領黑旗軍抵台協防,日軍以重金為誘,希望劉永福不戰棄降。隨著唐景崧、丘逢甲等人的離開,劉永福扛起「民主國」第二任大總統的職位,奮勇抵抗日軍侵略。

雖然「台灣民主國」最終以失敗告終,仍留下不少忠烈事蹟。現場提供黑旗軍軍服供遊客換裝拍照。

現場留有多幅繪畫,紀錄打狗港戰役…

戰役開始,日軍由打過甲午海戰的吉野艦帶領砲擊打狗港駐軍。


砲擊後動用精銳海軍陸戰隊登陸,先後佔領旗津與哨船頭,黑旗軍力戰而退,打狗港失陷敵軍之手。

館外南北兵房上方創作兩幅巨型3D錯視圖,真實描述日軍大軍壓境的戰事氛圍。


沈葆禎聘法國技師建造西式砲台,城牆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與旗津的威震天南砲台,相互鎮守打狗港。

砲台四周以咾咕石、珊瑚礁堆疊建成堡壘,經過完整的修復,成為高雄最新景點。

往下走是俯瞰高雄港入口視野最好的地方。看大船出港時,感受到海洋壯闊。大船回航時,感受高雄港壯觀之美。

最高點有入港指示牌,「 」呈現外港船隻可以進港的時段。

再往下走就是西子灣。

清初時「西子灣」被稱作洋子灣或斜灣,在閩南語諧音下,斜仔灣逐漸被稱為西子灣。傍晚時分的夕照,是台灣早期八景之一。

西子灣有國立中山大學、打狗英國領事館二個景點。

市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位在哨船頭山上。

國立中山大學校門口。

西子灣最有名的「情人蘿蔔坑」。

往中山大學騎行…

從鼓山走西子灣隧道也能進出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前身是國父 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建「國立廣東大學」。1980年蔣總統 經國先生指定於高雄市西子灣復校。是全台灣唯一有海灘與海水浴場的大學。

西子灣隧道長260公尺、寬6公尺、高3.6公尺,原名壽山隧道,二戰末期美軍轟炸高雄港時改作防空洞使用。

騎過星星點燈的西子灣隧道,結束今天「騎車鼓山參觀敦睦支隊」的騎程。

文後補上國內航訓各港口開放時間,請參閱: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