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文風鼎盛,融入多元族群的發展,使得新竹市擁有獨特文化,騎走舊城區看見從清朝、日治及現代建築交錯,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痕跡,彷彿漫走時光隧道般。

趁「霞喀羅賞楓之旅」前夕,計畫完成「竹塹(新竹)舊城文化騎旅」、「新竹廟口美食之旅」,騎過竹塹舊城的巷弄探訪各歷史景點與周邊美食,深入這座現代與傳統交會的城市。

「廟口美食之旅」從前站出發。今天「竹塹(新竹)舊城文化騎旅」從後站(新竹轉運站)出發…

轉運站5號出入口有YouBike租賃站。在公車系統不太發達的新竹市騎YouBike2.0,體驗交通新文化。

騎往南大路,抵達修復完畢的日式警察宿舍,現在有了新的身分與新用途。

警察宿舍日治舊名「下竹町」,是昭和時期的警察宿舍,保存至今已超過80年的歲月。


竹下町有戶外庭院,搭配產自日本的黑燻瓦,原為新竹的警察宿舍,2022年以新面貌對外開放。

下竹町委外成為時尚餐酒館,讓時尚的美食與百年日式老屋的結合,更增美感。

下竹町廣場旁是後站公園,有遼闊大草坪、溜滑梯、蹺蹺板與仿造小火車,是小朋友的玩樂天堂。


後站公園旁是原名「中山公園」的新竹公園,是市區目前最大的公園,範圍含市立動物園、玻璃工藝博物館、麗池公園等區域。

「麗池」像她名字那般美麗,「一池麗水」是新竹人最美的記憶,資深的市民昔日談戀愛、划船的勝地。

玻璃工藝博物館建於1936年,原日治「新竹州自治會館」。國民政府接管後,曾入住美軍顧問團,也曾是憲兵隊駐地。

1995年改為玻璃工藝博物館,以彰顯新竹玻璃產業史並推廣玻璃觀光產業。

博物館舊址是「第一代火車站房」位置。四週由日治時建築第一代站房的日籍建築師家屬贈植日本河津櫻。

日本櫻花較知名是「吉野櫻」。河津櫻是日本氣象局公認早開櫻花。冬末就有河津櫻爭先恐後著搶先預告春天的來臨。

騎過東大陸橋地下道,來到中華路二段。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簡稱新竹女中、舊稱「省竹女」。

新竹女中是新竹地區素質最高的女子高級中學,很多桃竹苗地區學子夢寐以求的學校。

新竹女中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創校於日治時期,近百年的校史,可惜沒看見古老的禮堂。

東門街有幢充滿懷舊感的日式建築,靜靜座落在熱鬧的東大陸橋旁,古蹟之旅不能錯過列為市定古蹟的辛志平校長故居。

辛校長故居原是新竹中學校長宿舍,1922年由竹中首任校長大木俊九郎所建。日治時期官員宿舍前有象微職位的裝飾。

新竹女中校地原是日治新竹中學舊址,中學搬遷後改由竹女中使用。昔日辛校長要開公務車到3公里外十八尖山下上班。

日治時木造房屋很重視消防安全,備有消防用水。

前方第一棟建築物是辛志平校長故居,環境幽靜典雅。

免費參觀,不需門票,有專業志工解說,需要脫鞋穿襪才能踏上傳統榻榻米地板。

先到客廳,分享辛校長的嗜好打橋牌。

橋牌是撲克牌的一種玩法,不僅需要團隊合作與默契,還是一種科學,能磨練玩家的智力!

辛志平校長是二戰後新竹中學首任校長,當時人力物力極度缺乏,校區百廢待興,辛校長四處勸募,親領學生整修房舍,逐步建立校園今日規模。

故居內呈現辛校長當時居住的樣貌,傢俱與陳列品都保存得很好!

整修後的宿舍,呈現日治與光復後,在準備「反攻大陸」物力維艱的年代,教職公務員的家庭景況。

使用傳統的日式浴室(風呂)。

緊接是廚房。

辛校長家裡沒有請傭人,(女中部屋)是日治時代的女傭房。

展示辛校長生平事蹟,他的一生就是大時代的縮影。

曾任二級上將前陸軍總司令的馬安瀾將軍也是校長好朋友。

辛校長是廣東人,擔任校長期間很注重五育(德智體群美),還有學生體能訓練,曾任台北市長的柯文哲、作家苦苓等都是新竹中學畢業…

後院庭園日式造景,充滿濃濃日本風情。

宿舍在辛校長去世後閒置,直到2002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整修後市政府將建築委外經營維護,遊客能近距離參觀。

後棟是教師宿舍,曾被燒毀過。晚上轉型成台式餐酒館,提供下酒菜與酒品。

離開校長故居,重回東門街,路口古蹟是「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新竹支局」。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新竹支局」光復後改名為臺灣煙酒公賣局新竹分局,不再經營食鹽,只賣菸與酒,成為名符其實的菸酒公賣局。

外牆為當時防空保護色淺綠色磁磚。牆面有拆下來的標語痕跡,是老建築參與大時代的記憶。

東門路直騎來到代表新竹市的地標-迎曦門。

從東門城外往看向東門街,知名新竹都城隍廟就在盡頭。

街角是史悠久的東門派出所。

迎曦門是代表新竹市的圖騰,新竹人卻慣稱東門城。東門城過去有護城河兼灌溉用渠,必須過橋才能夠入城。

現今護城河變身為親水公園,為新竹人悠閒散步及親子同遊的景點。

護城河是新竹市的特色之一。全臺灣只有竹塹城的護城河還存在於市區,成為城市最美的風景。

騎往東門城門要從親水公園旁的人行地下步道進去。

參觀新竹市的地標,只能從護城河地下道進入,騎車或步行都要留心高度,千萬別撞到頭。

穿越地下道時,二側是建於1950年的紅磚牆,架構原有護城河道壁體,以支撐上方的路面。

每塊紅磚都陪伴「竹塹城」從築城到現代,更是新竹市無價的觀光景點。

市政府將「竹塹城」古蹟再利用,響亮命名「新竹之心」,成為超人氣的古蹟公園。

「新竹之心」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護城河地下構造物-船首石。

清代橋墩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會合如同雙尖形船首狀,是台灣僅見依傳統工法建構的石材橋墩。

清道光6年在地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為磚石城牆,並建四座城門,東門「迎曦門」、西門「挹爽門」、南門「歌薰門」、北門「拱辰門」。

明治35年總督府實施市區改正,拆除竹塹城牆及城門,僅保留東門迎曦門。只能從黑白舊照見到「迎曦門」的舊觀。

「迎曦門」位在新竹市的東方,每天迎接著太陽的到來,故稱迎曦門。

迎曦門以花崗石條砌造而成,落款上題「道光戊子季冬」,下題「署同知李慎彝監造」。

城後立有道光九年「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石碑,為竹塹築城史的見證之一。

刻於碑記背面題曰「囿苑宏規」,上款「新竹動物園成立紀念」,下款作「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新竹市長陳玉焜題」。由於成立動物園,竟將清代「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並磨平刻「囿苑宏規」四大字。

離東門城不遠是全台第二座獨棟的圖書館-新竹州圖書館。

新竹州圖書館有造型拱門,建於1925年的老建築陪伴過無數入內求知的新竹人。

門柱彰顯入口意象,特別有象徵日本皇室的十六瓣菊花紋章。

掃描QR Code,即同步獲得景點資訊,還能配合國籍選擇語音導覽的語言。

是為了日本大正天皇東宮太子裕仁(昭和天皇)1923年來臺訪問而建設的圖書館,新竹市於1998年12月29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圖書館後方是有120多年歷史的東門國小。

東門國民小學校徽。

民國71年7月1日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校名改稱「新竹市東門國民小學」沿用至今。

東大路一段騎走是利用高架道路下設置的東大停車場,二層鋼構建築,可以停數百量的汽車,避免吹風淋雨。

停車場旁是中央公園,四週綠樹與自然草地,給人清新舒服的感覺。

中央公園沿中央路是新竹人生活中很重要的「巨城」。據說新竹人假日不是在巨城購物中心,就是在前往巨城的路上!

公園內有兒童攀爬架,與下方恩隆圳融為一體,感覺像裝置藝術!

「隆恩圳」是台灣三大古水圳之一,延著水圳建造將近一公里長的親水公園,變身最親民的城市綠洲。

東大路與民權路間的「世界街」。

短短的「世界街」,盡頭是私立曙光女子高級中學。

東大路旁是「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

陳列館參考當年美軍顧問團宿舍外觀建造,免費且不須預約就能入內參觀。

館外有國旗、市旗與黑蝙輻中隊旗,隨著有名的「新竹風」飄揚…

陳列館向曾經捍衛領空的空軍先烈致敬,提醒後人莫忘有一群犧牲奉獻的無名英雄,在黑夜飛向敵方執行危險的任務,很多人一去不返…

早年黑蝙蝙中隊是空軍最神祕隊伍,直到解禁後才認識永遠在黑夜中出擊隊伍,是國共對峙時犧牲最慘烈的特種部隊。

館內規劃五個主題展區,有大時代的故事、暗夜黑蝙蝠、超級任務、北斗七星下的勇者、隊員生活剪影,展示當年軍服、徽章、生活用品、軍用品等相關物品…

進門先介紹黑蝙輻中隊徽與隊名由來?

民國47年中隊教官設計「蝙蝠」為主體的中隊隊徽。以北斗七星天文方向代表航行,三顆大星星和四顆小星星代表第34中隊,紅色圈圈寓意衝破鐵幕,象徵任務艱難卻士氣如虹。

選擇「蝙蝠」為隊徽,代表蝙蝠夜間以聲波來辨位飛行,與中隊深入敵境偵測電子情報相同,第34中隊被稱為「黑蝙蝠中隊」。

新竹空軍基地跑道編號23-05,數字代表跑道頭朝向的方位角度,協助飛行員找到降落地點。

1952年美國在台工作站「西方公司」於桃園基地起飛進入大陸執行空投心戰任務。1953年該部隊遷至新竹基地,1956年5月開始執行對大陸之電子偵察任務。

從此黑蝙蝠中隊冒險在夜間起飛,前往對岸執行「不能說的戰場任務」…

執行任務是洛克希德公司改裝P2V電子偵察機。該機有螺旋槳和噴氣兩種發動機,是最先進的多種電子偵察裝置,因為任務需求,乘員達15人之多。

黑蝙蝠營區門口曾擺放一對陶瓷大象,是時任情報署署長衣復恩將軍駕駛C-46空運機前往泰國,回程時置放在營區門口作為花台裝飾。是當年營區唯一留下的歷史見證。

館內保存當年營區空拍照。辦公大樓是出任務前簡報任務的地點。

飛機修護棚外停放正是P2V電子偵察機。

P2V電子偵察機執行對大陸的夜間偵察曾深入瀋陽及南昌、武漢甚至深入北京一帶活動,由於共軍防空武器落後,曾經如入無人之境,來去自如。

P2V航程達5000多公里,續航時間長達15個小時,非常適宜於夜間低空飛行。中隊任務最遠飛到甘肅雙城子,一探共軍最神秘核爆試驗場。

截至1961年10月P2V進入大陸達84架次,平均每月2次,共軍先後出動近五百架次飛機截擊,都未有戰果。

共軍在獲得蘇援米格17戰鬥機後黑蝙蝠中隊遭受重大戰損,民國51年1月8日於朝鮮灣、大連至安東沿海失蹤,全機13人全部殉職。

為讓國家獲得美援,執行偵察對岸軍情,為保守機密,機組都有默契,若在內陸被攔截或擊中也不跳傘逃生,選擇如蝙蝠般消失在歷史的黑暗中…

民國50年11月6日P2V-7U型飛往大陸執行任務,不幸在東北遭共軍高砲部隊擊落,全機十三人,無一生還。館內保存殘骸打造的臉盆,與埋葬空軍英靈之地的泥土。

該機飛行官尹金鼎遺孀楊女士,於民國87年9月前往失事地點遼寧省新金縣城子附近祭悼。經目擊人口述,飛機墜落之後,在共軍及農民的協助下,將全機遺體安葬於山坡上。

居民將飛機殘骸打造的臉盆,與埋葬空軍英靈之地的泥土,給楊女士留做懷念。文物陳列館成立,楊女士特別將「臉盆」與「泥土」,捐獻館方,供後代世人瞻仰、緬懷。

還有李澤林烈士家屬捐贈遺物:雄鷲獎章、飛虎獎章、空軍宣威一等獎章、河圖勳章、洛書勳章、乾元勳章、彤弓獎章、三等復興榮譽獎章、飛行胸章兩枚及戎裝遺照等。

館內介紹黑蝙蝠中隊任務使用之物品,包含飛行服裝及用品、領航工具與紀念獎牌等。

執行任務時,機組員身穿飛行衣還要身穿救生衣,目的在失事墜海後,仍有辦法求生待援。

領航官有皮製領航包,內裝航圖、計算尺等領航器材。還有一雙軍用飛行迷彩靴。

任務中備而不用的信號槍彈,與野外求生皮手套。

黑蝙蝠中隊曾協助美軍執行越戰獵狐計畫、南星計畫、奇龍計畫與金鞭計畫…

「奇龍計畫」為了解對岸核武發展狀況,出發前至美國受訓,並寫下遺書。任務橫越新疆戈壁沙漠區域,空投電子偵測器,並成功返回基地。

越戰期間黑蝙蝠中隊配合美軍曾多次飛入北越執行「南星計畫」。

南星計畫主要訓練南越空軍與心戰空投文宣品,或電子偵測…

展出隊員累積獲頒勳章、獎狀及獲選國軍克難英雄文件,藉以緬懷與致敬黑蝙蝠中隊犧牲奉獻的精神。

中隊軍服外標記戰積積分,繡於軍服袖口處,每一條代表100分,細的為50分。繡的越多象徵曾經出生入死的勇氣與決心。

越南任務期間,黑蝙蝠中隊掉了四架飛機、陣亡41人,在當年都是「絕對機密」。多年後待檔案解密才能讓國人了解為國奉獻的歷史。

多次被共軍鎖定攻擊後黑蝙蝠中隊「完全停飛」,爾後偵察行動轉交「黑貓中隊」執行。黑蝙蝠中隊從事特種任務期間,總計損失飛機15架、犠牲作戰人員147人,為我國空軍犠牲最慘烈的特種部隊。

時至今日共機經常繞台,空軍健兒奔命於台海領空驅離,深刻體會當年在艱困的環境中,黑蝙蝠中隊執行任務時的重要性。

文物館外空地是「東大飛行公園」。

飛行公園以黑蝙蝠中隊執行任務為主題,弧形鋼板鏤空的「星空航道」值得一遊。

公園棚架與天空結合性的設計,寓意黑夜星空中的偵察機面對槍林彈雨中的艱辛。

飛行公園以前是籃球場改建,與紀念館有延續的連結,呈現跑道與飛機相關的特色。

戰略轟炸機是從高空對地面進行遠程投彈的大型軍機,有運載長射程、高威力的空對地飛彈或核武器的打擊能力。「293km/hr」是B-17轟炸機的「巡航速度」,指飛行過程中,單位距離上消耗燃料最少的速度。

南星計畫下改裝成C-123K型的優點可在短而簡陋的跑道起降,更是三十四中隊使用首次進入大陸執行空投任務。

離開飛行公園,略騎小段來到新竹市眷村博物館 !

館外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傳統紅門小巷,彩繪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

眷村博物館門口看見「副油箱水塔」。早期眷村常因管線修補造成停水,於是爭取報廢的F-100戰鬥機副油箱來當水塔,是眷村克難生活的代表文物 !

博物館有幾個熱門打卡點,小朋友必坐的小小戰鬥機。

新竹空軍基地曾是F-104戰機的大本營,熱門的打卡牆是曾經打過台海最後一場空戰,並擊落中共2架殲-6(仿蘇聯米格-19),勝利凱旋的F-104戰機 !

還有偵察機造型的盪鞦韆。

眷村博物館內有台灣眷村文化介紹,也能了解新竹的歷史。

新竹眷村博物館成立於2002年,為全臺灣第一間以眷村為主題的博物館。

台灣各地的眷村都是日治時期房舍改建,眷村是台灣特有的文化形態,民國38年隨國府撤退來台的軍民們安身立命的場所。

眷村與台灣有特別的歷史連結,追懷隨時「反攻大陸」的時光…

呈現昔日新竹眷村分佈圖,揭開半世紀前新竹眷村密佈的原貌。

新竹市眷村以空軍及陸軍(聯勤)系統眷村為主,空軍眷村佔近乎總量之一半。因為日軍留下的空軍機場,空軍撤退來台後,將眷屬就地住居的緣故。

新竹市眷村分布以東大路為主,往海邊靠近基地周遭都是空軍眷村。眷村離市區舊城較遠,有減少與當地居民的文化衝突之意。

舊照片還原各眷村樣貌,揭開半世紀前眷村日常原貌。

展示眷村的相關文物,都是市內眷村居民捐贈而來。


眷村特有國旗、竹籬笆、反共標語、飲食文化等特有文化,隨著時代變異,老舊眷村在改建政策下,慢慢消失不見,當年活絡互助的景象已不復見!

離開眷村博物館,沿水田街騎行,昔日這一帶應該都是種稻的水田吧?

水田路創校124年歷史悠久的北門國小。傑出校友有臺灣飛行先驅陳金水,日治時在新竹公園麗池旁的飛行表演,造成新竹州的轟動,後加入空軍累官至上校軍階退役。

校門後方的百齡樓與同心堂均為古蹟,已公告為市定古蹟。

續騎北門街,來到鄭氏家廟。

鄭氏在新竹是名門望族之一,先祖由金門遷徙台灣,道光年間在北門街創建鄭氏家廟,議定每年上元節與冬至各舉行祭祀一次。

家廟平時未開放,門前有自進士第移置的旗竿兩對,為中試科舉之家才有之物,僅存基座及夾桿石。

家廟旁是「開臺進士」鄭用錫所建進士第。目前整修中,不開放參觀。

進士第建於道光十八年,是鄭用錫建造的第一座宅第,顯現當時鄭家的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

回頭望向豪宅與老街併存的北門大街。

北門大街是清代的官道,通往竹塹港,貿易發達,郊商林立,連棟紅磚洋樓特別顯目。


在北門街上老字號藥行,自清代、日治時即開業至今。

老藥房電話號碼還是六碼,可見年代久遠。

杏春藥房內外都充滿著歷史痕跡。


北門街上豪宅下騎樓仍然保留著優美的復古拱廊,述說著曾經的繁華。

北門街、北大路口,「竹塹城」的北門曾經屹立在這裡。

街上飄來炸香,傳統老店「北門炸粿」開業的味道。

北門炸粿總販售蚵仔嗲、地瓜片、芋頭糕、芋頭片、米糕、蒜頭、肉粿,在地傳承的銅板美食老店。

平價又好吃的傳統炸物,炸蚵爹、炸肉粿人氣美食。

民富街直騎來到西大路口,最近佔新聞版面的新竹市立棒球場。

新竹市立棒球場於1976年落成啟用,2019年拆除重建,2022年重新落成啟用,為中華職棒味全龍隊主場。

新竹棒球場開幕戰「龍往竹前」登場,味全龍將球場定位為「新竹孩子們的主場」!

球場旁有國小,有UBIKE租賃站,車停遠也能趕來看球。

新竹市立棒球場原命名新竹縣立王貞治棒球場,王貞治回國參加落成大典暨王貞治紀念像的揭幕典禮,後改名為「新竹縣立中正棒球場」。

改建後爭議不斷,還爆出球員受傷、放棄世界經典賽、場內挖出電線等新聞。身為新竹市唯一的職棒棒球場,還是讓球迷期待開賽的那天…

昔日舊新竹球場,老球迷都知道內外野有座位視覺死角,二側緊鄰民宅,開窗免費看球賽。


味全龍Dragons葉君璋總教練球衣高掛販賣部。希望球場早日能比賽,為新竹棒球發展的傳承與希望!

續騎北區少年街,新竹監獄、看守所都在這裡。

民國37年改名為「臺灣新竹少年監獄」。民國100年矯正署成立改制為「新竹監獄」。

「少年監獄」的歷史只留在公車站牌上。

監獄前方是學校,有教化警示的作用。

為安全起見監所對於「會客菜」有嚴格檢查標準,賣「會客菜」讓送菜的親友省得麻煩,收容人吃的滿意。

監獄四個角落都有崗亭,圍牆附有電網、刮刀鐵絲網。

騎車經過監獄及看守所,多少愛恨情仇都籍歲月及牢房得到解脫與救贖。

這道鐵門分隔二個世界,印証「歹路不通行」…

沿著監獄圍牆騎行,來到原新竹少年刑務所職務官舍群。

現存官舍原為日治時期少年刑務所管理人員職務官舍,其中八棟為1922年創建時第一批興建官舍。

刑務所官舍建築群是國內少數保存完整大面積官舍建築群,未來監獄遷移後,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園區。

騎走中山路,來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教會。

設立144年的新竹長老教會。

長老教會前找到了西門舊址碑。

昔日城區除東門城外,尚有「西門挹爽門」、「北門拱辰門」與「南門歌薰門」。

轉走西大路,來到北區石坊里。

石坊街旁來到「路如其名」的「楊氏節孝坊」。

楊氏節孝坊採三層四柱三間造型,石材來自泉州,是北臺灣第一座石造牌坊,也是新竹市現存牌坊最古老的一座。

門牌採用積木造型的排列,讓石坊街看起來更獨樹一格。

石坊用途在表彰節孝事蹟,極為榮譽的事情,通常設來最多人流過往的要道上。

每塊石板都歷經歲月洗禮,都踩亮了。

石坊有陽面與陰面之分,通常中央刻雙龍搶珠者為陽面、雙鳳呈祥者為陰面。

從西大路進入石坊街,看到節孝坊的陰面,從石坊街向外看才是陽面。

牌坊的主角「楊居娘」並非達官顯要之妻母,是一介平民,更顯此牌坊之特殊。因為平民身分,沒有太多人題詞,使得這個牌坊兩面長的是一模一樣,頗為罕見。

緊鄰百年石坊街竟是熱鬧的大遠百,新竹處處有傳統更有現代。

騎入西門路來到東區中央市場,是市中心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

中央市場附近是大遠百商圈,市場範圍含西大路、中山路、中央路及西門街一帶,與市中心城隍廟緊密結合著。

中央市場不只有生鮮蔬果,也有服飾、各類生活用品。

市場是城市裡最接地氣的地方,以「開天眼」幫人指點迷津的命相館,能占卜未知,給人安心的地方。

中央市場轉武昌街騎到新竹生活美學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新竹公會堂」,光復後稱「中山堂」,由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具歷史意義。

二戰末期美軍對新竹大空襲,原「公會堂」切角頂形式屋頂成為轟炸目標,光復後縣政府將被炸毀的屋頂修建為結構較簡潔的硬山牆式斜屋頂。

外觀有典雅紅磚、拱狀柱廊及壁飾,見證舊城區的發展與興衰。

續騎西門街,東門路交會,充滿歷史感的東前街。

東前街聚集不少的珠寶、銀樓。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有20餘家銀樓與珠寶店進駐東門街、東前街一帶。

東前街盡頭是東門市場。外觀雖然陳舊,夜間成為特色居酒屋及異國料理匯集地。

重返東前街36巷,舊城區最有歷史的小巷。看不到曾寫著:「新竹第一街 暗街仔 1711年」的招牌。

東前街36巷又稱「暗街仔街」,是漢人在新竹最早開墾的地區,因此有「新竹第一街」稱號。

「暗街仔」是因為當年樹林茂盛,光線昏暗而得名。

老當鋪昏黃「當」字,有詭異與神秘感…

已經不存在創立於1952年「漪麗美髮屋」變成住家了。

36巷出口是中央路紅磚老屋,狹窄巷子有木屋、瓦屋、各種建築併存,很有歷史感的巷子。

轉回東門街與大同路口,東寧宮前有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碉堡」。

老新竹人知道碉堡原是日治時防空洞,有多個射擊口,位於交通要道外觀多處破損,已加彩繪保護並予保存。

大同路騎往日治時期闢建,從城隍廟廣場直通市政府的中山路。

中正路幾乎是日治時期的建築。除了新竹州廳還有市警察局、消防博物館、新竹一信總社等。在擁擠中正路,有不同功能的建築融合在一起。

1934年新竹信用組合在中山、大同路口建營業大樓,光復後改名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

新竹信用組合大樓是三層樓的建築,保留古典建築的外觀,突顯時代感。

上方是大拱圈線條,搭配三個圓拱窗,創新建築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圓拱窗裝飾拼貼成菱形幾何圖形。

外牆為二丁掛磁磚,淺色表面溝設計有43道條溝,可迅速排雨及避免二戰遭空襲轟炸。

最醒目建築是建於1936年的新竹消防組(日本稱消防隊為組)。另一幢是消防博物館。

博物館彩繪是從1937年矗立至今的6層樓高鐘樓,是當時新竹最高建築,頂樓可掌握火災位置與情況。

早期消防員由日本人擔任,消防車以人力推送、壓送消防水,消防員連防火衣都沒有…

消防博物館除團體須預約,散客入內參觀、拍照,內有濃煙逃生體驗及消防宣導…

博物館仍保留一個消防分隊,有市區緊急救災的功能。

消防車是鄰近東寧宮捐贈的。

消防隊對面是新竹市警察局,前身日治時期的警察署、郡役所,也是古典古香的建築。

市警察局對面是曾為「新竹州廳」的新竹市政府。

歷經選舉期間風風雨雨,新市長上任的市政府,期待有一番新作為…

走過警衛室沒有攔阻,一樓空間對外開放,市府是屬於市民的建築。

大廳佈置細細觀賞饒富趣味,處處呈台灣近代建築史的縮影。

天花板連接弧形拱門,復古燈罩明暗分明,照亮大廳每個角落。

內部採巴洛克式建築,挑高天井與黑色大理石扶梯,讓人有敬畏之心。

動線簡單,走廊貫穿各辦公室,洽公民眾不會迷路。

如果巧遇新市長,就不枉今天來新竹騎車了…

走出市府是新竹開拓二百八十週年紀念碑。

紀念碑記載新竹地區開拓史,上端是第五屆中華民國副總統嚴家淦所題「新竹開拓二百八十週年紀念碑」。

夜幕初上返回東門城(新竹之心)在燈光照明下,古蹟與豪宅輝映非常有特色。有機會騎遊新竹舊城,體會新竹之美。

晚餐來吃文昌雞飯在東門圓環旁,疫情無法內用,晚餐時間需排隊。

東門文昌雞肉飯與南部嘉義火雞肉飯或雞絲飯不太相同,是整塊的雞肉與筍干配餐。

大塊雞肉加筍干搭起來很適合。

黃皮雞肉讓人充滿食慾,微微蔥油香很開胃。雞肉嫩香,油蔥飯香有層次,粒粒分明的口感,非常好吃!

蘿蔔湯好喝又鮮甜解膩。騎飽吃足方能休。

騎返中正路至車站還車。隨著許多縣市的車站翻新重建,身為全國最古老車站的新竹車站,沒有顯眼的招牌及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雖然低調卻有古典美,夜間投射燈更把建築物的凸顯美感,深有異國氛圍。

過卡還車,一日「竹塹(新竹)舊城文化騎旅」完騎收工…

下集:新竹廟口美食之旅 …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