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冬鄉地處屏東縣平原南隅。東南與中央山脈南段與枋寮鄉為界,西北隔林邊溪,與林邊、新埤鄉為鄰,南西瀕臨台灣海峽,中穿縱貫鐵路屏枋線。

列車南下經潮州、南州、林邊等站,窗外景緻讓人目不睱給,隨著屏東線鐵路電氣高架化完成,許多充滿歷史的舊站將走入歷史。

遠望昔日逢雨必淹佳冬沿海村落羌園、燄塭、塭豐等,在改善防洪規格後不再常常淹水。

佳冬是六堆客家鄉鎮中,唯一靠海的鄉,養殖業非常發達,有「鰻魚王國」、「草蝦王國」的美名。窗外盡是拼連的魚塭,及水車不斷翻轉的畫面,一幅美麗的漁鄉風情畫。

林邊站下行站是距離4公里的佳冬站,是此行的下車站。

車過林邊,來到佳冬車站。

佳冬站距林邊站4公里、南下東海站3.1公里。目前新月台站名牌仍未找到主景點?

因二次大戰爆發日軍移防及軍運之需要,昭和15年(1940年)7月設立佳冬驛,同日溪州(南州)至佳冬完工通車,次年至枋寮段通車。後因戰爭鋼料缺乏的關係,又將林邊至枋寮間鐵軌拆除,直到光復後民國42年,因應地方人士的請求而復建竣工通車。(舊照取自網路)

全新風貌的佳冬車站配合南迴電氣化工程有電力線,建有全新月台及電梯、地下道設施。


舊月台保留白色磁磚拼貼「佳冬」字樣,是老一輩佳冬鄉民對故鄉的回憶。

佳冬站屬一人招呼站,日平均下車人數100多人。整班列車拜訪佳冬的旅人只有我。


目前配合「南迴鐵路車站風貌改造計畫」,各站外觀及周邊景觀逐步改造,預計2024年底前完工。

站前廣闊的佳冬車站。

佳冬鄉有蕭家古厝、楊氏宗祠和柵門列入國家古蹟,在台灣很難見到在單一聚落還保留這麼多客家傳統建築。

車站前是歷史悠久的張診所。

佳冬鄉原名(茄籐社),拓荒時發現茄苳樹生長茂盛,後人改稱(茄苳腳)。日治時代因茄苳與日語的(佳冬)發音相近,也隱含秋收冬藏之意,故正名「佳冬」。

日治時期將佳冬視為「南進基地」之一,全境地勢平坦,建設了軍用機場與鐵路,還有屏鵝公路及台17線貫穿,交通便利。

台17線旁有幾家客家粄條店,各有特色與美味…



早餐來吃17線旁,低矮騎樓搭建的蕭家粄條。

佳冬鄉靠海,粄條高湯是用鮪魚熬成,肉燥用鮪魚和豬肉混合,與美濃、萬巒等客家鄉鎮的粄條風味截然不同。

再加點切仔料。

除了粄條,還有客家風味粽。

湯頭不油膩,粄條裡有肉片、鮪魚,吃得到海鮮味道。

粄條在客家稱「面帕粄」,因成品像洗臉的面帕(毛巾)。

傳統客家人農忙或勞動時,在正餐間會吃粄條當點心,以補充勞動體力。簡單來說,有下田做事勞動的人,可以享受一碗「面帕粄」。

與粄條店相鄰是佳冬分駐所。常見分駐所一樓是值班台,在佳冬則留有停放舟艇空間,值班台與辦公室設於二樓。


佳冬鄉人口不到二萬人,有家超大的華南銀行佳冬分行。

佳冬鄉是屏東縣古蹟保存重鎮,六根村一帶有多處國定古蹟,沿著指標都找的到!

首先騎訪六根庄左營福德祠祀典石碑。

左營福德祠為硬山式單進開間,屋面為紅瓦、兩邊有馬背造型,外觀牆面由紅磚砌成。

福德祠外側內鑲著碑石,內刻寫著左營福德爺祀典石碑。

碑石風化嚴重顯見年代久遠。碑文已脫落,只能見到光緒十四年戊子歲十二月吉。

百年歷史的伯公亭新舊交替,唯一不變的是客家先民敬神畏地的虔誠信仰。

啟南老街是佳冬老街所在,昔日重要商號都在此開業。

與紅磚老屋為鄰是佳冬棉被店。

從棉被店斑駁的外觀、老舊的招牌就能得知它的悠久。

棉被店對面是有日治時期建築品味的楊友登醫院,是台灣唯一使用大衛之星及法國皇室鳶尾花的戰後初期建築。

原佳冬鄉民以廣東客家移民為主,先民對家鄉神祇延續祭祀,三山國王的信仰也落地生根。台灣南部有客家先民開墾之地就有三山國王廟!

廟口石獅古色古香也優雅迷人!

一樓是老人活動中心,從二樓往下看是廟埕。步月樓戰役時,日軍在廟前斬首不少當地人,因此廟前不能表演有斬頭劇情的布袋戲。

六根庄三山國王廟,舊名千山功侯宮。

二樓正殿採三王合祀,座席與廣東霖田祖廟同,以三王居中,大王居右、二王居左。

三山國王廟在元宵節前,有迎男孫丁的習俗。

今年生男嬰的家庭製作新丁粄及祭品,向神明祈福、答謝。由排行首位的新生男嬰先到場,再輪其他新生男嬰的家庭拜新丁。

廟內有一張在台灣轟動多時的虎皮,是當年幫助蓋廟的李姓商人贈與以供人祭拜,已向縣政府農業局登記。因多處傳出殺虎情事,成為新聞版面。後來風波平息,虎皮仍留廟內保存。

廟內幾塊古匾充滿歷史感,「顯赫威靈」是清宣統三年舉人蕭信棟敬立。


佳冬村以蕭家古厝為圓心向外發展,古厝前是熱鬧的早市。

蕭家古厝位於溝渚路與啟南路交界,與三山國王廟相對,佔地面積約一千五百坪。

古厝要購買門票入場,是台灣唯一五堂六院,建於1846年的客家傳統圍籠伙房。

蕭家是佳冬大戶,人丁眾多,人才輩出,被喻為上乘龍穴所佑。

蕭宅正面有歐洲風格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古厝一磚一瓦都從大陸運來,因海上運輸不便,蕭宅興建斷斷續續,經歷三代才完工。

蕭宅是三合院式建築,再增建左右護龍,有大小房屋計五十一間,可容納近三百人居住,是高屏地區規模數一數二的五堂大屋。

為紀念六堆300年,以建構六堆文化之意象,連結文化地景。「左堆」佳冬以象徵不再分隔地方與空間的窗戶,融入周遭環境成為景觀的一部分。

蕭家洋樓在蕭家古厝旁,建於日治時代,是台灣第一棟使用空心磚洋樓。(目前整修中)

蕭家洋樓施工前舊照有二樓陽台更顯風情。

能在日治時期(1930年)蓋三層樓房可見財力雄厚,據說台北、高雄那時還只有二樓而已。

佳冬惜字亭位於菜市場內角落,建於清道光30年。現今佳冬鄉境內佳冬、萬建、昌隆,各有一處完整的「惜字亭」。

佳冬敬字亭是保存最完善的敬字亭。有清楚的解說牌,讓遊客了解歷史文化。

敬字亭採寶塔寺建築,第一層供燃燒字紙,第二層供祀倉頡先師、文昌帝君和文魁星君。

原敬字亭上對聯脫落,鄉公所曾經舉辦猜謎活動,想補上脫落的字跡?

經各方賢達與文學專家考究與拼對,終於把消失的對聯補上。

敬字亭旁原是東柵門,開通道路時將東柵門拆除,只留「重建六根莊門樓碑記」。

目前僅存西柵門與北柵門二座,以西柵門最為完整,雖兩座柵門已失去防禦功能,具有見證客家聚落歷史、義民與抗日事件的重要意義。


柵門原被列國定古蹟,因村民熱心修建卻形成「山寨版柵門」。

柵門所立的碑文是清嘉慶年間的古蹟:「港東里建立褒忠碑」。

昔日六堆粵籍人士組織民團,協助官方敉平多次變亂,皇帝特賜客家為義民,頒封「褒忠」及「懷忠」匾額,以彰顯先民忠勇護鄉的精神。

離柵門不遠是新景點「詩人步道」。

詩人步道原是巷弄小路,結合彩繪及壁畫等裝置藝術。騎車逛古蹟,慢慢的觀賞遊覽!

騎過悠閒安靜的巷弄,古厝、商樓隱藏其中,邊騎邊欣賞古老建築與藝術作品。

牆壁及窗口上寫著客家悠美的勸世佳句。

非假日來,遊客很少,牆面上有壁畫與客家詩句的結合。


鄉下傳統理髮院,老師傅及古董級座椅,每個角落都很有歲月感。

掛滿養眼女星的海報,伴隨群星會時代的老歌、陳舊發黃的價目表,充滿歷史感。

有客庄最美轉角的張家商樓,座落於冬根路及西邊路轉角處。

張家商樓不同於傳統客家夥房的臨街形式,全台罕見的金包銀式工法,加上雙層的土角厝,是佳冬現存古厝的代表性建築。

原商樓不敵風雨摧殘,屋頂塌陷大半,鄉土人士發動搶救行動,集資展開修復,才將這棟商樓保存下來。(舊照)

略騎小段,國定古蹟怕貨車撞壞它,設有高度3公尺的保護架。

褒忠門位在六根村冬根路上,稱為西隘門。

西隘門特色是門額有泥塑彩繪浮雕,中央寫有藍色「褒忠」二字,外側各雕繪一隻龍頭蝙蝠,是乾隆皇帝頒賜。

西隘門對聯「忠著閩邦、褒雍粵域」。客家飽經戰亂流離,重視地域性,提醒後人應注重族群和諧相處,切莫忘記來自廣東客鄉…

門額左右各有一個圓洞,稱為銃眼。

銃眼內有樓棚,可存放武器,當敵人來襲時,守門人平臥在樓棚,利用銃眼將武器發射出去攻擊敵人。

隘門門栓洞左右各二,深淺不一,方便栓門的木栓取下或上鎖。

冬根路「三五堂」。據說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堂,涂姓五桂堂,兩家人同住,堂號改為(三五堂)。


騎過古色古香的甕牆,來到「歷史戰役場景」-步月樓。

客家先賢武裝抗日,在佳冬發生驚天動地「步月樓戰役」,見證六堆先民保鄉衛土可敬精神。

光緒廿一年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拒絕日本統治,群起抗日。

日本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中將下令師團於枋寮附近登陸,將兵力指向佳冬一線肅清殘敵。

日軍大軍壓境同時,清軍早就散逃無蹤,連國號永清的大總統唐景崧也逃離台灣,唯有蕭家子孫蕭光明率領左堆民兵抗日,與日軍桑波田大隊決戰步月樓前。由於日軍槍炮精良,加上敵眾我寡,終於壯烈犧牲。

門口藏書小閣的橫額,代表「步月樓」原是供唸書識字的書房,戰時則是指揮中心。

步月樓之役據「警察沿革誌」統計,日軍共有604人參與戰鬥,戰死將校1人、士兵14人,受傷57人,義軍則戰死80餘人。

可惜戰役中留下的彈孔在整修時被補平 !

古蹟應忠於原味,蕭家後代也希望能夠重新恢復原來的樣貌,或設立紀念碑。

步月樓對面是水關頭伯公。

客家人十分重視「伯公」,即土地公,附近居民早晚前往祭拜。

佳冬鄉公所。

鄉公所附近景點集中,蕭家古厝、西、北柵門、步月樓、敬字亭、三山國王廟、楊氏宗祠等形成古蹟帶,可停車步行來一趟古蹟巡禮。

鄉公所後方是創校於1899年,有122年的佳冬國小,不僅有幼兒園,還是3D科技教育學校。


1925年日本當局將步月樓戰役中十幾名陣亡官兵遺骸,合葬於柵門外佳冬國小校園內,並設立「忠魂碑」。

光復後「忠魂碑」更名「光復紀念碑」,並題辭「澤亙期頤」。

離開佳冬國小,來到萬建村。

萬建村住民多為廣東蕉嶺、梅縣移民,大部份務農,主要作物,檳榔,蓮霧及畜牧養殖。


萬建村口有座敬字亭。客家人重視教育、崇尚知識將字紙視為聖賢的智慧結晶,不可任意丟棄或踐踏,最具體的代表物是專為焚化字紙的「敬字亭」。

萬建村與六根村都有東柵門,可惜是水泥仿建的建築。


萬建村有「海角七號」爆紅景點。佳冬教會因一部國片讓沒沒無聞的鄉間小教堂,變成影迷追劇的著名景點。

佳冬鄉臨海,二戰末期為防止美軍發動登陸作戰,建築不少碉堡等防禦工事。

佳冬教堂旁像「大吊鐘」的「對空機槍堡」,為保護昔日「佳冬飛行場」而建。

光復後「飛行場」改建屏南工業區,徒留「大吊鐘」佇立於教會旁。

佳冬石光國小與國中相距不遠。



玉光村與光村併稱石光見,中山路打通後工商業繁榮,成為佳冬商業中心。

離佳冬國中不遠是石光村卵石墙景觀。

村內有許多不同時空、紅磚屋、卵石墙等,建築風格不同都展現眼前。


在地人稱此「後巷」,沒想到巷弄間處處有驚奇!

最近成為「網紅」拍照景點「佳冬的茄苳」,就在卵石墙附近。

百年老茄苳原本隱身在巷弄內,經遊客拍攝後發現樹幹側面像極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吸引更多遊客專程來拍照打卡。


老茄苳樹幹形狀奇特,特定角度就像人的側臉,樹徑最寬處超過1公尺,樹冠更廣達16公尺,猶如展開雙臂環抱路人,被居民暱稱為「茄苳老爺爺」!

從特定角度來看,老樹幹從額頭到眼睛、鼻子、嘴巴、下巴、喉結到脖子一應俱全。(照片取自網路)

從反方向來看,也有不一樣的面貌。

附近不只一棵老茄苳樹,泉水溝公園有一整排茄苳樹。

老樹離省道戰備跑道超近。略騎來到「泉水溝游泳池」。

泉水溝游泳池開放時間5:00-10:00、14:00-19:00(周一下午不開放)。

泉水溝的水源是乾淨地下泉水,特色是沒有氯氣的味道,還有沖洗設備。

門票就是清潔費:全票50元、半票30元、敬老票40元 ,採自助投幣入場 !

游泳池約25公尺長,五條水道。目視發現水質佳,沒有氯氣刺鼻味。


離開泉水溝游泳池,不到50公尺是今年九月份,漢光演習時完成戰機起降的佳冬戰備道。

佳冬戰備跑道有一半在枋寮鄉,多年前飆車風氣興盛時,全台最有知名度的飆車場。

戰備跑道有平坦寬直的特點,早年是飆仔「尬車」競速的熱門地點。警方祭出限速及照相桿,才降低頻傳的交通事故,一度成為屏縣照相桿「機皇」。

記得在還沒有分隔島時,每個星期六晚上「戰備跑道」像不夜城一樣熱鬧,不知道葬送多少條人命在兩旁田地了?

台灣目前有5條戰備道,高速公路有4條,分別為彰化員林段、嘉義民雄段、台南麻豆段、台南仁德段。唯一在省道上,即台一線屏鵝公路(佳冬段)。

繼四條高速公路均已驗証起降後,今年漢光演習驗證「佳冬戰備道」是否符合起降?公路總局受軍方委託採最高等級的瀝青鋪面,比高速公路的鋪面要求還高,據說4公里長跑道刨鋪更新花費近億元。

驗証當日空軍健兒以各型主力戰機起降的寬度僅24公尺的跑道,空軍飛官展現的高超飛行技術在蔡總統及國人面前。

操演結束後即重劃標線、置放分隔水泥欄。用路人感受高品質的平穩路感,驚呼「車上水杯的水都不會晃動」。

跑道旁是佳冬靶勤隊營區,其實地段屬枋寮鄉,卻以佳冬為名。

枋寮鄉公所還發文要求空軍「正名」,爭取更多睦鄰補助。

跑道兩旁各有一家廟宇,分別為祭祀鄭聖爺、東嶽大帝的鄭聖廟及仙公媽廟。

鄭聖廟建廟的原因於民國六十二年在此發生重大車禍,造成十餘人燒死意外,地方覺得不安寧,於是建了鄭聖爺廟,祭祀車禍不幸死亡的亡靈。

鄭聖廟旁建置佳冬運動公園,有幼童專屬遊戲運動區。

運動公園也有壘球場和網球場,運動累了,也有休息的地方。


佳冬運動公園是空軍補助興建的運動公園。

佳冬有炸射場有歷史背景,1930年日軍在現今屏南工業區興建陸軍機場,1936年更拓建祭拜日軍征台北白川宮親王的佳冬神社。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擔心美軍仿效日軍在枋寮發動登陸戰,利用鐵路運輸部隊,便將林邊至枋寮段鐵路拆除,直到光復後才重新鋪設。

時至今日,在佳冬仍能見昔日機場房舍、水塔等遺蹟。

沿佳冬村台17線旁天后宮旁,可看到罕見「鳥居」,即佳冬神社的入口建築!


從鳥居騎過日式石橋後不遠,看見果樹叢中有座神社遺址。

神社在光復後被拆除,遺留下來的靜謐氛圍,給人神秘且浪漫之感。

小型鳥居是水泥建材,使用重要戰略物資水泥而建,可見神社對日本人的重要性。

從樓梯走上去什麼都沒有,只留一個空的水泥地!

國立佳冬高農附近有二家的粄條店,阿媽店與對面阿公店分庭抗禮。


來到佳冬要吃有客家口味的飯湯。


飯湯是台灣到處都有,不限於東港,是很普遍的平民小吃。

大碗白飯加滿滿的飯湯,少不了鮪魚還有多種食材,滿足對道地客家飯湯的懷念。

香氣四逸的「無敵飯湯」有肉片及豬肝。

騎訪「古蹟之鄉」-佳冬,從悠久的蕭家古厝出發,步月樓、柵門、聖蹟亭、啟南老街、三山國王廟、老茄苳樹等形成一日古蹟帶,步行或騎車都能來趟古蹟巡禮。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