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杯 wrote:先加分註記一下,剛看了一段,真是有深度的考古文,對於臺北歷史人文一知半解的我,看著Eric大的文章,鉅細靡遺配搭歷史景點,讓我長知識了,真的是一篇觀今鑑古好文,讚呦~...(恕刪) 感謝馬克杯大,從歷史的推移來看,這篇應該可以接續你的新莊老街。淡水河的風雲,一路從八里、淡水、新莊、艋舺、大稻埕,最後才進了台北城。
z2rexhf wrote:繁榮的台北市,鏡頭下如此古樸的呈現,像是被遺忘在時間的長河中,原來慢下來的腳步,一樣讓人感動...(恕刪) 閱騎者的座標系統多了人文的維度,帶著歷史的底蘊去旅行,讓我們看到不只是景物,還有景物含藏的故事。
pulsar wrote:圖上有臺北火車碼頭的位置。猜猜看,為何劉銘傳建的鐵路,到新竹卻要往北走? 往北走是因為要從現在的臺北橋位置跨越淡水河到三重埔(當時還是木橋)那為何不直接在目前忠孝橋的位置建橋直接穿越到三重埔?推測應該跟經費有關臺北橋位置是河道最窄處, 建橋費用最省!
jackson.cheng wrote:好文要回覆好文章~我這台北人看了之後好感動~找天要在認真地再走一次茶~...(恕刪) 感謝回覆與鼓勵常常接觸的事物會讓我們習以為常,用旅行的角度看我們的城市,就會有不同的發現。
pulsar wrote:從歷史的推移來看,這篇應該可以接續你的新莊老街。淡水河的風雲,一路從八里、淡水、新莊、艋舺、大稻埕,最後才進了台北城。...(恕刪) 從八里、淡水、新莊、艋舺、大稻埕,最後才進了台北城。這句話我思考了一下, 好像真的是這樣耶~ 有點融會貫通被點醒了!!果然Eric老師對歷史是有深入研究過, 小弟真的打從心底對您崇拜...., 再加100分, 這次記到天花板上!!
馬克杯 wrote:從八里、淡水、新莊、艋舺、大稻埕,最後才進了台北城。這句話我思考了一下, 好像真的是這樣耶~ 有點融會貫通被點醒了!!果然Eric老師對歷史是有深入研究過, 小弟真的打從心底對您崇拜...., 再加100分, 這次記到天花板上!!吐舌...(恕刪) 謝謝,剛剛從天花板飄下了一張100元,宵夜就靠它。
Orion wrote:往北走是因為要從現在的臺北橋位置跨越淡水河到三重埔(當時還是木橋)那為何不直接在目前忠孝橋的位置建橋直接穿越到三重埔?推測應該跟經費有關臺北橋位置是河道最窄處, 建橋費用最省!...(恕刪) 終於有人公開答題了,先敬奉五分(私下答的很抱歉,01沒有私下的加分機制)當時捨鐵橋、就木橋,確實是經費考量。但不是劉銘傳鐵路往北繞一圈的原因,繞一圈也多用了一些鐵料啊。請再考究思考一下。
pulsar wrote:當時捨鐵橋、就木橋,確實是經費考量。但不是劉銘傳鐵路往北繞一圈的原因,繞一圈也多用了一些鐵料啊。請再考究思考一下。 感謝Eric的回應小弟找一下清代台北的鐵道路線路這個路線很有趣的地方是台北火車碼頭往西突然來個大轉彎往南一小段到現今的忠孝西路,路線就終止了.這在一般鐵道路線的終點站比較常見,而多出的那一小段盲腸線通常是通往鐵道工場或是港口碼頭裝卸貨物以建鐵路的1880年代末期而言, 那路線很接近艋舺碼頭, 是合情合理的!不過我的看法是, 原本這條盲腸線應該是主幹線而要繼續延伸, 路線則有兩種可能一是從忠孝橋或中興橋附近跨越淡水河到三重埔二是繼續往南經枋橋再接回海山口火車碼頭(新莊)因為遇到某種困難, 所以這主幹線不得已停止修建,只好往北繞一大圈從台北橋過淡水河, 而為了因應單軌路線, 增加列車調度彈性才會有東邊的三角線.以上是小弟的的路線愚見.最後回歸問題: 遇到何種困難要繞這麼一大圈?!原因是原本的路線會經過艋舺,火車在當時民智未開時, 民眾是用"妖馬" 的破壞風水的角度看待,最後的路線只好避開艋舺, 往北從現今台北橋位置到三重埔.而1895年日治之後, 鐵道部重新規劃路線於1901/8/26廢止原本台北到桃園舊路線(原路基大致上就是台一線的基礎)改走艋舺枋橋樹林鶯歌到桃園.參考書目: 台灣鐵道傳奇 初版 page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