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我這台北人看了之後好感動~
找天要在認真地再走一次

馬克杯 wrote:
先加分註記一下,剛看了一段,真是有深度的考古文,對於臺北歷史人文一知半解的我,看著Eric大的文章,鉅細靡遺配搭歷史景點,讓我長知識了,真的是一篇觀今鑑古好文,讚呦~...(恕刪)
tokevin8 wrote:
感謝!
超棒的深度介紹,
找時間也實際走一次。介...(恕刪)
z2rexhf wrote:
繁榮的台北市,鏡頭下如此古樸的呈現,像是被遺忘在時間的長河中,
原來慢下來的腳步,一樣讓人感動...(恕刪)
pulsar wrote:
圖上有臺北火車碼頭的位置。猜猜看,為何劉銘傳建的鐵路,到新竹卻要往北走?
jackson.cheng wrote:
好文要回覆
好文章~我這台北人看了之後好感動~
找天要在認真地再走一次茶~...(恕刪)
pulsar wrote:
從歷史的推移來看,這篇應該可以接續你的新莊老街。
淡水河的風雲,一路從八里、淡水、新莊、艋舺、大稻埕,最後才進了台北城。...(恕刪)
馬克杯 wrote:
從八里、淡水、新莊、艋舺、大稻埕,最後才進了台北城。
這句話我思考了一下, 好像真的是這樣耶~ 有點融會貫通被點醒了!!
果然Eric老師對歷史是有深入研究過, 小弟真的打從心底對您崇拜...., 再加100分, 這次記到天花板上!!吐舌...(恕刪)
Orion wrote:
往北走是因為要從現在的臺北橋位置跨越淡水河到三重埔
(當時還是木橋)
那為何不直接在目前忠孝橋的位置建橋直接穿越到三重埔?
推測應該跟經費有關
臺北橋位置是河道最窄處, 建橋費用最省!...(恕刪)
pulsar wrote:
當時捨鐵橋、就木橋,確實是經費考量。
但不是劉銘傳鐵路往北繞一圈的原因,繞一圈也多用了一些鐵料啊。請再考究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