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巴公路,武界-巴庫拉斯這段沿著濁水溪的撩K路線,早就是4驅車、單車Off Road負有盛名的夢幻路線,
網路的「武巴公路」遊記,Google出來,就有好多頁了。
不過,一開始還是要引用一下維基百科對於「武界」和「巴庫拉斯」的介紹,
「武界」:布農族部落,維基百科裡面提到,「武界」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則是布農族、泰雅族征戰的交界,一則是布農語「Bogai」(意指翻過一座山或越過一條界線),這裡剛好是濁水溪一塊沖積平原,一方面方便部落定居,而五八公路正是依著濁水溪這段平緩地形,前進「巴庫拉斯」,
「巴庫拉斯」,布農族卡社群的舊部落位置,意指「河岸地勢平坦、水源豐沛的好地方。」,
「巴庫拉斯」原先已經荒廢、人煙罕至,
後來有阿順伯和鬍鬚伯的定居。
武巴公路,放在口袋名單,已經想了好幾年,但是每每都沒有成行,
過去有好幾次機會可以去武巴公路,
但不是遇到受傷,無法用走路完成,
要不,之前聽聞的活動,大部份都是到石城谷就要折返,
心裡總覺得,既然難得去一趟武巴公路,還是要從武界,到巴庫拉斯,走完30公里,才是完整的行程。
五八公路入口
一般進入武巴公路,有兩個進入點,
一個是法治國小,武界橋旁,下溪谷,另一個就是從思源吊橋旁下切溪谷,
最左邊,這法治村的小路,就是進入思源吊橋的小路。
這天一過武界隧道高點,就覺得灌進車內的風怎麼這樣冷?還以為是開了冷氣,
沒想到,到了法治村,一出車外,一整個冷風迎面,快要凍僵了,趕緊拿出晚上保暖用厚衣物出來,這是騎車穿最厚的一次,
還好沒有像舞蹈能敢那樣遇到下雨又是四度超低溫,還可以撐住,
不過,開始擔心等下要撩K的時候,怎麼辦?

這段小路,路邊排列著筆直的樹木,還蠻有味道的,可惜,一溜煙就過了,沒有停下來拍照記錄一下。
小路盡頭,就會看到這思源吊橋,下切濁水溪的路口,就在對岸。
而武界水壩壩頂的武安公路(往武界林道的路)也在對岸,當地居民,都是騎著機車直接過這小吊橋。

五八公路:0 K:武界水壩,海拔780公尺
武界水壩是海拔第二高的水壩,其實規模不太大,約十層樓高,
水壩尚未動工之前,這裡應該也是一個一線天景觀。
天蠍兄說,只要我們一點~兩點前離開卡社溪匯流口,就可以天黑前到達巴庫拉斯出口,
我們大約七點45分出發,所以以這裡為起點開始計算時間!

五八公路:1.5K、武界橋、海拔719m
武界橋,再過去,還有個新武界橋。
武界,雖然是濁水溪上游,但是濁水溪在這裡轉彎,有著得天獨厚的濁水溪沖積平原。
因此,一開始的溪面都非常寬敞,平整。

一開始的溪底便道,四驅車壓出來的路跡還是鬆鬆的,所以常常陷到沙裡面,很難騎。

離武界水壩還很近,濁水溪溪水相當淺,溪床上,有著各種輪胎胎痕,
這個路面非常不容易踩踏,一下子就陷進去。
那天一出發,David就發現溪面上散著淡淡的水汽,
猜想,可能是一早空氣氣溫比溪水溫度還低,
同時,也看到濁水溪淺淺溪裡,佈滿藻類,不知道是溫差關係?還是別的原因?

著名的水管橋,武界引水道
五八公路,3.5K,新武界引水道,海拔725m。
新武界引水道:2006年完工,接引栗栖溪的溪水注入日月潭,總長近14公里多。
武界壩維基百科上提到:「武界壩功能為攔截濁水溪主流及其支流萬大溪的溪水,透過引水隧道,將溪水送至日月潭儲蓄、調節,再導入發電廠發電。」
而過去日月潭有名的日月湧泉則是來自于就武界引水道,詳細資料見:武界引道興建始末。

為了開鑿這新武界引水道,2006年,台電打通了卓社隧道,縮短了對外的交通距離,而原本的進出道路:武界林道,則是逐漸荒廢:湧泉入口武界壩
「武界」維基百科上也提到,為了維護武界壩,2006、2009年分別打通了兩個隧道,縮短了武界對外的交通。

過了新武界引水道,我們前望下一個景點:栗栖溪一線天,
天蠍兄特別交代我們,栗栖溪一線天很容易錯過,還提供GPS坐標,
David沿路一直在尋找這個景點。

就在我們不斷地渡溪,迂迴前進的時候,我們還是錯過的栗栖溪匯流口。

濁水溪這段溪面很寬,路面也被四驅車壓得很平整,算是好騎,
這段並沒有一線天峽谷的模樣,所以我們也很懷疑栗栖溪到底在哪?
過了這個彎,David根據GPS確定我們已經錯過栗栖溪,
不知道尋找栗栖溪,會耽擱多久?又不想留下遺憾,於是迅速下決斷,折返尋找栗栖溪匯流口。

五八公路:6.5K,栗栖溪一線天
緯度: 北緯 23.888603 度
經度: 東經 121.045044 度
我們錯過栗栖溪一線天,還好David不斷查看GPS,提早發現!
折返之後,一直沒看到栗栖溪、濁水溪的匯流點,
可能是因為栗栖溪上游有水壩的原因,溪水非常小且淺,幾乎可以漫步在水中,所以匯流點很不明顯。
和北港溪一線天規模比較起來,
栗栖溪一線天小了很多,大約五、六層樓高(15~18公尺高),北港溪一線天大約都有20~30層樓高度。

栗栖溪一線天,算是兩個小山丘,被栗栖溪水衝破的痕跡,
不過,栗栖溪上游建設水壩之後,應該不會再出現這樣的地理景觀。
北港溪的一線天,比較像是兩座山之間的溪流峽谷。
港溪一線天的距離長度約數百公尺,所以有許多一線天角度。
這是其中之一:


David站的地方就是栗栖溪匯流濁水溪的地方,
後方的山谷是濁水溪溪谷,和栗栖溪之間只有David背後那不到三公尺高的小石丘,
冬季枯水期幾乎看不到栗栖溪的溪水,所以非常容易錯過這匯流點,很容易錯失栗栖溪一線天。
這裡提供一下栗栖溪匯流濁水溪位置:
緯度 23.887728° 北
經度 121.042797° 東

這不是一線天,是幾乎180度的U型彎,這是U型彎尖頭小小的山丘,不知道日後會不會被沖刷掉??
碰到U型彎,就是要渡溪了。

一路上看到許多這樣的疊石,
後來才發現這是玩4X4的汽車標示的過溪點,所以我們也跟著走相同的過溪點。

過了栗栖溪,雖然溪面依然還是淺淺的,
但是明顯的,濁水溪河道已經開始變窄,
這讓我相當好奇,
武界的海拔要比巴庫拉斯高一點點,(所以武界到巴庫拉斯,是下降的)
本來以為河道會逐漸寬敞,
結果反而比武界那裡狹隘多了,
有時候會寬敞一些,但是都沒有武界那邊像是有個沖積平原一般。
後來才知道接近石城谷附近的卓社大山,超過3000,百岳之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哪裡的地形反而比較險峻?

看來又要渡溪了,只要河道一轉彎,就需要渡溪,
從桶后林道這著名U型灣,(從右流向左側)
可以看到因為轉彎產生的溪水流速變化,因為產生砂石沖積的位置不同,
河床沙地,一開始累積在河道左邊(外圍),轉彎之後,就改成累積在右邊內側,
和四驅車不同的是,單車可以騎車的地方,都在比較寬的那一面,
如果河床寬闊,兩邊山谷緩和,河道即使轉彎,兩邊的河床還是夠寬,
但是一旦進入較為險峻的峽谷,
河道一轉彎,就常常只有一邊河床可以騎,因此需要因為河床改變位置而渡溪。

第一個瀑布
在武巴公路30公里的旅程裡面,一路遇到不少瀑布,
這是第一個,也是最小的瀑布。

這和武巴公路著名景點,石城谷,的地理特徵幾乎是一樣的。
一路上,好多這樣的岩石區域,一開始混淆了我,懷疑怎麼這樣早到達石城谷?

五八公路:15k,海拔630m。第二個瀑布:良久瀑布 or not?
這究竟是不是良久瀑布?
將下一個石壁瀑布稱作「良久瀑布」的網路遊記比較多,
但是Garmin地圖,如同這個軌跡:(武界Offroad探路行)所標示,將這個瀑布定為良久瀑布,
將下一個瀑布:石壁瀑布,定為石城谷冷泉。(如這個遊記所標示:石城谷)
(不過Garmin地圖的石城谷定在第一個瀑布附近,應該是以前的定位)
如同Lai老師所言,第一個瀑布比較接近良久社,被稱作良久瀑布的機率比較高。
位置:
緯度: 北緯 23.857383 度
經度: 東經 121.039814 度

豆腐石
David發現一個質感特殊的岩石,表面光滑的好像豆腐啊!

近距離看,真的很像豆腐,
不過,這岩石和石城谷的石質,看起來很接近,只是被溪水打磨得很光滑。

五八公路:18.5k,海拔600m。第三個瀑布:石城瀑布 or 良久瀑布?
網路資訊,一部份叫這石壁瀑布為良久瀑布,一部份叫前面那三層瀑布為良久瀑布。
(這篇叫這石壁瀑布為石城瀑布:石城谷冷泉)
不過就地理位置來說,三層瀑布比較接近良久社。(見臉書這篇討論:良久瀑布??)
就拍照而言,人、單車可以接近這個石壁瀑布,拍起來比較壯觀,所以以這石壁瀑布作為背景的照片,多了很多,
大部份的單車客會比較希望這個石壁瀑布叫做良久瀑布吧?
位置:
緯度 23.840681° 北
經度 121.032358° 東

終於看到一台四驅車過來,原來都是從巴庫拉斯方向過來,和單車習慣的方向不一樣。
從車身,感覺那裡有一段溪面比較深。

這一段的岩石很有北港溪的味道,中部一帶的山,應該都是這種岩石材質,
只是,北港溪兩岸的山脈陡峭,容易看到一大片這樣的石壁,所以好看很多,
武巴公路一路比較少看到這樣的石壁。

五八公路:20公里處,石城谷,海拔600m
終於到了石城谷!
因為沒看過以前壯觀時期的石城谷,
石城谷被土石淹沒之後,
一路上,遇到很多這樣的地理景觀,石城谷因而沒有那樣的讓人驚喜。
位置:
緯度 23.830400° 北
經度 121.033589° 東

卓社林道終點,就在照片左方的山腰上,海拔大約800左右,和石城谷大約200公尺的落差。
2012年的卓社林道行(2012.05.06 卓社林道+支線 血糖用完虛脫行),我們幾乎快要到達卓社林道終點了,和石城谷相當接近。
卓社林道,OFF ROAD單程17公里,起點海拔1400m,
高點在中間八公里處的良久林場,海拔1800m,終點17公里,海拔800m,降低了1000m,
所以回程又要爬一個八公里,1000公尺的爬升,
等於來回35公里,總爬升1400公尺的Off Road。
阿標兄幾年前,曾經從卓社林道終點,下切到石城谷,再回武界,雖然不用辛苦爬坡回到良久林場,不過,下切也是很辛苦啊!:「1/16 卓社林道接石城谷上溯武界」。
第四個瀑布
石城谷失去過往風采,我們也就沒有停留太久,繼續往前行,
這裡又遇到一個大石壁,和石城谷附近那個石壁瀑布很像,只是水量少多了。

五八公路:23K,卡社溪匯流口,海拔560公尺。
位置:
緯度 23.816694° 北
經度 121.037278° 東
終於到了最後定時點:卡社溪和濁水溪匯流口。
只要一兩點前離開這裡,前往巴庫拉斯,就可以天黑前上產業道路,
但若是要武巴公路大環線,這樣就太晚了!
從巴庫拉斯道丹大林道,還需要兩個多小時的爬坡,
武巴大環線,必須一路趕時間,要小心避免在山裡過夜,容易失溫。
在這裡看到剛剛在瀑布前遇見的原民機車,可是沒有看到人影,後來往巴庫拉斯一路上,都沒有遇到,
可能去打獵或是溯卡社溪上游了。

我們打算在匯流口的對岸中餐,所以先行渡溪,
匯流之後,溪水高度明顯增加,這裡已經高過花鼓,
若想避免花鼓浸水,就要像我一樣扛車,(畢竟是天蠍兄的車,不好意思)
但是這裡的水流力量很大,要小心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才不會被水帶動摔倒。
尤其,即使扛車,輪子還是會有一部分在水李,輪子會被水流帶動,不斷的擺動人前進的動作,只能將輪子順著水流方向,減少被水流偏擺的力道,人再緩緩前進。

中餐之後,開始往巴庫拉斯移動,
卡社溪匯流之後,最大的改變就是渡溪次數大為提高,已經算不清楚要渡多少溪水了??
卡社溪溪水注入濁水溪之後,河面變寬,水深也深了不少,大都超過花穀高度。
本來以為這樣寬的河面,水流力道應該弱一點,結果還是蠻強的,
David補充說:「另一項資訊就是,卡社溪匯入濁水溪之後,也許是水質/水溫改變,造成河中石頭上的青苔比匯流前多上許多,即使淺水要騎過溪也不容易,輪胎會抓不住.」

溪水越來越深,已經過喬軒膝蓋,車也比需要扛在肩上,要不然強勁的水流擺動著輪組,很難前進,
這溪水力道,比看起來的要強很多。

過了卡社溪匯流口的溪邊道路,都是這樣沙面上一片又一片的圓扁石塊,
如果速度快,是可以很容易壓過去,但是這段路非常平緩,速度要靠自己的踩踏,
走砂質路面,如果裡面沒有石頭撐著,就會陷下去,無法踩踏。
David補充:「有時候寧願騎到比較崎嶇的石頭路段上也比騎在平坦的沙地上來得快.維持速度是很重要的.也因此騎完58,整個累癱了.」

快到終點了,David和喬軒都想試試橫渡溪流,騎到中間,喬軒不斷被溪水擺動,越騎越下流,
這樣溪水,要橫渡過河,喬宣提到要像獨木舟那樣,順著水流,慢慢往對岸偏擺,才有辦法。
David補充:「對著河水方向90度騎車衝過河,往往因為河中石頭有青苔,前輪會被河水沖擊到失去抓地力而不得不下車.
順著水流一方面可以減少垂直衝擊輪胎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這份衝擊力往前.」

五八公路:32K,巴庫拉斯上岸口,海拔485公尺。
位置:
緯度: 北緯 23.807433 度
經度: 東經 121.004942 度
濁水溪出巴庫拉斯的上岸口,到達時間是下午14:51分,我們早上七點四十五分出發,到這裡七個小時。
天蠍兄提供給我們的時間是,兩點前離開卡社溪匯流口,那麼三個小時內(也就是五點前)可以到達這個出口。

我們是一點離開卡社溪匯流口,兩點51分就到達這個入口,
如果時間不緊迫,是可以再慢一點,多玩點時間。
只是巴庫拉斯到丹大林道之間的路很不好走,建議不要天黑才出巴庫拉斯。
巴庫拉斯溪口到台16丹大的軌跡,
三公里內,500公尺爬升到860公尺,再三公里下切,到560公尺,
而且路不大,大約一個汽車寬度,又常常急彎。
汽車到這個點,其實不太好走,一般非四驅轎車,可能不建議開車到這裡。
若是要騎到這裡,要花很久時間和體力,除非在巴庫拉斯的鬍鬚伯的民宿住一晚。
完整遊記和軌跡:五八公路(武界-巴庫拉斯)全段撩K吃到飽